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家華談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創業是靠譜的
李家華,教授、著名生涯規劃與創業教育專家,全國青年創業教育優秀導師。國際勞工組織KAB創業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創業教學基本要求”專家組組長、教育部首部創業教育示范教材和“十二五”規劃教材《創業基礎》主編、教育部高校創業指導師項目研發組組長、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席。
“創業就像是游泳,是個需要磨練,需要提升的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談到創業,李家華這樣比喻道。如何正確看待大學生創業,如何做好創業前的準備工作,從事創業教育10多年的李家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重新定義創客
創客,英文名maker,狹義概念上,創客指那些以實踐為導向,將腦中的創意和想法付諸實踐,并以實物加以呈現的人。狹義的理解側重創意到實物的過程,在具體實踐中,創客以用戶創新為核心理念,是創新2.0模式在設計制造領域的典型表現。
但李家華堅持廣義的創客定義,他認為,真正的創客,應該具備三個要素。第一,要能夠從思想到市場;第二,能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第三,堅持行動至上。所以,僅僅將創意付諸實踐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創客還要能以市場化的方式,最大化發揮創新創意的價值,不僅僅是硬件的創造發明,更要能具備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的素養以及行動至上的精神。
在當今新一波創業浪潮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對創客的理解應該將無形與有形相結合,由只看到硬件延伸到內涵和外延,更看到精神的培育、素養的塑造以及價值的發揮。這種對于創客的廣義理解可以更好地培育創業精神,幫助創客更好地成長。
大學生必是創客主體
如今的創業更具創新性和創意性,影響將更為深遠。當今,新一波創業潮的主體是年輕人中的大學生群體,同時,政府、學校和家長都努力加大了對創業者的支持,營造了更好的創業氛圍,也培育了創業的土壤。
在知識經濟的21世紀,我國社會處于工業化與知識經濟的轉型中。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一些舊的行業正在被顛覆,一些新的行業正在產生,創意創新逐漸成為了未來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在如此飛速變革之中,對創業者的創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創業潮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創業,更是一種突破傳統,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
年輕人是創客主體,而大學生是年輕人中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重要群體,因此,大學生創業具有了更加不同尋常的意義。抓住了年輕群體,就抓住了這個時代發展的重要力量;抓住了大學生群體,就抓住了創新創業的力量核心。
大學生創業無需鼓勵
如今,國家出臺了各式各樣的創業扶持政策。可以說,我國對于創業的政策,在全世界范圍內也屬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政策包括了四個方面:首先是國務院下發的國家大政策;其次是行業的專項政策措施,如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出臺的關于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措施;再次是地方政府出臺的各地鼓勵創業的政策;第四是許多高校結合自身特點推出的鼓勵措施。應該說,這四個方面的政策措施給了創業者極大的鼓勵和扶持,包括降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門檻、給予學習、培訓、實踐和登記等的便利,以及提供大量的硬件設施和資金等。
但李家華的擔憂是,政策措施已經不少了,可落實得并不理想,大都缺乏執行細則。李家華建議道,創業政策不應該只是對錢、設備、場地進行投入,而應該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創業者的素質提升,只有讓創業者真正成為有魂有能之人,才能從根本上扶持和幫助創業。創業就如同下雨一樣,水蒸氣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形成。因此,大學生創業無需鼓勵,而應因勢利導給予適度扶持和幫助就行。反之,過分的鼓勵會帶來某些誘惑性,而缺乏內在基因和創業者自身素質能力進行的創業活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對于大學生創業,要做一些區分,有些大學生是想通過商業活動進行投機而不是創業,那么就建議不要去做。有的大學生則是把所做的事情當做職業和使命,這才是真正的創業,對于這樣的學生,可以給予適度的扶持幫助。
當創業成為一種風潮的時候,一些大學生創業者也許會跟風盲從,盲目的鼓勵,會造成更多投機現象的產生,這樣既影響了創業氛圍,又使得創業者信心受挫。對大學生創業者的精神和素養進行培育,才是更重要的。
敢于創業就已是成功
創業者層出不窮,但創業成功卻是小概率的。據人社部、教育部、國家工商總局合作進行的大數據交叉比對顯示,2014年在工商部門新登記注冊大學生創業總數達到47.8萬人,比上年增加11.9萬人,增加比例為33.3%。李家華認為這是一個不低的數據了,但究竟有多高的成功率,卻很難說,因為創業成功的標準是很難界定的。
