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投資理財要避開的坑
1、高收益、高流動性、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是沒有的
一般投資者最幻想的理財產品就是收益高、流動性高、風險低。但這種產品不可能存在。只能在這三方面做一個均衡。如果要高收益、高流動性就要承擔一定風險,比如股票、基金等;如果要高收益、低風險就不要對流動性要求太高,比如信托產品;如果要高流動性、低風險,那收益高就很難達到,比如余額寶、貨幣基金等。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2、每天研究股市的人并不一定比什么都不懂的人能掙股市的錢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曾做過大猩猩選股實驗,讓大猩猩獨寫有股票代碼的紙板投標,投中一個代碼就意味著選中一只股票,用此方法讓大猩猩挑選出5只股票。然后,用大猩猩挑選的股票組合與《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8位知名分析師精心計算分析挑選的`5只股票相比較,在持有一段時間之后,大猩猩隨機抽取購買的股票票面價值超過操盤手的股票。
1月4日,股市迎來2016年的第一場血,千股跌停,到5日,兩天跌去10%。在經常不按套路出牌的中國股市之中,即便是每天埋頭研究股市的專業,也有可能虧錢,不要盲目聽信專家的話而買某只股票。
3、小銀行跟大銀行一樣安全
很多思想較為保守的人、尤其是老人認為國有大銀行如工農中建最安全,對其它中小銀行都不放心,因此存款、理財都去大銀行,殊不知有時候小銀行甚至會比大銀行更安全,而且理財收益更高。其實,只要通過正規途徑,不管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其安全程度并沒有什么差別。
4、銀行里工作的人不一定是銀行工作人員
大家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面對銀行里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會產生信任感,認為他們介紹的產品是銀行發行,安全性有保障。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除了自營理財產品,銀行還代銷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而這些代銷產品風險要高于銀行自營產品,這時候介紹這些產品的人也被冰銀行工作人員,而是相關公司安排到銀行來做推廣的人員。
5、一元錢理財只是噱頭
很多互聯網理財產品起點都非常低,打出1分或1元起購的標語,這和100元起購、1000元起購有很大區別嗎?真的只投1分或1元,每天萬份收益直接忽略不計;所以不要一見這樣的標題就心動,還是好好看看內容說明和合同條款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