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學技術局2017年科技工作總結及2018年工作計劃
20XX年,廈門市科技工作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緊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20XX年科技工作總結
創新機制促科技金融結合。科技投入向貸款貼息、擔保貸款、股權投入轉變,全年科技擔保貸款達到6億元,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金啟動運作,科技項目立項第三方評審、監理、驗收和后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建新陣地聚創新資源要素。廈門生物醫藥港吸引臺灣源資生物、鼎利豐科技等建立研發和產業基地。引進清華紫光在廈投資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園。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和產業基地獲市政府正式立項,溴化鑭第三代閃爍晶體等項目加快推進。抓新產業助經濟轉型升級。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07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19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5.11%。廈門生物醫藥產業預計全年產值超過280億元,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廈門成為全國半導體照明領域僅有的2家A類基地之一。新增分子疫苗學和分子診斷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09件。
(一)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科技含量明顯提升
投入市科技創新與研發資金4億元,重點支持“雙百三十”科技工程,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組織開展7項重大技術攻關、產業化項目;策劃和推進24項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新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企業科技創新平臺等項目;滾動支持21項重大科技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項目立項102項,爭取國家科技資金9325萬元。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全年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43家,通過復審104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07家。高新技術企業規模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19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5.11%。重點推動生物醫藥、新材料、微電子、軟件等千億科技產業發展。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成為福建省唯一入選城市。制定《廈門市推進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和《廈門市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成立生物與新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啟動“生物醫藥企業倍增計劃”,遴選第一批32家倍增計劃重點培育企業,全年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預計超過280億元。視聽通訊、鎢材料、電力電器三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通過科技部復核,廈門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被評為全國半導體照明領域僅有的2家A類基地之一,廈門軟件產業基地“成長性”在全國38家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中排名第七。推動光電產業發展,啟動“兩岸搭橋”LED路燈項目第二階段示范工程;舉辦兩岸LED應用創新論壇和節能照明展覽會及兩岸照明采購對接與信息發布會等,采購意向訂單6000萬美元。
(二)加快推進科技園區建設,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與海滄區共建廈門生物醫藥港。初步建立產業儲備項目庫,已入庫項目1655項;重點招商跟蹤項目60項,已促成38個項目落地,投資總額達28.41億元;臺灣源資生物、臺灣鼎利豐科技計劃在廈門生物醫藥港分別投資3000萬美元、25億元建設研發及生產基地;臺灣亞諾法生技、美亞生物科技等企業協議投資規模約為50億元,達產后預計產值可達150億元以上。與翔安區共建微電子育成暨產業基地,組建成立科翔公司,加快實施“廈門微電子企業孵化基地暨北斗民用創新服務平臺”項目。推動清華來廈建設廈門清華紫光集成電路產業園,項目預計年底動工建設;將引進包括清華系的展訊、銳迪科、同方國芯、同方威視等5家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及其相關領域的上市公司區域總部及研發中心落戶廈門,打造中國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中心基地及交易中心。推進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完成了地方法人注冊、環評報告、科研規劃和建設方案等工作;組織實施溴化鑭第三代閃爍晶體等產業化項目,加快推進新型LED用功能陶瓷產業化項目等項目研發進度;已從日本、德國及加拿大等國家引進4個稀土材料研發團隊。
(三)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產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加快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建設。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廈門軟件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廈門海峽科技創業促進有限公司3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及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通過審核,將享受國家級孵化器“四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營業稅、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推薦廈門海滄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申報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策劃推動雙百人才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政府主導的孵化器以及廈門智能電器孵化園等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全市共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2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4個)、加速器2個,孵化總面積103萬平方米。支持廈門鎢業新能源材料研發及檢測平臺、廈門市數字文化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動力鋰電池綜合研發平臺、中藥健康產品研發和產業化科技創新平臺等建設,全市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達到近70個,覆蓋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集成電路、環保、機械、食品加工等產業領域。支持科技研發機構建設。創新大廈已引進36家研發機構。廈門大學分子疫苗學和分子診斷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的福建省客車安全與節能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成為我市首個依托企業建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27家,市級59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家,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10家,市級43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23個。建立了12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四)創新科技體制機制,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
