關于中秋節的來源和習俗
古代民族在中秋節前后舉行祭祀月神,文字記載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多,后來加上吃月餅殺韃虜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
中秋節來源的故事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昆侖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于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二)推翻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殘暴統治,愛國之士紛紛奮起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并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于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掛起來,起義聲勢大振,元人大為吃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后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虜”,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就紛紛奮起把韃虜殺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中秋節的習俗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與圓滿,具有象征團圓的意義。古代就有許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吳剛伐木,現代人是欣賞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于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并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慶團圓或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三)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關于中秋節的來源和習俗】相關文章:
元旦的來源及習俗01-11
關于中秋節來歷和習俗2篇09-22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介紹02-14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來源01-23
關于國慶節的來源和意義精選10-19
關于清明節的來源和傳說故事02-23
關于元旦的由來和習俗01-25
中秋節有什么來歷和習俗12-14
關于中秋節習俗的作文范文02-01
關于中秋節的習俗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