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產業扶貧工作總結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市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搶抓英山被列為全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的有利機遇,在產業扶貧上科學謀劃,精心組織、突出重點,延長鏈條、扶智扶技、很抓落實。20XX年共投入資金1847。5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521萬元,自籌資金1200萬元,共扶持產業項目99個,使全縣貧困村面貌大變,走出了一條以特色產業扶貧為主,以旅游產業扶貧和打工經濟扶貧為輔的“一機兩翼”的扶貧格局。圓滿完成了全年扶貧開發年度目標任務,現將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鞏固特色產業 著力提高質效
(一)構建產業開發模式,建立扶貧長效機制。按照一業為主,多元開發的特色產業扶貧模式,經過多年持續發展,我縣已經形成了以茶為主,桑、藥、栗多元發展的特色產業優勢。今年我們繼續鞏固扶貧成果,一個模式抓到頭,一張藍圖畫到底,新發展特色產業基地6萬畝。其中,新建和改造茶園3萬畝,新發展桑、藥、栗等特色產業基地3萬畝。全縣特色基地達到60。8萬畝,人均1。5畝。其中茶葉面積19。83萬畝,系列產值過10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全省第一,蠶桑面積7。5萬畝,藥材面積20。5萬畝,板栗面積14。22萬畝。
在產業結構上,我們主攻茶葉產業,建成了4個萬畝“茶葉走廊”,5個重點茶葉鄉鎮、10個千畝茶葉小區、100個茶葉重點專業村和219個百畝茶園基地,種茶農戶7。8萬戶,占農業總戶數的87。8%。每年新建苗圃150余畝,扦插茶苗4000萬株以上,茶葉基地規模以5000畝至10000畝的速度擴張,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良種茶園和茶苗繁育基地。同時蠶桑、藥材和板栗三園建設也突飛猛進,今年藥材行情看漲,石鎮、草盤、金鋪、楊柳、雷店等8個鄉鎮,162個村都大興藥園,種植戶新增1萬戶,面積1。5萬畝。全縣茯苓種植達500萬窖,總面積達11000余畝,總產潮苓3000萬斤,畝平收入4050元。種植蒼術6000畝。陶河鄉以推進道地藥材GAP規范化示范基地建設為重點,推動產業提檔升級。推廣茯苓、蒼術、天麻、桔梗GAP高產種植科技項目,茯苓品牌已經通過國家GAP認證,成為全省第一個通過國家GAP認證的中藥品種。孔家坊鄉是全縣的蠶桑大鄉,今年2600戶種桑養蠶,帶動周邊3個鄉鎮新發展桑園3000畝。特色產業規模擴張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努力提高產品質效。縣域經濟僅有量的擴張遠遠不夠,必須向質效的提高轉變。我們鎖定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一下牽住了產業扶貧的“牛鼻子”,形成了茶葉、中藥材、綠色食品、紡織絲綢和建筑建材五大新型產業集群。今年我們為志順、綠屏、綠羽等一大批茶葉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申報,爭取扶貧貸款額度2。55億元,申請扶貧貼息額300多萬元。我們的大力扶持,使全縣10多家民營茶葉公司、30多家骨干茶場和 20多家清潔化茶葉加工廠的加工設備提檔升級,生產加工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春茶生產中,名優茶占據85%的比重,年銷售收入家家過千萬元,其中英山綠屏茶葉有限公司過6000萬元。有20家企業通過了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生產認證,取得QS標志,有3個企業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3個企業品牌通過了綠色食品產品認證,有3個企業品牌通過了有機茶產品認證。有2個企業被評為“湖北省茶葉出口重點加工企業”,有1個企業被評為“湖北省十佳名優茶加工企業”。雪屏牌、志順牌、團黃牌、野山香牌英山云霧茶榮獲第二屆華中茶葉博覽會產品金獎,雪屏牌英山云霧茶榮獲“湖北十大名茶”。“市場+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加快了廣大茶農脫貧致富的步伐,全縣戶平年特色產業收入由過去的3000元上升到5000元,農民64。6%的收入取自特色產業,農民年人均純收也同步增長到3668元,比上年增加312元,增長9。3%。茶、桑、藥、栗四大產業多元互補,壯大了經濟實力,使廣大群眾快速脫貧致富。
(三)協會搭建產品市場,渠道通達貨暢其流。為了解決市場銷售這個瓶頸問題,我們參與組織指導全縣成立了由經濟能人、科技帶頭人組建的茶葉、蠶桑、藥材等農民專業合作社52個,擁有固定資產6700萬元,帶動農戶2。92萬戶,實現銷售收入70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近300元,形成“百社帶萬戶”的良好局面。草盤鎮宏業中藥材種植協會網絡會員500多人,帶動全鎮種植藥材8000多畝,與省外貿公司實行訂單農業,年創外匯300多萬元。東沖河村組建生態農業合作社后,以會員入股形式發展獼猴桃120畝,協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規模生產、統一收購包裝銷售,產品供不應求,帶動了黃家灣、東夾鋪等鄰近鄉村獼猴桃基地的發展。協會引領市場、市場拉動產業,產業帶動脫貧,這種領跑機制促進了農民脫貧致富。