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撬動銀行、企業、社會資金加大對科技的投入。2013年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29%,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發展科技擔保貸款,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分行、廈門金原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福建金海峽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廈門火炬集團科技擔保有限公司、廈門象嶼擔保有限公司分別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我市從事科技擔保貸款的商業銀行達到6家、擔保公司達到5家。已向80家企業發放4.1億元貸款,其中首貸企業41家;安排專項資金對科技擔保貸款進行補貼,其中利息補貼491.52萬元,擔保費補貼792.55萬元;到年底預計可實際發放科技擔保貸款6億元。出臺《廈門市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金項目進入實質操作階段,首批投資企業12家,投資總額2840萬元。試點科技保險業務,設立科技保險專項,覆蓋險種增至12種,采取后補貼和分類補貼的方式,減輕科技型中小企業保險負擔。開發科技金融新產品,建設銀行廈門科技支行發放我市第一筆知識產權貸款,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企業開辟融資新途徑。改革市科技計劃項目評審方式。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首次對市科技計劃高校、院所、科技惠民、企業創新項目進行異地評審,評審專家主要來自外地的大學、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等單位,當年評審項目811項。首次引入第三方異地評審機構進行市科技獎評審。
(五)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
創新服務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年完成產學研對接項目120項。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廈門)示范基地成功將具有普遍性的技術轉移服務模式與各地技術市場的創新需求結合起來,形成服務專業、特色鮮明的區域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已有科技成果24.8萬條,專家6萬條,發布技術需求1.8萬條;20XX年共舉辦在線展會14場,參展人數100萬人次,參展項目1700多項,參展需求900多項,實現技術對接1000次,達成意向125次。完善科技政策,制訂出臺《廈門市科技政策兌現專項扶持資金管理細則(暫行)》、修訂《廈門市科技計劃管理辦法》等。推動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廈門市356家企業享受2013年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達19.57億元,涉及稅額4.89億元。實施技術創新工程,16家企業被認定為省創新型試點企業。截止目前,廈門市共有國家級創新型企業7家、試點企業7家,省級創新型企業22家、試點企業66家,市級創新型企業87家、試點企業172家。加快科技人才培育和引進。7人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115人入選第六批市“雙百計劃”領軍型創業人才,其中海外高層次人才4人。 1-12月,廈門市國內專利申請量12846件,同比增長15.11%,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808件,增長28.26%;國內專利授權量8944件,同比增長8.35%,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012件,較上年同期增長13.71%,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613件,較上年同期增長3.69%,外觀設計專利授權2319件,較上年同期增長18.8%。廈門市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0件,居福建省首位,占全省申請量的53.25%。截至20XX年12月31日,廈門市有效發明專利量4135件,同比增長22.92%,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09件,居全省首位,同期福建省為3.48 件。技術合同成交總額23.6億元,占居全省首位。
(六)實施科技惠民工程,民生科技進步水平穩步提高
實施科技惠民工程,加快社會發展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推廣普及,提升科技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和服務社會建設的能力。20XX年共支持市級科技惠民計劃項目84項,資助金額455.5萬元。全面推動廈門市與以色列國家農業研究開發總院(ARO)的合作,將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深入開展與以色列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5個項目獲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支持,帶動社會投入1273萬元;支持42個市級農業科技項目,資助資金1174萬元。3個城鎮發展相關領域項目獲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330萬元資助。廈門市心臟中心“胸痛急救服務體系建設暨科技惠民示范”項目獲得20XX年度國家科技惠民計劃1500萬元資助。廈門市區域協同胸痛急救服務體系正式啟動對100例無自身救治能力胸痛患者的無償救助行動。策劃“廈門市食品安全公共服務平臺”重大科技項目,將為廈門市政府職能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提升食品生產企業品牌價值。
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產業核心競爭力還不夠不強。部分產業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產業轉型升級面臨巨大壓力。二是科技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和科技孵化器不夠多,專業性不強,產業鏈上下游分工配套不足,園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環境不完善。三是科技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技術交易機構、融資擔保機構、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科技成果咨詢和評估機構等科技服務業還比較薄弱,制約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二、20XX年科技工作思路