李家華如此比喻:創業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就像學習游泳,必然要經歷曲折,經受磨難,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這段經歷所帶給人的成長,則是終生的財富。
對于大學生而言,只有當你真實體驗過,感受過,才能深刻體會“創業”這兩字背后的深刻。李家華說,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不以成敗論英雄,敢于創業,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創業的核心,就是創業者。而對于創業者來說,實現自我的成長,在創業中磨練氣質,鍛造人格,提升技能,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正是這樣的創業者,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偉大者即是時代者,而今天的時代者就是創業者。
企業家精神不能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知識淵博,但作為大學生創業者,還需要閱無數人,吃無數苦。所謂“閱無數人”,即是說要突破大學的閉環系統,與社會更多接觸,接受市場的歷練,此外,還需有高人指路,貴人相助。所以,大學生創業,切忌閉門造車,要學會整合社會的資源系統。
創業是一種選擇,選擇決定命運。大學生做選擇有兩個方式:一是自己單獨做選擇;二是在選擇的過程中主動請教高人之后再做決定,這樣的決定會多一些參照系數,降低一些風險。所以,就需要創業者具備一定求助能力。求助能力是一種資源整合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業也就是對人的資源能力的拓展訓練。
接下來,是創業前應該具體做的準備:
1、項目選擇:制造需求
選擇的項目取決于能不能找到社會的痛點,社會的痛點是以人的需求為導向的。社會的所有需求源于人,人有三類需求:一是看得見的需求,即基本需求;二是看不見的需求,即深度需求;三是被創造的需求。喬布斯在研究市場的時候提出,盡管客戶至上,但不要太相信客戶,因為消費者自己有時并不知道需要什么。做出好的產品,放在消費者面前并打動消費者,這就形成了被創造的需求。
所以大學生在選擇創業項目,研究市場時,不能只著眼于受眾的基本需求,而應該挖掘深度需求,制造需求。這樣,不僅可以形成創新,還可以掌握議價權,從而增加項目的附加值,同時,也豐富了市場,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創意不僅要集中于表象痛點,更要挖掘深度痛點。
2、團隊:選擇合適模式
一個人可以創業,但肯定不能做大。創業從本質上看,是團隊集思廣益,齊頭并進的過程。如何讓團隊發揮最大效益,就需要了解團隊的建構模式,現在大學生創業的團隊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星狀團隊,這是相對較為傳統的,有核心人物的創業團隊;第二種是網狀團隊,這是有多個中心的扁平化團隊,也就有著多個利潤點;第三種是虛擬團隊,基于互聯網的共享思維,借助互聯網系統,在網絡上創建團隊,用這種方式,最大化整合資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3、資源:借船出海
大學生創業過程中要借助許多資源,但要處理好資源的關系,資源并不是越多越好,當資金充裕的時候,在處理的過程中可能會不謹慎,所以對于創業者來說,資源夠用就好。創業者要借船出海,而不能輕易自己造船。
4、企業家精神:責任、真實、專注
企業家精神不能少。因為企業家精神是創業的核心和靈魂,決定了創業是否能成功。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包含四個維度:一是冒險,有冒險的精神才會創新,創新意味著承擔風險;二是創新,創新不是傳統的發明,發明創造要乘上市場化(商業化),這樣才能具有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三是團隊精神,一個好的企業家必然是好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構建一個好的團隊,則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四是敬業精神,創業是從事一份事業,而不是投機,也不是從事一份職業,要將事業視為為之奮斗一生的使命。
在四種企業家精神之下,創業者要有三個態度,一是責任,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家才有可能做出最好的產品,提供最好的服務和最優質的產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解決他人的困難,也能讓自己受益。二是真實,要遵循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三是關注與專注,關注客戶需求,精準定位客戶,細節決定成敗。
創業需要悟性
創業之路就在你的腳下,但能否走出屬于自己的創業路,則是需要悟性的。創業之道在于三悟,即:感悟時代,領悟職場,覺悟實踐。愿更多的大學生成為有悟性的創業者,在“三悟”中實現自己的創業人生!
在創業大潮興起的今天,創業更多代表的是年輕一代敢于創新、昂揚向上的精神。我們應該更為理性而冷靜地看待大學生創業。大學生在創業時,應該充分考慮創業的可行和艱難,避免怯懦和盲目。只要腳踏實地,內外兼修,具備必要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素養,大學生創業是靠譜的。
【李家華談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創業是靠譜的】相關文章:
創業培訓導師靠譜嗎的創業故事09-08
創業如何尋找靠譜的合伙人07-17
怎樣找到靠譜的創業合伙人?02-13
淘寶創業刷單兼職靠譜嗎?07-29
創業培訓導師靠譜嗎故事08-01
大學生創業靠什么成功?08-09
創業需謹慎 不太靠譜的八大創業項目07-17
在校大學生談創業08-10
創業入門如何找到靠譜的合伙人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