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理財產品如何走出“谷底”
曾深陷“收益門”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近期正從“谷底”走出,市場迎來了一波久違的結構性產品發(fā)行高潮。同時“解凍”的結構性產品顯然吸取了教訓,在設計上,新發(fā)產品更重視風險規(guī)避,甚至為此甘愿放棄對高收益的博取。
新產品看重風險規(guī)避
2008年下半年,部分結構性產品受金融風暴影響陷入谷底。去年四季度,產品發(fā)行數(shù)量逐月減少,至今年1月,全國僅13款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在售。不過根據(jù)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最新統(tǒng)計,今年2月份起,結構性產品發(fā)行開始逐步“解凍”,并在5月份迎來發(fā)行高峰,僅5月5日至22日,銀行發(fā)行的結構性產品就達30只左右。
相比以前,目前銀行設計結構性產品時,在止損設置和風險規(guī)避方面更用心,甚至不惜以犧牲部分收益為代價,來規(guī)避風險。以近期發(fā)行的一款產品為例,其募集資金投資于信托公司設立的可展期結構性存款單一資金信托,收益率與人民幣3個月期存款利率掛鉤,如果在6個月產品運作期限內,觀察日3個月存款利率大于或等于1.2%,產品就可實現(xiàn)2.22%的到期收益率。專業(yè)人士分析,目前人民幣3個月存款利率為1.71%。雖然市場預期央行降息的可能性仍存,但半年內降息51個基點的可能性極低,因而該產品預期收益實現(xiàn)的可能性很大。不過該產品2.22%的預期收益率,也顯然無法同此前動輒8%—10%的收益水平相比。
在全球經(jīng)濟形勢企穩(wěn)的背景下,由于利率走勢相對明朗、風險可控,區(qū)間累計型和直接掛鉤型利率產品,成為近期結構性產品發(fā)行的`大頭,目前在售結構性產品大多數(shù)屬于此類。如星展銀行“星利系列美元利率掛鉤”人民幣保本產品,收益與3月期LIBOR利率水平掛鉤,產品保證最低收益,只要持有到期,至少能獲1.50%的年化收益。該產品還具有流動性較強,投資期僅3個月的特點。荷蘭銀行近期一氣推出5款掛鉤型產品,也多與利匯率掛鉤,如“雙區(qū)間觸發(fā)系列”匯率掛鉤結構性投資第一期,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3.5%,澳元投資;“漲跌雙贏系列”匯率掛鉤結構性存款產品,以澳元投資可保本。
應重視產品設計細節(jié)
隨著結構性產品復蘇,計劃入場的投資者越來越多。工行理財專家建議,應關注結構性產品的設計細節(jié),以控制投資風險。
專家指出,可贖回條款首先應予關注。今年發(fā)行的產品平均委托管理期限1.45年。可提前贖回條款的設置,能幫助投資者及時收回流動性。但由于銀行在允許提前贖回時,大都不承諾保證本金或有不菲的贖回費,因此對產品期限的選擇和贖回操作,必須慎之又慎;其次要警惕匯率風險。銀行常會在同一時間推出不同幣種、相同標的的兄弟款投資品種。對跨幣種投資,必須警惕匯率風險。如以澳元投資掛鉤美元標的的產品,銀行一般需先將澳元兌換成美元,待產品到期后再將運作本金和收益兌換回澳元。在沒有風險對沖措施的情況下,兩次匯兌的時間錯配,便會引發(fā)匯率風險。2008年三季度,澳元兌美元匯率驟然下降,就曾使投資美元標的的澳元產品損失慘重;最后要了解產品投資組合和風險控制手段。標的資產和收益計算方式,是決定產品風險和收益的兩大因素。2008年結構性產品暴露出標的資產和收益方向單一等諸多問題。今年各銀行在止損設置、風險規(guī)避方面加大了設計和宣傳力度,遠期、期權等衍生工具,被更為廣泛運用于對沖風險和止損保值。目前交行、光大等中資銀行,均偏重于表現(xiàn)穩(wěn)健的利匯率類掛鉤產品。
此外,還要注意對掛鉤標的資產價格走勢的判斷與銀行產品是否一致。在走勢判斷一致的前提下,如果資產價格預期進入單向通道,就應選擇直接掛鉤型產品,但若判斷標的資產走勢會比較震蕩,那區(qū)間型產品實現(xiàn)預期收益的概率更高。
http://www.shddsc.com/【結構性理財產品如何走出“谷底”】相關文章: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五大投資風險08-30
如何選擇對的理財產品?09-20
如何走出自卑?02-20
理財產品誤區(qū)如何避免02-03
如何計算理財產品利率?09-05
如何走出員工培訓的誤區(qū)01-11
如何走出簡歷寫作誤區(qū)05-28
如何走出人生低谷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