二、發展旅游產業 拉長扶貧鏈條
我縣通過產業扶貧,開發出60萬畝茶葉、板栗、蠶桑和藥材基地,同時還有桃、杏、李、柿、葡萄和獼猴桃,小果園大基地讓村村添綠,大地鋪秀,加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8%,是天然大氧吧,可以過濾快節奏的城市工作帶來的繁忙和焦慮,釋放緊張的心情。“綠色就是經濟,生態就是效益”。特色產業是一種寶貴的旅游資源,可以催生觀光農業,為農民帶來經濟效益,促進脫貧致富。我們圍繞縣委縣政府四大戰略決策之一的旅游活縣,對產業扶貧后端實行深度開發,大力實施旅游扶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現在英山被喻為鄂東旅游的“支撐點”、大武漢的“后花園”。
(一)打造烏云山公園。我們斥資40萬元,整合各部門資金200萬元,對全省百名旅游名村溫泉鎮烏云山村進行全面改造裝修,自五月份以來實施環境改造,一是對路邊農戶建筑房屋進行仿古裝修,一律模仿徽式建筑,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彩典雅大方。二是沿水庫壘岸興建親水平臺和環庫道路,三是興建烏云山廣場和新門樓。經過穿衣換帽,烏云山以嶄新的姿容坐落在萬頃茶葉中,與已有的“月牙湖”、“碧玉湖”、“仙人池” 、品茗亭”、“望仙亭”、“茶軒亭”交相呼應,形成制茶、品茶、購茶、旅游、休閑、垂釣于一體的茶葉公園。目前,該園已被國家列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今年中國·黃岡大別山旅游節在這里隆重舉行,“茶鄉放歌”主會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 奇山秀水襯古寺,新村亭閣綴畫圖。 今年以來,烏云山“茶之旅”十分火爆,接待游客20多萬人,農民創旅游收入2000多萬元。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外國友人和商人也慕名而來。他們品茗賞景之余,還喜歡進茶園、到車間,體驗采茶、制茶的勞動樂趣。
(二)鼓勵興建農家樂。我縣堅持把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的龍頭來培育,以創建“湖北旅游強縣”和“AAAA級旅游景區”為目標,以“一泉(溫泉)兩山(大別山主峰風景區、桃花沖風景區)”為重點,大力實施“旅游活縣”戰略,旅游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這為扶貧開發提供了契機,為了加快發展“農家樂”,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扶持農民自主創業拓展產業,我們專門制定了《關于大力發展農家樂旅游促進農民自主創業的實施意見》,強力整合農家樂旅游項目資金,對貧困戶每發展一家農家樂補助一萬元,全縣興起農家樂250戶,我們獎補250萬元。烏云山村依托旅游資源和茶葉優勢,發展農家樂31家,每年吸引3萬多人進園觀光旅游,年收入達到300多萬元。溫泉鎮梅巖村是個貧困村,我們指導農民投資50萬元,創辦農家樂28家,每戶每天收入2000至3000元,效益可觀,群眾基本脫貧。
(三)大力招商引資。我們搶抓大別山生態旅游公路建設和武英高速通車的機遇,聯合旅游局著力推進“一泉兩山”旅游景區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叫響了“大別山生態旅游名縣”品牌。引進了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使投資2億元的盧家灣溫泉開發項目、投資5000萬元的大別山主峰索道項目等一批重大旅游項目簽約落戶。投資100多萬元的大別山高空滑索正式對外營業。投資500萬元的桃花沖漂流項目開業營運。
大旅游帶來大扶貧,今年全縣1-11月,全縣共接待游客90。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億元,比去年分別增加13。6萬人和2300萬元。旅游開發惠及農戶,茶葉、山野菜、絲綢制品、貴重藥材銷路大暢,增加了農民收入。
三、落實“雨露計劃 ” 推行打工扶貧
培植具備實用技術的產業大軍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社會工程,實踐證明培養一個產業工人,就可以解救一家的貧困,這是扶貧的核心工作。我們圍繞“縣有土專家、鄉有土秀才、村有致富能人、戶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標,針對全縣1萬多農村富余青壯年,大力推行雨露計劃,狠抓勞動力轉移培訓。一是打破地區界限,與外地職業院校聯姻。我們依靠黃岡電子信息學校和縣衛東職校為平臺,通過2+1的形式聯合辦學,不斷推進職業教育向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方向發展。二是根據社會需要拓展就業市場,堅持“以需定培、以培供需”,推行“扶貧辦+學校+基地+農戶”的辦學模式,建立“寬基礎、活模塊”的教學體系,實行“訂單教育”、“產教結合”,大力提高轉移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發達地區缺乏車、刨、鉆、銑、焊、鉗、數控等方面的產業工人,我們對癥下藥。缺什么補什么,培養了一大批出校門就進廠門的適用人才。三是大力開展靈活多樣的職業培訓。有業前培訓、轉業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等,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農村高初中畢業生進行充電。今年完成了1。3萬人的技能培訓工作任務,向農民發放科技書籍1萬余冊,使全縣85%以上的農戶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培訓轉移就業率達到95%以上。
