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的最高層次
什么是創業管理?為什么要強調創業管理?以及如何進行創業管理?下面中國人才網推薦的文章很值得我們的創業者(家)和企業家學習借鑒,歡迎閱讀。
一、什么是創業管理
創業管理是現代科技創新帶動的一種管理創新。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管理學的管理目標和內容,要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不斷地發展提升。
第一代管理學是以提高生產率為中心的科學管理,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以美國的科學管理之父泰羅(Frederick W. Taylor)為代表的一種管理理論和管理制度。英國著名管理學者厄威克指出,“泰羅所做的工作并不是發明某種全新的東西,而是把整個19世紀在美英兩國產生、發展起來的東西加以綜合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它使一系列無條理的首創事物和實驗有了一個哲學體系,稱之為科學管理。”(《中國企業管理百科全書》, p. 125,企業管理出版社,1984);第二代管理學,形成于上世紀中期前后,是短缺經濟條件下主要以實現組織目標為中心的管理。它以公司的(短期、愿景)目標為中心,分解為生產、營銷、發展、至最終的利潤等目標,組織實施。這也是大多數教科書現仍在講授的管理學內容。
現在發展的第三代管理學,是適應創業經濟發展形成的。與第二代不同的是,盡管創業管理同樣也要求有組織并有目的的管理,但管理對象,已經主要不是普通勞動者,而是知識工作者;管理目標的重心已經主要不是利潤,而是營造環境,激發組織潛在的創業創新潛能,激發并釋放各類知識工作者的潛在活力,不斷獲得企業的創新競爭力。
張瑞敏先生對創業管理的學習、思考與實踐,已遠遠跑在了國內許多企業的前面。他坦承,德魯克有三類理念對他的管理啟發最大:
張瑞敏在分享他的管理理念
第一類是創造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德魯克在另一部著作《管理實踐》中指出,“關于企業的目的,唯一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就是創造客戶。”張瑞敏先生不僅學習思考了,而且創新發揮了:“如果哪里有利潤,就到哪里去,就會迷失發展方向。如果不是為客戶創造客戶認可并滿意的價值,而是企業認定的價值,那就必死無疑。”
第二類是為員工提供創新的機遇和平臺。改變傳統的管理層在高端的正三角管理體制,新的倒三角的管理體制,最上層是在市場直接與客戶打交道的一線員工,第二層到最下層,則是為這一層提供相應服務的中間管理者和最高管理者。因為只有一線員工能聚焦市場需求,與客戶零距離。他們滿足客戶不斷提高的需求實現了公司的“零庫存下的即需供給”。
第三類是管理層要挑戰自我。不為成功的思維自封,每天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們的業務是什么?我們的客戶是誰?客戶認為什么是最有價值的?
這些理念都是創業管理的精髓。
當前,創業管理已成為推進我國創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要推進引導各類組織從事創業創新管理,使任何一類組織的知識工作者,不論是現有大中企業或小企業,首先,都要能正確認識創新:用供給方定義,創新是改變資源的產出;或按需求方定義,創新是改變消費者從資源獲得的價值和滿意度。其次,要跟上時代的認識,創新不僅僅是高科技的術語,也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的術語;其三,要能把變化看作是一種創新機遇而不是生存威脅,把創新看作是一種健康常態的日常工作,不是額外強加,從而接受創新,想要創新,能夠創新,習慣創新。
二、為什么要強調創業管理
當今的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除非通過學習獲得創業競爭力,否則就會在這個快速變革和創新的階段面臨生存、發展的威脅。這是因為,“現有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正在遭受著創新的迅速破壞,亦即熊彼特的著名警示——創新者的‘創造性破壞’,并對現在的就業、金融穩定、社會秩序以及政府責任,形成真正的社會威脅。”(《創新與創業》英文版,p. 144)。
創業與創新
