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最早億萬富翁的四次創業故事
導讀:瞿建國,這位申華實業創始人,帶領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成為“老八股”之一,后因股權角力淡出;移居加拿大卻又回國,成立開能環保專注凈水行業,并登陸創業板宣告“復出”。此番定增原能細胞,意味著這位“中國最早億萬富翁”開始了人生第四次創業。
停牌數月的開能環保昨日開盤即封漲停——10月30日晚間,開能環保公布了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募集9.798億元資金,其中4.268億元用于增資原能細胞及投資免疫細胞存儲項目。
提到開能環保,熟悉資本市場的人不會不知道其董事長瞿建國。這位申華實業創始人,帶領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成為“老八股”之一,后因股權角力淡出;移居加拿大卻又回國,成立開能環保專注凈水行業,并登陸創業板宣告“復出”。此番定增原能細胞,意味著這位“中國最早億萬富翁”開始了人生第四次創業。
這二十年間,多少股市大佬已經銷聲匿跡,究竟是什么使瞿建國選擇了復出?又是什么使他看上了環保及細胞行業?
時代巨變
從木匠到董事長
與上個世紀大多數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一樣,瞿建國1954年生于上海浦東川沙一戶農家。“上世紀七十年代,家貧無以治學,于是就去學了木匠手藝。”當時的他白天在生產隊工作,晚上偷偷做家具。1973年,瞿建國開始創辦鄉鎮企業,到1983年,他領導村辦企業實現產值千萬元、利潤超百萬,聞名全國。此后,他當上了川沙縣孫橋鄉分管工業的人民公社副社長。“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把城市里淘汰的企業爭取到孫橋,盡管現在看大都是重污染、廢舊落后工藝的企業,但在當時確實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當時孫橋鄉有300多家企業,七八千工人,處于散亂差的狀態,我有個念頭,為什么不搞合作社、搞企業集團。”1983年,公社搞了個工業區,把分散的企業集中起來,形成一個企業聯合體。“這舉動在當時實屬罕見”。到當年底,“全上海市只有18萬門電話,我們孫橋公社家家戶戶都已經安上電話了。”瞿建國說,短短兩年,公社工業產值就突破了億元大關,成為中國農村首批“億元富鄉”。
但瞿建國并不滿足,“總想著這種模式存在天花板,于是開始設想新的模式,這才吸引了全國4個省市的26家企業形成了聯合體。”于是申華實業的前身上海申華電工聯合公司成立,以生產經營漆包線為主業。
1987年3月,申華電工斬斷與政府的關系,面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負責人瞿建國也辭去公職,就任董事長。“當時江陰華西村采取的是公有制模式,溫州則是獨立私有制模式,我覺得應該走兩者相結合的模式。”瞿建國回憶,當時孫橋鄉農村經濟發展得好,吸引了吳敬璉、厲以寧等一批學者前去調研。“我與這些經濟學家溝通過許多次,他們都覺得股份制是一個方向。”
資本騰挪
從“老八股”到離開
申華電工是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發行股票的公司之一,為中國證券市場的“老八股”,總共發行1萬股,每股面值100元,其中法人股占26%,個人股占74%。當時,申華電工又被稱為“三無概念股”,政企完全分開、無任何上級或機構控股、同股同權、全額流通、完全按現代企業制度運行。
申華電工雖然股票得以成功發行,卻遲遲不能上市流通。一些性急的投資者一心想退股,瞿建國只好借錢來買股票,以至他本人持有公司不小的股份額。之后,他為了股票上市之事經常跑證券部,該部負責人希望瞿建國幫忙推銷股權認購證,瞿建國又自己解決掉700張認購證的“包袱”。孰料,30元一張的認購證后來炒到1萬多元,瞿建國因此成為中國最早資產達到“億萬富翁”級的人物之一。
1990年12月19日,申華電工成為首批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之一,后于1992年改名申華實業,主要業務包括客運、房地產、酒店旅游、部分股權投資等。初嘗資本市場滋味的瞿建國漸漸發現,三無概念給申華帶來很多不便。他意識到,要給申華找個靠山,才有利于企業長久發展。
于是,股權分散的申華實業上演了中國資本市場史上頗具戲劇性的一幕。萬科的王石、君安的張國慶、華晨的仰融,三位風云人物先后入主申華,并導致了多次股權之爭。1999年3月,君安和申華出乎意料地達成共識,一致決定“讓賢”華晨控股,資本大鱷仰融成了申華實業控制人(后經過一系列變更,申華控股于2003年納入華晨體系)。
資本刀光劍影,艱難騰挪起伏的瞿建國身心疲憊,選擇了離開。“申華實業誕生時的股權結構就有重大缺陷,作為創始人,我只要表示不想離開,肯定不會有人趕我走,我可以做一輩子,但那樣有什么意思呢。”
歸去來兮
從凈水器到“細胞銀行”
離開申華,瞿建國原本打算去加拿大退休,與家人一家團圓。誰知到了加拿大,“一個忙慣了的人突然閑下來,非常不習慣。整天茶不思、飯不想。”僅僅4個月,他就待不下去了,舉家回歸。
