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適不適合做VR行業的“老革命”?
導語:看看下面的文章,感受一下國內VR創業的環境到底如何。
《盜夢空間》里有一段情節,一個地下室里,很多人通過藥物令自己沉浸夢境逃避現實。某種程度上未來的VR可以做到一樣的沉浸式體驗。真正的VR創業者們,喜歡用“腦后插管”來描述最優秀的VR體驗,而VR創業是所有智能硬件創業中最接近科幻,或者說未來的。
它就像今天的互聯網+,幾乎所有行業都可以來搭便車,VR購物,VR看房,VR旅游,VR婚戀……
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看來,VR會引發一場關于人類生存狀態的“革命”,它將促成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大遷徙,從現實世界遷徙到未來的虛幻世界中。
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開啟全球VR投資時代,中國市場迅速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VR投資大國。越來越多不玩VR的人開始討論VR,A股上市公司熱炒VR概念,越來越多創業者開始通過VR融錢——有統計顯示2015年國內VR項目融資總額已高達10億。
其實人們熱愛VR跟熱愛跑步背后邏輯是一樣的,他們都融合了人類兩個最基本的渴望——逃離恐懼和奔向美好,投資人希望逃離落伍恐懼,創業者希望擁抱未來。VR大潮來勢洶洶,但就像巴菲特說的,“大潮過后,才知道誰在裸泳”。
對創業者而言,VR是一個坑?
近年來,科技行業有不少新概念被熱炒,像LiFi、Google Glass、模塊化手機、全息投影、可穿戴設備等,但不少都成了炮灰,那么VR會不會是一個坑?
昨天那一期深圳衛視的創投節目《合伙中國人》,其中的一個叫鄭小霖的創業者帶來了一個叫“VR play影院”的頭戴式VR設備,出讓1%的股份融資200萬。這樣的估值令導師之一的貝塔斯曼合伙人龍宇咋舌,隨后節目中其他幾位導師,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IDG資本熊曉鴿,58同城集團姚勁波,當當網李國慶也紛紛退出。
這樣的結果可以預料,對于當前的國內創業者而言,VR確實是一個坑。
首先是VR本身的技術壁壘高,體驗成本高,研發周期長。一個小白用戶,從得知VR概念,到得到虛擬現實設備,再到熟悉設備,體驗內容,在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是門檻,如果沒有很強的動力和吸引力,普通人很少會去主動嘗試。而它本身的資金投入和研發周期也注定了創業者不適合入局,索尼的PSVR從布局立項到測試機面世就歷經6年時間。
其次VR并不是剛需,而且用戶體驗不好。目前90%的VR設備會導致眩暈,或者在一定范圍內出現恍惚、失去方向感。用戶可能寧愿斜靠在沙發上看電影也不會去使用笨拙的VR設備轉來轉去。
目前國內的VR設備推廣沿襲的是智能手機行業的打法,目前國內市場上,已經有幾百個不同形態的VR眼鏡盒子產品,主流價格在一百到幾百元之間。先用低價普及用戶,比如以容易普及的VR產品價格低廉的眼鏡盒子做前鋒,但用戶很難為體驗粗糙的VR產品買單,這招可能不湊效了。
而現在VR創業的環境很像不久前的.O2O,資本方其實是以創業者作為試錯棋子,一旦時機成熟,資本方背后的巨頭則可能會將平臺、資本、技術、團隊全力推進,呈現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思維。而缺乏核心競爭力與技術優勢的創業公司或將在巨頭資本、技術、資源滿載的戰車瘋狂推進下被碾壓。
高盛有一份報告說,VR未來十年規模將超過電視,鼓舞人心,尤其是許多VR從業者都high了,但他們忽略了這份報告還有后半句:這個行業發酵遠比想象中更慢。而創業者明顯不適合做VR行業的老革命。
雖然在《合伙中國人》中熊曉鴿、徐小平都沒有投資那個VR項目,但事實上他們像很多投資公司一樣早就在VR領域提前卡位。
經歷了60年代的探索,80年代的火爆,90年代的沉寂之后,去年,VR真正受到資本廣泛關注是在去年的年末,在VR的分享會上,來的投資人比項目還多。
而這種商業跑贏技術其實是相當危險的,甚至這種急于市場化的行為可能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大量資本進入,讓一些初創型公司快速融資,拿到錢之后不是推動技術的進步或者C端應用,而是急著市場化。資本是一把雙刃劍,用得不好直接傷害真正的VR種子企業。
而資本對于VR的狂熱是因為人類已經有二三十年沒有出現這樣一個流量入口、流量出口、計算中心、社交、交互、醫療、教育等集合到一個產品中的技術,上一次出現時以蘋果為代表的的手機、電腦系統。
但是風投對VR的態度已經開始變得理性了。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初到2016年上半年,VR行業投資案例已達95起,總投資規模接近40億元。其中2015年全年投資案例為57起,投資規模為24億元,硬件設備方面投資占比為53%,內容制作為36%,分發平臺為11%。2016上半年投資案例為38起,投資規模為15.4億元,硬件設備方面投資占比已降至29%,而內容制作和分發平臺的投資分別上升至50%和21%。
不難發現,相比于2015年,資本對硬件青睞開始下降,這對改變低端硬件驅動市場前進的現狀將產生不小的影響,從而使VR市場的發展趨于良性。
其實對于中國的創投圈來說,現在跟進VR其實是太早了,因為連實質性的基礎突破都還沒完成。行業標準和生態體系都沒有,像VR這種行業比拼的是基礎科學和路徑、理論,可以說這是技術大咖的舞臺。
資本追捧更多的是出于投資人的“局外人困境”,他們有著擔心失去或錯過什么的焦慮心情,他們最害怕的詞是OUT,如果這種心情被同行的激進感染,就會出現跟風追投的狀況。
日本有調查表明,大拇指已經成為日本人最靈活的一個身體部位。因為手機時代改變了人類的進化,而VR也很有可能是另一個會影響人類進化的產品,它很有可能會是我們的未來,但現在擁抱未來為時過早,VR時代的奇點還沒出現。
【創業者適不適合做VR行業的“老革命”?】相關文章:
創業者不得不看的VR行業四大痛點07-10
你究竟適不適合創業01-11
2017國慶節適不適合結婚06-12
VR虛擬現實行業的地下江湖08-18
為什么說文藝青年不適合做CEO?09-17
十種人不適合做管理者01-14
哪些人不適合做企業人力資源經理01-18
國內VR憑什么與國外VR企業競爭07-23
vr合作協議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