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平米的包子店月入10萬的創業
小包子鋪是如何盈利的?小編為您揭曉包子店的創業秘密。
遠離商業中心,偏安市井街區,一個不足20平米的包子店,每月竟有10多萬元的營業額。初出茅廬的90后研究生,加上幾個久經沙場的職業經理人,圍繞傳統包點,升級商業模式,巧用互聯網+思維,完善產業生態閉環,撬動1600億的早餐大市場。為此,美食欄目的導演慕名而來,全國大型風投機構多次造訪。
一個小小的包子鋪,為何有這么大的魔力?
情懷包子鋪
沒有價值創新,只有使用價值的產品,在一個低門檻的行業里,注定是一個悲劇。
當劉盼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已經走過不少彎路。
初生牛犢不怕虎。努力考上公務員,或者找份穩定工作,對于從農村走出來的湖大研究生劉盼而言,本是最好的選擇。然而他的命運,因一個包子而改變。
讀研期間,憑著對商業的敏銳嗅覺,劉盼發現了包子的商機:在千億級的早餐市場當中,包點等面食類的市場份額只占40%,而且門檻低,毛利率回報高達65%。
劉盼按耐不住內心,越想越激動。于是畢業之后,他不顧家人反對,一意孤行地開起了包子鋪。因為準備充分,加上吃苦肯干,劉盼的包子鋪開業前兩個月生意紅火。嘗到第一桶金的甜蜜之后,他沒有多想,又迅速開了兩家分店。然而,由于經營粗獷、擴張太快,又缺乏連鎖管理的經驗,幾家店面的生意日漸式微,“不知道怎么去協調管理,又感覺每天都很忙。”盲人瞎馬,劉盼碰了一鼻子灰,幾家包子鋪相繼倒閉。
但一次困難沒有打倒劉盼,血本無歸的他離開了湖南這塊“傷心之地”,帶著僅剩的一點包子理想前往成都。“傳說諸葛亮發明了包子,成都雖是包子的發源地,卻沒有包子大品牌,我覺得有機會。”
意外的是,成都之行并沒有劉盼想象的順利。處處碰壁,山窮水盡,他幾度絕望,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絕望之際,劉盼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研究生導師。聯系上導師之后,他將這一年的遭遇一五一十地道來。
或許是被劉盼的執著打動,導師指出了劉盼的痛處:“幾乎所有的人都愿意為品牌付錢,而你的包子沒有品牌,也沒有營銷,甚至連獨特的技術都沒有。而且,現在已經不是單打獨斗的時代,你需要夢想合伙人。”
讓劉盼沒想到的是,導師給他介紹了幾位朋友,幾人分別在品牌營銷、互聯網運營、面點技術研發和資本運作方面深耕多年,且在各自領域皆有建樹。
推杯換盞,酒過三巡,在大家的第一次聚會上,劉盼和這幾位朋友聊得很是投機。五人都來自農村,對農村的一切都有種深深的情懷,“出來這些年,摸爬滾打,卻從來沒有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說道此處,無不動容。
既然這樣,何不用包子打造一個“村長帶領大家去致富”的品牌,一個幫助更多和劉盼一樣的小人物去創業的平臺。于是“包子天團”正式成立,“包村長”也由此誕生,眾人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當即拍板:“就這么干!”劉盼當晚喝醉了,他已經好久沒有這樣暢快過,他笑稱:“他們就是我的夢想合伙人。”
包子創業孵化器
縱觀目前的包點行業,有90%的早餐市場仍處于混亂無序之中,傳統包子店多是夫妻店或馬路攤點的形式。于是,“拯救”包子行業,標準化、規模化和樹立行業規范是“包村長”的戰略方向。
經過幾天頭腦風暴之后,劉盼和幾位朋友決定,要打造一個包子品牌。不論是前期的門店、技術培訓,還是后期的傳播,都要和傳統包點行業的形象不一樣。
首先門店裝修要簡潔,門頭設計要在視覺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于是,劉盼將“包村長”店里的中央廚房和售賣柜臺打通,用一面透明的玻璃墻隔開,顧客買包子的時候能清楚地看見制作包子的過程。如此一來,也就給了顧客體驗式的消費。
其次是技術培訓。為此,“包村長”專門成立了企業大學,與新東方烹飪學校合作,開設包點技術培訓課程。從挑選面粉、和面、醒發到包子成型,都有統一流程,“為了好看,包子的褶子都是有講究的。”
“我開第一家包子店的時候,只是和包子店的師傅簡單地學了點技術,根本沒有修煉到家。”對于第一家包子店失敗的經歷劉盼深有體會,“如果我們不能給創業者提供最基礎的服務,那就和傳統的夫妻店沒有區別,最終都會走向關門這條死路。”
于是除了技術培訓之外,“包村長”還提供門店經營管理的培訓,這也是劉盼的痛處,“以前以為學了工商管理專業很了不起,哪知自己根本不會管理,每天的賬目都是亂的,不知道盈虧在什么地方。”