20XX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全市科技工作將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創新機制、建新陣地、抓新產業”,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爭取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R&D)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到4%,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達到65%,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一)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科技產業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科技先導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營造科技產業的梯度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我市產業科技競爭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隊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全市資格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實施4個千億科技產業培植工程,推動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軟件業、IC產業實現產值倍增。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加快實施《廈門市推進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全面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建設,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新材料產業加快推進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稀土材料研究所、中船重工725所新材料研究院及產業化基地等龍頭項目建設,重點打造以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領域為主的示范及產業化基地。軟件產業加快推進軟件園三期建設,重點發展應用軟件研發、數字內容、云計算應用等。IC產業加快推進微電子育成中心暨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北斗衛星應用產業,加快引進聚集北斗導航民用芯片及模塊、應用終端產品、服務平臺等企業。
(二)集中資金辦大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
在可安排科技項目的財政性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集中資金辦大事,重點支持企業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等可涵養稅源的實體產業項目以及專業性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公共技術平臺等園區載體建設。做大科技金融規模,對企業資助由無償資助為主向貸款貼息、擔保貸款和股權投入為主轉變,拉動企業、銀行、社會對科技的投入,使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爭取財政科技投入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10倍以上。財政科技資金更多地按照市場需求配置,技術創新更多由企業來實施,引導創新資源更多向企業集聚,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大力培植科技小微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
(三)聚集創新要素,加快引進和建設科技創新載體
重點推動專業性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廈門生物醫藥港、廈門微電子育成暨產業基地、集成電路產業園、軟件園三期、同安國家農業科技園等建設。加大力度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根據產業領域重點推動建設專業性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新建和在建的孵化器項目,主動策劃政府主導的孵化器,鼓勵民營孵化器,包括新材料產業孵化器、雙百人才科技企業孵化器、IC產業孵化器等。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爭取逐步覆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都市農業等戰略重點。加快引進應用型研究機構和技術轉移機構。引進以中科院以及央企為首的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在廈設立或共建研究機構、技術轉移機構,支持開展重大產業化項目。重點推動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全面科技合作,建設廈門清華紫光集成電路產業園,推動兩岸清華大學在廈建設兩岸清華研究院。加快建設石墨烯研究院。
(四)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支持科技企業創新創業
做大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金規模,爭取將基金規模擴大到1億元,申請國家創新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參股,出臺政策吸引撬動民間基金。繼續推進科技擔保貸款,引入合作金融機構扶強汰弱機制,促進金融機構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融資,力爭貸款發放額達8億元。增加科技保險險種,擴大科技保險覆蓋范圍,為科技企業進一步降低風險提供保險保障服務,探索政府、銀行、保險機構聯合設計、共擔風險的科技保險新產品。建立完善的政銀企結合的風險共擔機制,設立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為創投資本投資科技企業或人才項目,為金融機構向科技企業發放信貸融資,為保險機構向科技企業辦理科技保險提供風險補償。探索建立科技信用系統,幫助科技企業以信用為基礎申請免抵押免擔保的科技信用貸款,進一步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推動建設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引導成立更多科技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企業等科技金融專業化服務機構,更好服務科技企業。
(五)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追蹤國內最新科研成果,建立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庫。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體系,發展各類技術交易機構、融資擔保機構、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科技成果咨詢和評估機構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和壯大技術市場,探索科技成果托管、掛牌交易、拍賣等多種交易形式,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廈門)示范基地建設,建設“中國技術市場交易信息服務平臺”。構建全國網上技術交易中心,通過為全國各地建設區域技術市場,提供資源、技術、服務、交易支撐,逐步形成“一個軸心,多個網點”的全國布局,爭取20XX年承建15-20個區域技術市場,實現網上技術交易額20億元。
(六)推動科技惠民工程,提升全社會科技進步水平
全面推進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建設。重點圍繞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城鎮發展和社會管理領域,加強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清潔能源、防恐防突、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施現代農業科技工程,大力發展智慧都市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以色列國家農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在廈建立技術科研推廣中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產業化基地。發展現代種苗業,建立廈門特色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種苗繁育技術中心;發展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生態休閑農業,做優做精都市現代農業。推進廈門市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系統研制和創意制作,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科學技術局科技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科技下鄉工作總結02-10
科技教育工作總結03-08
科技創新工作總結03-10
科技學校工作總結03-07
鄉鎮科技科普工作總結04-04
科技輔導工作總結02-20
科技處工作總結02-21
科技工作總結05-18
科技工作總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