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個記者節感言精選
11月8日,是第十七個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節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記者節感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記者節感言
一如陽光每天傾照大地,種子蟄伏發芽,秋風春雨冬雪夏花,而我們一如既往行進在趕赴新聞的路上。第17個記者節到來之時,我們在這里為全市新聞工作者送上一份虔誠問候和暖暖祝愿。
或許此時,我們比任何時候更能深刻領悟新聞的含義,更加體會媒體的責任,更應對當下和未來滿盈信心。
上述這一番感言,基于面對新興媒體強勢崛起和挑戰。在推進傳統媒體融合、多元、轉型發展的探索中,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清醒。這種智慧和清醒,或可有助于我們作出正確的路徑判斷和應對選擇。
我們應當清醒,“轉型”不是“轉行”。在一片“轉型”聲中,傳統媒體究竟如何“轉”,往哪里“轉”,怎么“轉”?“型”在何方?有無“定型”?很多傳統媒體因此自亂陣腳,把自己“轉暈”了。我們需要清醒地知道,傳統媒體“轉型”,絕不是“轉行”,再怎么“轉”,“本色”不能變,“底色”不能丟。傳統媒體的轉型,是基于“新聞”和“媒體”的發展與做強,是以互聯網思維,因時而變、順勢而為、謀勢而動,創新理念、創新手段,提升傳播力、擴大影響力,把傳統媒體辦好、辦活、辦出水平、辦出效益。
我們應當明白,效益兼顧原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媒體的“雙臂”。斷其任何一“臂”,都會喪失元氣。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無法“兩全”之時,我們的選擇永遠只有唯一。在新媒體建設初期,注定了只有投入而沒有產出。但新媒體從誕生的那天起,其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就已經產生著社會效應。這種良好的社會效應,反過來助推著經濟效益的孕育。所以,即便新媒體只有社會效益,還是要毫不猶疑地推進,因為這是我們必須扛起的責任。
我們應當知道,今天的布局關乎明天的“起跳”。今天的謀變布局,都是為了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石。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一針見效”、“立竿見影”的事情幾乎沒有,不能因為見效周期長而忽視、不為。今天的謀劃,或許需要在三、五年后才能見到效益。新媒體建設正是如此。每一項工程,都有建設周期,新媒體也不會例外。當然,新媒體的“蛋糕”再誘人,畢竟遠水難解近渴。關鍵還是要把握當前,過好當下,解決當務之急。所以,必須一手抓新媒體建設,一手抓辦好傳統媒體;提升新媒體造血功能,推進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強力融合。只有過好當下,方能行穩致遠。
從媒體和新聞的發端追溯,以時間為經緯的長河里,媒體的演變只是“載體”發生的多元。正如,在紙媒之后,廣播、電視媒體相繼出現一樣,想必彼時,面對廣播和電視這樣的“新媒體”強勢崛起,紙媒也曾經有過被挑戰的擔憂。今天的微博、微信、客戶端、手機報、網站等新媒體不過是基于“互聯網載體”而誕生的媒體新成員而已。新媒體歷來不是“天外來客”,也非“洪水猛獸”,更非“增值造血”的“靈丹妙藥”,恐怕也不是要取代傳統媒體一躍成為“老大”。顯然,今天的媒體格局,不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巔峰對決”,也談不上話語權、主導權的“爭奪”。媒體種類的推陳出新,既是自然規律,也是生產力和傳播手段不斷發展進步的必然。因此,面對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傳統媒體有危機感屬于正常反應,但不應也不必過度反應。
傳統媒體的權威、公信力和政治優勢,是新興媒體所無法企及,難望其項背。而新興媒體的鮮活、極速、便攜、無空白覆蓋,也正是它們崛起的資本。無數事實已經并將繼續證明這樣一個規律:不論一個話題或者事件如何憑借新媒體發酵,再怎么掀起網絡輿論的驚濤駭浪,但最終,總是需要傳統媒體站出來,以“老大”的權威身份對其作出終結。這一現象,給出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走向的大致規律性判斷:它們終將融合,并匯聚成為一體。
歸結到話題的本源,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激蕩、融合的偉大時代,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壯大社會主流輿論,決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一肩獨挑,而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共同堅守。由此,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將更為繁重。
