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演講稿應用范圍愈來愈廣泛,寫起演講稿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1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昨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
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
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凈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
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
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教師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年的5月28日是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為粽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
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圣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后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謝謝大家!
教師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規模入侵,中國人不再關注流傳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把目光轉向了圣誕節、愚人節等節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傷,問端午節不再姓中。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笑聲中時,據可靠消息稱,亞洲一個國家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是他們的文化遺產,并已被列入國家遺產名單。
聽到這個消息,中國人除了(公文)驚訝只是尷尬,這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幾個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傳統節日,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個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強和洗禮,現在,看著這個有2000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即將成為其他國家的遺產,我們會有多尷尬?
多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離不開吃飯。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用說大魚大肉了。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習俗——吃飯。如今,滿足食品和衣服需求的人們正在全面富裕。他們可以隨時吃任何他們想吃的東西。傳統節日的吸引力突然失去了獨特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不善于保護和挖掘聚寶盆。例如,當代青年有多少熟悉并能使用繁體字?不懂文字怎么懂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以端午節為例,它已經融入到各個國家附近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活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世界;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后祈求豐年的日子。長期以來,中國人注重創新,但往往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乏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會帶來什么?俗話說:只有民族才是世界。面對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如何保護和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當前洋節繁榮與傳統節日衰弱的對比凸顯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整個生活環境現在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交流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生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敬畏和高度重視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跡。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忽視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國文明在中國徹底繁榮起來!
謝謝大家!
教師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領導:
你們好!
今天講臺上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謝謝大家!
教師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好!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流行。在日歷的那一天,人們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紀念不朽的靈魂屈原。
然而在20xx年,xx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將于端午節申報;20xx2000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的非物質遺產。這是我們的尷尬,xx與中國傳統端午節相比,江陵端午節起源于1000多年,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漸流失和退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外來文化的'大規模入侵,一些中國人不再關心流傳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過于偏愛洋節。當我們站在圣誕霓虹燈下,別忘了在除夕夜陪爺爺奶奶;萬圣節狂歡的時候,別忘了和家人坐在一起賞月;春節的味道越來越淡,元宵節的元宵節不再豐富多彩,端午節的龍舟不再充滿激情,中秋節的月餅不再有深刻的內涵。我們似乎失去了什么?
雖然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已成為中國的法定假日,但通過立法手段保護傳統節日是積極繼承民族文化的措施。但與此同時,我也認為申遺和立法只是一種外部行動模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和自信。有了這種內在驅動力,民族傳統文化可以延伸和豐富,人們的心態將變得健康、美麗和開放。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和珍愛之情。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
學生們,不要忽視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繼承,使古代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風格!
此外,隨著端午節的到來,這意味著整個學期即將結束。我希望學生們能認真上每節課,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系統的復習。我也希望學生們在高考、高中入學考試和期末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謝謝大家!
【教師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端午節紀念屈原演講稿01-28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演講稿09-26
端午節紀念屈原演講稿【優】05-31
(精)端午節紀念屈原演講稿08-26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06-12
端午節的詩句屈原05-21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07-03
屈原端午節文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