今天中國發生的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困境,與上世紀美國70-80年代前后經歷的何其相似!德魯克30年前的警示,對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
三、如何實踐創業管理
實踐創業管理,真正的障礙是什么?誰都清楚,沒有創新的大中企業,不可避免要老化、衰敗。企業成功的運作方式,是激發創新創業真正的障礙。學習實踐創業管理,德魯克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的改變:
1、要使現有企業的各層管理者“渴望新事物”。
不斷區分成敗,系統性地淘汰“陳舊、過時、落后的技術、生產過程、產品、市場、服務,以確保現有人力、財力資源,不再為昨天的損失再耗費,而是為明天的創新增加投入”。管理者如果意識到自身難保,就會有極大的動力去創新。
2、要學習實踐以下幾項具體做法:
第一項,要同新創企業一樣,關注機遇。德魯克提示,公司的報告通常列舉的都是問題或不足之處,討論的都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但如果公司只關注問題,那顯露給企業的機遇就會因忽視而錯過。定期報告應當也列述所有經營活動比預期做得更好的項目領域。因為不論是企業的問題或意外成功,都是企業創新機遇的重要征兆。
第二項,培育管理團隊的創業精神。德魯克舉例說,公司定期舉行各部門主管人員例會,報告會要求相關主管,以創業者和創新者身份,向大會報告他們單位在過去一年做得特別好的項目:“他們成功的原因,是怎樣發現機遇的?從中學到了什么?現在手中還有什么樣的創業與創新計劃?創業類公司經常尋找業績突出、處事與眾不同的人和單位,并會詢問,你們做了哪些事情能解釋你們的成功?你們干了哪些我們大家都沒有干的事情?哪些事情你們沒有做而我們大家卻都做了?”這樣的會議,會激發更多人的創業創新潛能。
第三項,在大公司里尤為重要,德魯克強調,就是讓許多高管與來自各部門資歷較淺的`工作人員進行非正式會議交流。聽聽基層人員“從哪里看到了公司的機遇與威脅?對公司嘗試新項目,開發新產品,設計的新的入市渠道,以及對公司的政策、發展方向,公司在產業、技術、以及市場定位,都有什么想法和建議?”
德魯克認為,這種會議是公司上下產生創業思維最有效的方式。正是這些實踐活動,使整個公司上下形成創新創業的視野和氛圍。
3、要能夠評估和衡量企業的創新活動。
德魯克認為,必須對創新活動進行評估,才能使創業成為一種行動。從評估每個創新項目,到系統性評估所有創新成果,并把公司全部的創新成果與公司的創新目標,市場地位,以及與企業的整體業績相比較進行評判。
進行這種評估,“最重要的是確認企業是否贏得了創新的領先地位?領先地位并不一定等同于規模,它意味著,被接受為領先者和行業的標桿。這是測試創業成功的酸性試紙”。
4、要在企業內創建一個與現有機構分開管理、由高管專門負責的新機構。
為什么必須在組織上與現有企業管理分開?
德魯克把企業現有項目比作“成年人”,把新項目比作“新生兒”。企業現有負責人必須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成年人”。那些負責人既沒有時間,也不了解一個“新生兒”創新項目,更受不了經常被打擾。要求他們既要養育掙扎中的創新,還要留意“成年人”的“危機”會導致他們試圖拖延任何一項創新行動,而當他們想要采取行動時,往往為時已晚。因此,要避免因忽視而扼殺新項目,最好的也許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開始時,就把創新項目歸為一個獨立運作的創業單位。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
此外,將新項目獨立于現有項目可以減少對現有項目的負擔,并使新項目實施獨特的政策和進展評估,因為新項目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不會為公司帶來經濟收益。
還有薪酬和獎勵,對創新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也應區別于現行項目的管理者:一方面,要看到新項目不能承擔它不能承受的薪酬負擔;另一方面,公司又必須給該項目參與人員合適的獎酬進行激勵。德魯克舉例說,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給與創新項目負責人承諾。如果項目成功,負責人可以成為將來新建公司的總裁,并享受相應級別的薪酬、紅利以及股票的內部認購權。但在新公司沒有取得成功以前,這個承諾是不能兌現的。另一個方法,就是讓研發新項目的人分享未來的利潤。譬如說,負責創業的經理們可以享有25%的股權。待這個項目成熟時,按照預先確定的按銷售總額和利潤總額比例進行認購。
為什么要由一個高管成員專門負責?