面對新興媒體的強勢崛起,傳統媒體應當有足夠的自信和耐力。應當清晰地傳遞這樣一個認知: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不是競爭關系,但它們之間的確存在并需要互相審視和彼此認同,接下來發生的可能就是擁抱、融合。這大約只是時間問題。對于傳統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而言,最為緊迫的,或許是需要進一步提升駕馭新媒體、善用新媒體、融合新媒體的本領和能力。
篇二:記者節感言
會寫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名好的新聞記者。因為,新聞報道不是信手捻來,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是經過對文字的精心錘煉,將思想和觀點隱藏在客觀事實中的絕妙詮釋。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記者肩負著"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尋理想、拷問真相、守望良知是新聞記者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記者,不應該是簡單的記錄者,而應是一個善于交流的訪問者,反應敏捷的運動員,思想深邃的哲學家,溫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惡如仇的俠士。
為了成為一名新聞人,我放棄了曾經穩定安逸的工作追尋我的新聞夢想,在新聞這條路上奮力跋涉的過程中,我收獲了果實也倍添了自信;在用新聞報道這個武器懲惡揚善時,我樹立了黨報記者的威信。7年的采寫歷練,我學會了用嘴與被訪者溝通,用眼去觀察,用文字去記錄,用頭腦去思考;成熟的心態和對新聞導向準確把握的能力,讓我為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報記者而備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覺新聞記者不好當。一位同行對我說,"這一行做得越久,經驗越豐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與頂峰的差距。對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時為了用一個詞來準確地形容想表述的內涵,卻要絞盡腦汁想大半天;有時候,一個新聞事件,本來用一個很恰當的角度去采寫效果會很好,而經驗豐富的你卻偏偏在策劃時無法想到,以至于對寫出來的稿件不滿意而懊惱。這,也許就是做了多年記者的你所亟待突破的瓶頸吧。"
7年的記者生涯,所流過的汗水和淚水,讓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記者的艱辛與痛苦。所經歷的勞累、疲憊、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聞價值的文章中。然而,當一篇篇精心采寫的稿件獲讀者的好評時;當我的新聞作品獲得廣東新聞獎時;當名字成為文章的金字招牌時,心里驟然涌出的`那份收獲累累果實的自豪感,便猶如母親經歷了孕育和生育陣痛之后,抱著哭聲響亮的孩子時那樣甜蜜。
走在新聞的路上,我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但我知道,我不會放棄。人的一生,能把職業與理想完美結合起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篇三:記者節感言
1997年至2002年,我曾在一家地州級小報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我以自己的行動,為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作出了無悔的選擇。
學習業務,開拓創新。
由于我最初學課程非新聞專業,因而從工作以來,我就在不斷學習,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自己的同時,于1999年報考了云南大學新聞系,希望能通過自己掌握先進文化,進而做好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同時,在工作中,我在多次參與報紙改版的同時,在畫版上選擇了其他人很少用的線條活躍版面,并對標題是精心制作。《心手相握,所有的日子陽光燦爛》、《膽大妄為,13次竊儲戶存款75萬元;轉戰千里,巨貪何學俊夢斷上海灘》等一系列標題在報上出現后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在圖片的畫版中我也一直在努力,別人一版僅畫8張照片,但我卻通過認真處理在半版內畫了7張,且從視覺上看也極為美觀。