“做中國早點市場的阿里巴巴。”為了這個平臺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解決創業者的后顧之憂,劉盼還帶頭為創業者提供門店選址、裝修設計、物流配送和開業支持等后續服務,“包村長”儼然一個包子創業孵化器。2016年年初,有一位創業者想要在成都華陽開店,卻不知道門店該選擇何處。劉盼便帶著創業者每天都在華陽街走動,觀察每個路口的人流量和人群特質,然后一五一十的記在小本子上,晚上再開會討論。經過幾天的考察和分析,最后終于在華陽街的一個路口選了一家位置極佳的門店。
為了把營銷傳播的效果做到最大化,有別于傳統派發傳單的形式,劉盼的方法論很有意思。“在‘包村長’的門店周圍你見不到任何廣告單,我們的營銷全在包子上。”比如,每個創業者在開業前三天都會推出“免費試吃”活動,看似虧本的買賣,實際上,排隊效應早已潛移默化地將顧客吸引過來。免費試吃成了廣告道具,顧客成了廣告代言人。“這叫一舉三得。”
“讓天下沒有不懂創業的老板,幫助創業者成為創業英雄,實現創業夢想。”這是“包村長”的使命。劉盼也深知,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要想顛覆傳統包點行業,未來的路還很難,但是機會也不少。如今,劉盼的眼神自信滿滿,早已沒有初來乍到時的絕望。
簡單與不簡單
如何將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為了給包子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在做“包村長”之前,劉盼考察過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和西少爺肉夾饃等互聯網餐飲品牌。“包子客單價太低,不適合做O2O,更不適合走電商化之路。”后來,劉盼發現,互聯網+傳統餐飲,不一定非得依托網絡平臺,餐飲是偏實體的剛性需求,產品更需要的是利用互聯網思維。
于是,依靠一招極致單品的思維,“包村長”迅速打響了市場。
簡單招數練到極致,就是絕招,創業也是如此。把包子做到極致,讓它有更大的能量,為了這份愿景,劉盼幾乎跑遍了全國的小麥生產基地,終于在河南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河南素有“亞洲小麥黃金圈”之稱,出產的小麥顆粒飽滿、蛋白質含量高,制成的面粉筋道不咯口。
在餡料食材上,劉盼也花了不少心思。“鮮肉包、醬肉包和芽菜包是川渝包子必備的三個單品,如果要在口味上比傳統包子更勝一籌,就必須得有創新。”劉盼很快想到,在芽菜包里添加花生粒,“脆,就是第一味覺記憶。”同時,一位愛吃面食的合伙人提出采用岐山臊子制作醬肉包的創意做法,于是劉盼便帶著廚師北上陜西,學習炒臊子的技藝。
鮮肉包的創新是讓劉盼最頭疼的事情。“油,是吃完了所有的鮮肉包的一個感覺。”那段時間,他幾乎吃遍了成都所有的鮮肉包,但有時苦苦尋求的東西,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出現。有一天,朋友從街邊買回水果馬蹄,剛吃完鮮肉包的劉盼,順便也嘗了一顆,嘴里的油膩感頓時沒了。“對!就是它!”于是,劉盼趕緊試著在鮮肉包中加入馬蹄,為了讓馬蹄的口感達到最好,劉盼又奔赴廣西尋找優質馬蹄,最后精選的馬蹄個頭大、汁水多,甜度也高。
除了原材料,追求極致口感的他,更要求堅持手工制作。從調配合適的水面比例,到包子面皮的尺寸大小,再到包子的褶子數量,力求每一個環節拿捏到位,每天要重復相同的動作上千次。劉盼擺出自己的雙手笑道:“就連躺在床上的時候,手都不自覺地模仿捏包子的動作。”
打造出了極致單品后,在價格策略上,“包村長”也有一套獨特的價格組合拳。
和傳統包子店五花八門的產品不同,“包村長”的菜單上只有7款產品。7款產品的名字也別具一格——村長馬蹄鮮肉包、嫂子醬肉包、翠花酸菜包、二妞芽菜包、老陳豆沙包、村菇蔬菜包和豐收饅頭,每一個名字都源自農村人物,讓人眼前一亮,流露出濃濃的互聯網印記。而這7種產品定有2.5元、2元、1.5元和1元四個價位,每一個價位里都有一款爆品,它們口味獨特,是最暢銷的產品,經常有人排著長隊購買,有時還要等后廚現蒸。除了爆品,還有策略單品,從視覺上吸引顧客眼球。比如綠色的翠花酸菜包,在和面時添加菠菜汁,使包子皮呈綠色,鮮嫩的色彩瞬間提升顧客的食欲和購買欲。
爆品+策略單品,不同的價格組合形成了整個產品策略。在產品不多的情況下,正是由于這種巧妙搭配,才支撐起“包村長”近10萬元的月營業額。
當被問起是否想過放棄,劉盼笑了,他看了一眼正在培訓的創業者。“說沒想過,那是假的。但是,每當看見有這么多人和我在一起奮斗,干勁兒就上來了。”
眾人拾柴火焰高。劉盼很感激遇見幾位合伙人朋友,對于這份事業,他還有更大的憧憬:“下一步,沖向新三板,做中國互聯網包子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