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新沒實質突破 自營業務出現問題
在2002年12月把北京自來水集團、酒泉鋼鐵集團、中國華能集團等一批知名 企業 納入股東之列,將注冊資本金由10億元增至27億元的老牌券商華夏證券,卻被上半年股市的風風雨雨弄了個措手不及。在券商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華夏證券終未能獨善其身, 公司 首次出現經營業績虧損。據一位內部人士透露,2003年上半年華夏證券出現2.09億元虧損,與天同證券和銀河證券一同進入虧損前三名,后兩家虧損數額分別為1.21億元和1.09億元。
自營業務虧損?
據統計,2003年上半年,全國126家證券 公司 營業收入共計131億元,平均每家億元左右,利潤總額僅為2.93億元,凈利潤虧損1.93億元。全行業虧損已成事實。
申銀萬國(相關,行情)證券研究所研究員蔣健蓉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2003年上半年國內券商仍然處于行業整體虧損狀態,雖然二級 市場 行情比去年稍有起色,但國內大部分券商仍然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格局,券商業務創新沒有出現實質性的突破,出現較大虧損數額在所難免。
盡管如此,華夏證券各項業務實際上在業內依然排名靠前。
截止到2003年6月,華夏證券資產質量和2003年上半年的收入等各項指標均位列國內同行前20位。其中華夏證券實收股本為27億元,凈資產為24.98億元,分別進入了業內前六位和前十位。
同期,華夏證券營業收入達到了4.63億元,占國內券商總收入的3.53%,也擠進了行業前六名。其中經紀業務收入達到了3.7億元,上升至行業第五位。經紀業務中,華夏證券的手續費收入為2.6億元,也位列行業第五。
在投行業務中,華夏證券也令對手側目。2003年1至6月,華夏證券發行收入6398萬元,排名行業第三。在7月底華夏證券的“上半年 工作 總結會”上, 公司 董事長周濟譜指出,上半年華夏證券共完成發行新股一家,增發一家,完成可轉債兩家,融資金額26.47億元。以融資金額計算, 公司 也進入了行業前三名。
海通證券(相關,行情)研究員陳崢嶸指出,在經紀業務同質化嚴重和投行業務空間趨窄的情況下,券商的自營業務和委托資產管理業務,往往成為決定最終利潤盈虧的關鍵。陳崢嶸認為,在低迷市道中,券商在自營業務和委托資產管理業務方面的分化較為嚴重。【您現在閱讀的文章來自“中國人才指南網”,請記住我們的永久域名:www.shddsc.com 】
資料顯示,2003年上半年,126家證券 公司 中自營商證券差價收入5.79億元,其中贏利的券商50家,贏利13.6億元,虧損的券商為35家,虧損7.27億元。
據一位業內人士 分析 ,自營業務可能是華夏證券出現虧損的重要原因。這位人士認為,華夏自營盤中的重倉對象為太極集團(相關,行情)(600129),截止到2002年底,華夏證券共持有太極集團流通股1197萬股,占該股流通股比例為15%。2002年最后一個交易日,太極集團的收盤價格為31.46元,2003年6月30日收盤價為25.9元,如果此時華夏證券的持倉沒有較大變化的話,僅此一項,賬面就會出現6600萬元左右的浮虧。
有關資料顯示,華夏證券2003年上半年自營證券規模為18.7億元,經記者查閱,華夏證券在各項排名中,惟獨自營差價收入沒有能進入行業前20名。
此外,代客理財業務也是影響華夏證券上半年經營業績的原因之一。該資料顯示,華夏證券截止到2003年6月代客理財規模為29.47億元,虧損1791萬元。
蔣健蓉指出,在證券行業 市場 化競爭加快,業務 發展 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券商自營容易受到 市場 大環境的影響,部分券商在自營方面出現一定程度的虧損,應該是 市場 的正常現象,反映了券商后市看法的分歧。
華夏之辯
8月15日,華夏證券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道出了公司虧損的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