不怕苦和累,面對壓意力不低頭
在幾年的工作中,我曾多次在采訪中因車被堵受困,兩次遇到車禍,無數次在極為危險的原始森林、災難發生地采訪,歷盡艱辛,并因為寫輿論監督報道,部分違法者將我恨得咬牙,為此我很少敢穿印有報社名的衣服在街上行走,但這些卻從沒有使我改變新聞寫作的志向。在往盈江新城采訪時,我曾從天亮便開始走路到鄉下采訪,在不停地采訪與走路上奔波到10點多才回到住處,最終寫出了《景頗農民自發悲絕毒品》、《延伸的陽光路》等一大批文章。2000年報社安排我采寫長篇報告文學《鐫刻在章鳳大地上的詩章》,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寫長達4萬多字的文章,為了報道好這一舉世矚目的隴川縣城搬遷大工程,我曾爬上極為危險的電信發射塔上拍照,而且在一次夏天的采訪后我曾在離開章鳳的路上中暑幾乎暈倒,但我始終挺住了!2001年6月,為了幫助交通局寫長篇報告文字,我在10余天的時間里沒日沒夜的奮斗,采寫出了56695字的文章;2002年底,我還與邊民一起闖進原始森林中尋找傳說中二戰期間墜毀在中緬邊境的美國飛機,結果忍著勞累和饑餓在一天中找到了全部三架飛機,尋找這三架飛機的新聞發表后被國內外數十家新聞媒體采用,并引起外交部領導的高度重視,而新聞采寫過程中的艱辛,或許只有我們記者行業的人知道。
在寫批評報道中我曾因寫《潞西市59名青少年連釀血案》等文章觸動地方保護主義的神經遭有些領導不斷地怒罵,但老百姓的呼聲卻讓我不能自已,為此在近年的工作中我還是寫下了《追蹤芒市贓亂差》、《制售假文憑活動“入侵”德宏》等文章。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我愿選擇壓力,我愿為民請命,至死不渝。
不怕犧牲,默默奉獻終不悔
在報社財力困難的情況下,要做新聞工作更要有一種犧牲精神。這第一種犧牲是犧牲空余時間,雖然我在部上完成的任務不是最多,但為了追求任務的質量,我把60%的空余時間花在了事業上。2002年旅游節期間,潞西市極多的活動僅我一人采訪,點多且分散的實際使我白天奔波,晚上熬夜,連我89歲的外婆去世我也沒有請假回去看一眼。為了工作,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玩樂,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求享受,一年沒幾次能夠回家。1999年我開始攻讀云南大學的新聞函授本科班后,工作與學習的矛盾使我不得不在深夜加班工作,即使假日也沒有時間陪家人。我的家雖與我的單位僅距離100多公里,但實際上我每年僅有時間回家1至2次,很多時候到了家鄉那個鄉鎮卻無法回家。2002年年4月3日晚,晚婚且擁有18天婚假的我婚假才剛開始3天,德宏各地突遭7—9級大風襲擊,城市因電線被刮斷而一片漆黑,鐵皮被風卷走,廣告牌被撕爛,在沒電的情況下,我硬是冒險在城市中察看后,在燭光下寫了一條消息,打手機把內容念給云南省城一家報紙,最終新聞當晚就得到編排。第二天和第三天,我又為自己所在的單位報紙跟蹤對此事報道,我的婚假再也沒有延伸下去。第二種犧牲是自己愛好的犧牲。工作前的時光中我一直喜歡小說、散文等作品的創作?
說實在的,在那些日子里,面對微薄的收入和自己無休止的犧牲勞累,有時候我會在問自己這樣沒命的忙碌值不值得,但是當看到白發蒼蒼的老嫗為兒子因公傷犧牲而得不到公正待遇的時候,當看到被歹徒打傷的學生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呻吟不止的時候,當默默奉獻的典型人物或突發新聞出現的時候,無論怎樣我還是會迅速帶上筆記本與相機踏上征程,因為我知道我是人民的記者,我得帶著良心去為人民選擇。
幾年的工作中,全部門最年輕的我可謂戰果累累,省級到中央的媒體上已采用過我的400多篇文章,我還于1999年奪得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市報好新聞一等獎,于2000年和2001年連續兩次奪得云南報業好新聞一等獎;2001年獲得云南新聞獎二、三等獎,并奪得其他30多個新聞類其他等級的獲獎證書,這在本地是極為少見的,然而,當時,我的生活卻十分的的艱難,身上仍背著1萬多元的貸款。
2002年8月,出于工作的需要,我服從組織的安排離開了報社到行政部門工作,在報社時借的那些錢仍在影響我的生活,但報社工作中的那些經歷,卻成了我工作的一筆財富,那些精神,一直伴著我。因而,如今我每年仍然寫出了好多篇能在全省敘事國獲獎的文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將以記者工作時的那種勁頭,去做好我的工作。如果那一天再需要我去做記者,我仍將做最能沖鋒的新聞戰士。
【第17個記者節感言精選】相關文章:
記者節感言范文(精選6篇)05-27
記者節感言范文模板02-20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獲獎感言范文05-09
記者節校園活動策劃書03-06
告別感言范文精選12-20
工作感言范文精選02-19
精選升職感言范文02-14
青春感言精選范文02-13
升職感言精選范文02-13
高考感言(精選6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