德魯克認為,大中企業的創新創業項目,必須由威望高的人士全權負責,是因為他們要負責制定必要的政策,使創業成為現有企業的一部分,要負責對廢棄的項目進行分析,要負責制定創新目標以填補現狀與企業生存和成長需要之間的差距。同時,還要負責對創新機遇以及內部產生的創新和創業點子的分析。
如果一家公司同時開始兩個以上的創新項目,盡管不同的創新項目擁有不同的技術、市場、以及產品特征,仍可讓所有“新生兒”項目直接向指定的高管成員匯告。新項目都是創新的,小規模的,因而顯露出來的全是同樣的“幼兒疾病”,需要的決策都有許多相似性。因此高管成員必須關注它們的需要,處理麻煩以及了解問題的關鍵,并據此做出重大的決策。
企業管理的最高層次
只有把自己掏空以后,才有辦法裝進更多的東西。而對于一個企業的老總而言,更要如此。
你無為,你的下屬就會無不為;你無言,你的部屬就會有很多話;你無能,你的部屬就會很能干。你所要看的是他們做得對不對,而不是跟他們去搶工作做。
組織有三個階層:基層、中層、高層,用三個字來代表:有、能、無。
基層用有,基層重有,對于他們來講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具體的東西是最重要的;
中層用能,干部一定要能干,所以要能;
當到老總,一定要無。如果你老是有,你就使得員工很難做事。你太能干,所有干部都無能為力,所以一定要無。
松下幸之助,有一次他感覺很苦惱,因為很多問題不能解決,于是他就跑到寺廟去問一個老師傅。
他說:“請問老師傅,什么叫做管理?”
那個老師傅就拿起一個茶杯給松下幸之助,說:“你拿著”。
然后,他就提起一個茶壺往茶杯中倒,一直倒至茶溢出來。
松下問:“老師傅,杯子不是滿了嗎?”
老師傅說:“你知道杯子水滿了,你就懂得什么叫管理。”
杯子要空的時候才有用,杯子如果滿了,它就沒有用了。
所以當一個老總,要時時刻刻維持一個空杯子的狀況,才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才能夠接受干部的建議,才不會自以為是。一個人要常常記住,要把自己掏空以后,才有辦法裝進更多的東西。
所以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你明知道你要假裝不知道。
只有你假裝不知道,你才可以得到更多的情報。如果你樣樣都知道,那下屬還跟你講什么呢?
我就碰到這樣一個總經理,大家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的下屬也非常頭痛。他的作風是這樣:下屬要跟他講話,他先把手伸出來,如果你講一,他就壓一;你講二,他就壓二。
當你講第一句話,他說:“這個我在報紙上已經看過了,沒有什么稀奇。”你再講第二個,他說:“這個我老早就知道了。”第三點你還能講下去嗎?如果你說:“沒了”,他說:“沒了,那你就走吧。”誰愿意跟他講話呢?盡管他講得都實在,沒有一句話是錯的。
當你的下屬不愿意跟你講話的時候,那就叫做上下不通。上下不通,《易經》里面叫做“皮卦”。天地不交就是皮,一皮就倒霉。
“皮”就是閉塞的意思。我們要下情上達,上情下達,上下很好溝通,這家公司才有活力。以后你的下屬要跟你講什么話,你都要裝得好像很神奇一樣,從來沒有聽過似的,他就越講越起勁。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才有分辨,才有判斷,知道他是亂講還是講真的。
第二,你有能力但要假裝不會做。
你不會做,所有人都會做。你會做所有人都讓給你做,你就慘了。
對一個老總來講,不做事不是偷懶,因為你做的事情太多了。你專做人家看不見的事情,不要去做那種看得見的事情。你要做什么呢?你要看一看,你的下屬怎么突然間有塊勞力士表,你就應該很奇怪,這才是你的事。
中國人控制是全面無形的控制。很多老總看到一個下屬戴了一塊勞力士表,就覺得很奇怪,“他怎么會戴這個?他為什么戴這個?這是人家送的、還是他買的?他怎么有多余的錢買勞力士?”然后一看幾個經理統統戴勞力士表,就更緊張了,可見他們是分贓,這才是你要注意的。
所以我與經理時講:“當你戴了一塊勞力士表,你就要講話,你不能不講話。”
我當經理,我戴了一塊勞力士表,我一定要當著大家的面說給我的老總聽。我說:“長這么大了,還不知道我香港有一個親戚。那一天他從香港來,第一次見面,他就送我一塊勞力士表。”告訴他,這不是貪污來的,這是人家送的。我沒有犯法他就放心了。有沒有這個必要?絕對有這個必要。
當經理要小心翼翼,不要引起老總對你的懷疑,這是你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該講的話一句不可少,不該講的話一句不可多。
【企業管理的最高層次】相關文章:
企業管理的五個層次01-17
企業管理水平的5個層次01-07
自主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01-04
企業管理最高境界是職業生涯管理02-04
活著的層次美文12-08
最高的期望12-31
層次分明成語01-17
職場溝通的5個層次01-31
門店銷售的3個層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