2001年左右,瞿建國回國之時,正值房地產業黃金期的開端。誰也沒想到,他看上了當時默默無聞的凈水器,成立開能環保,并于2011年登陸創業板。“做企業眼光要長遠,最好看到十年、二十年以后。”他說,“我去加拿大的時候,國內的空氣和水污染已經非常糟糕,加拿大良好的自然環境,讓我意識到身體健康和幸?鞓纷钪匾”
根據開能環保年報,2014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20.41%;利潤總額8081.7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3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423.6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75%。“盡管開能現在還比較小,可以說還是一個孩子,但以后肯定會超過申華。”瞿建國的目標很明確:“我希望做成百年企業。”
瞿建國說,過去幾十年中,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企業必須與國家經濟整體契合。他堅信,未來二三十年,節能環保、醫療健康、生態農業和養老產業,將成為中國人最需要的四個產業方向。
也正是出于這些考慮,去年7月,開能環保對外公布了涉足細胞存儲領域的全新業務方向,通過設立子公司原能細胞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原能細胞”)擬投巨資與專業機構共同從事于人體免疫細胞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消息公布后,其股價連續出現5個漲停,顯示資本市場對該戰略的熱捧。新浪微博上,瞿建國也更新了自我介紹:“從創辦鄉鎮企業到老八股申華創始人,后再創開能環保,從事居家水處理環保行業,如今又將第四次創業原能細胞,投身大健康產業。”開能環保此次定增資金,主要用于在上海浦東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設細胞存儲庫和醫學科研基地,存儲細胞能力將達1000萬份以上,“將是全世界最大”,堪稱“細胞銀行”。
瞿建國簡介:
上海開能環保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54年生,上海人。著名企業家、慈善家。
1983年領導村辦企業實現產值千萬元、利潤超百萬而聞名全國;1986年任副鄉長,主持經濟工作業績突出,躋身中國首批億元富鄉;1987年向社會公募招股,創立中國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申華實業,該公司1998年被評為中國大陸百強上市公司第五名。
1993年,他將自己賺來的第一個1000萬元捐出,創立中國首家非政府背景的公益基金會--建國社會公益基金會;2004年又創立自然與健康基金會。至今累計捐款數千萬元。
2001年,投身人居環保產業,創立開能集團,首倡“全屋凈水”理念,針對中國水質研制一系列經濟有效的全屋水處理系統。產品被北京奧運會、301醫院、中福會幼兒園及數萬家庭使用并出口歐美,獲評國家重點新產品和上海市著名商標。
2009年,獲首屆“上海慈善獎”。
曾參加《波士堂》節目
■延伸閱讀
免疫細胞存儲的商業邏輯
對比基因、生物疫苗、克隆等領域,免疫細胞存儲與治療技術,在生命科技門類中可能是最成熟的一個,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科技醫學基礎。從2009年到201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均與免疫的研究相關。據介紹,免疫細胞存儲的商業邏輯在于,免疫細胞在零下196℃的超低溫狀態下可以長期保存,而人體的免疫力在20歲至40歲時達到最佳狀態,隨后開始出現下降。個人可以在年輕的時候將其存儲起來,留待年長或患病時使用。另外,采集免疫細胞后,個人機體會因應激反應而促生更多的新鮮免疫細胞,進而強化身體免疫功能。
但實際上,目前中國尚無細胞存儲方面的明確法規和政策,行業也未建立相關行業標準。瞿建國表示,將人體現在的免疫細胞存儲起來,在規范上是沒有障礙的。相較于免疫細胞臨床治療,免疫細胞存儲“更是沒有任何爭議或倫理上的問題,是最具產業化條件的行業”。
瞿建國表示,開能環保此前的水處理業務最成功、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在上海建立了數萬家庭的高端客戶群,這些客戶本身就特別關注健康,對免疫細胞存儲的接受度相對更高。原能細胞在2020年之前將配合開能環保的家庭水處理業務,共同創造協同增效的巨大價值。
■聲音
“世界上既能保值又能增值,沒有風險又沒有保管成本的,不是黃金,也不是股票,更不是房產,唯有時間。”從人民公社副社長,到帶領申華實業成功上市,再到一手將開能環保送上創業板,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一路走來,其間經歷了農村合作社制度到現代企業制度的嬗變,也許沒有人比瞿建國有更多深切的體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