打工經濟培植了龐大的產業大軍,他們輸出到全國各大城市就業,成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體。今年全縣實現勞動力轉移的1。2萬人。預計今年全縣打工經濟收入可達10億元,占全縣農業收入的三分之一。據統計,全縣通過雨露計劃培訓后的打工人員中,產生千萬富豪6人,擁有百萬資產的23人,從一貧如洗的打工仔到當老板的213人,進入白領階層的2134人。余陽是石正鎮一個家徒四壁的中學生,經過培訓學熟車工后,借錢搭車到浙江溫州申通閥門廠,由于有一技之長,很快升遷為廠里的工會主席,年薪20萬元。今年他又獨立門戶辦廠,成了擁有千萬資產的富豪。
同時留守本縣的產業工人也成了工業經濟的主力軍。隨著我縣產業化規模的進一步壯大,質效進一步提升,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繭絲綢、汽車配件、建筑建材等產業集群涌入工業園區,一期落戶園區的21家企業建成投產。我們培訓的農民進入縣工業企業,成了搶手的香餑餑。在農業產業化基地上,全縣轉移培訓的農民成了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有200多個貧困農民參訓后成為名優茶制作能手,他們以滾雪球方式在300多個茶場傳技,將普通綠茶質量提高了兩個等級,高中檔茶由50%上升到92%,每畝茶葉平均效益翻了兩番,英山云霧茶榮獲中國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金獎和100多次 “中茶杯”、“陸羽杯”金獎。
但是,我們的產業扶貧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認識有待加強。由于有的鄉鎮、村組干部對產業扶貧認識上有一定的差異,重視程度不同,反映到組織實施,項目建設,群眾參與程度上差別大。個別村組班子較弱,組織發動和帶領群眾能力不強,致使群眾積極性不高,這是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工作的成效所在。
二是整合部門資金難度較大。產業扶貧需要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但各部門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可變因素多,需求難以對接,到位率低,到位時間晚。一方面直接影響了各村項目的實施和進度,另一方面造成資金缺口大,項目實施完成后村級背上債務負擔。
三是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由于各村自然環境、村情不同,導致各村產業扶貧項目實施進展不平衡,有的村項目進展較快,效果明顯,群眾滿意程度高,有的村項目進展較慢,效果不突出,群眾意見大。
四是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流動資金非常匱乏,加之部分貨款回籠速度慢,資金占用時間長,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壯大。
五是政策不配套。推進產業化,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現在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產品基地,在財政、信貸、稅收、物資、能源、出口等方面缺乏優惠待遇。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沒有全部落到實處,部門之間和條塊之間存在行業分割、部門封鎖、相互掣肘現象。
回首今年,我們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奮力拼搏,成果豐碩。展望明年,我們精神振奮,迎難而上,信心百倍。新的“十二五”目標令人鼓舞,形勢催人奮進,我們決心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繼續狠抓產業扶貧到戶,政策落實到戶,效益凸顯到戶,為全縣農民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產業扶貧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產業扶貧口號06-24
產業扶貧口號08-08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01-03
[優]產業扶貧調研報告08-17
縣級產業扶貧實施方案09-25
扶貧工作總結02-03
產業化工作總結02-04
信息產業工作總結04-07
社區扶貧工作總結01-12
精準扶貧工作總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