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卻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最近這幾周在寢室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每一集看完后都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部紀錄片,記錄著美食以及每到菜品身后的故事。其實,《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的都是些生活里常見的美食,它匯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個個食物,實際上在表達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辛勤勞作的人們。每看一次,我就會有一種垂涎三尺的感覺,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東西來填飽肚子,都會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美食對于人的誘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這些感受也并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所有觀看過這部美食紀錄片的人的感受,或許正因為這極大的誘惑,才會讓這部紀錄片火遍大江南北。
每一集都有著獨特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是有著幾個具體的故事來支撐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是以一個家庭來進行描述的,首尾呼應,將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闡釋。在這每一集中,都會有幾個令人感到的故事,在這里,要表現的就是隱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關懷。從云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筍,從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條,從發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臘肉,不得不說,這部美食片是我國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縮影,它將差異的地域和多樣的美食協調般的組合在一起,不僅讓人們領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與加工中的獨特的魅力,也讓人們領略到了隱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關懷。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實地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習俗,表達了對平凡老百姓的關注和尊重。
《舌尖上的中國》在端上視覺饕餮盛宴的同時,更記錄了中國千年沉淀下來的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溫暖。這一部紀錄片取代多部熱播電視劇,成為熱點話題。該劇被譽為“吃貨必追劇”最大原因,莫過于它在讓觀眾們“一解眼饞”的同時也隨著電視機的鏡頭走遍中國各地,踏上了尋找讓中國人為之幸福且引以為傲的'美食之旅。這部紀錄片不僅在娛樂性上做得很成功,更加富有現實意義。“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寫,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來。”所探討的問題并不只是“吃”這么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不僅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進一步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記錄片的重要主題是中國之“變”。《舌尖上的中國》向觀眾展示傳統農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傳承手藝的人,所以該片的創作團隊在為本片確立了一項選擇食材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這是紀錄片的主題,也可以讓觀眾通過美食文化來看中國文化傳承,了解中國社會文化。
對于“吃”,我一直是有著極大興趣的。因為除了自己是個吃貨之外,我對于做菜,興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國》里那些講述普通人勞動和吃東西的內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片子給人的感動,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觸動了現代人的心靈最深處,欣賞片子的過程中,會讓人忘記現實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當中。一個食好和歷史,甚至一個或幾個家庭的幸福、生活直接關聯上。細節,過程的展示,真實的展示每個事物變化的過程。可以吃到,但制作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 中國文化中吃的文化是最感人至深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得如此緊密,在吃中分享快樂,比瞻仰幾千年的.遺物來得更有人情味一點。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不是那種奢侈的滿漢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這是比較吸引觀眾的一點,因為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里,都會以一個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視角入手,來了解每一款食物的制作過程,畫面精致而優良,讓觀眾充滿食欲。每一種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鮮十足,不得不勾起人們的味蕾。另一方面,從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讓這部紀錄片更增加了真實性和親切感,更添加了幾分純真,樸實……
開篇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配樂,徐徐悠長的男聲旁白,瞬間就讓人驚艷了。不得不說,《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實為一部高質量的用心之作,雖然片中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諸如BBC紀錄片之類),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鐘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片子也著意刻畫了食物是由雙手創造出來的這一概念,這在現今什么都是流水線機器操作的時代讓人不由的心頭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歡那個陜西綏德縣做黃饃饃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辭辛苦的辛勤勞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黃饃饃,這樣的饃饃,不知道吃起來會不會特別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復一年的不辭勞苦的制作黃饃饃,賺錢當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們在揉面團,做饃饃的時候,心底一定是踏實而快樂的,他們作為中國8億農民中的一份子,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與生俱來的割舍不斷的感情。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豐富復雜的地理環境也成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多種多樣的食物原材料造就了各地區各具特色的美食,我們把它叫做大自然的饋贈。然而中國人也學會了用自己的雙手勞動換取這饋贈,他們遵循著大自然的規律,打撈,采摘,挖掘,在收獲的同時也埋藏著新生,用這樣的方式迎接著下一輪的饋贈。懷著對大自然的感激,懷著對大自然的憧憬以及對大自然的無線依戀……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以“大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七個專題全方位的將中國文化與中國飲食結合在一起,使得兩者合二為一,使人獲益匪淺。
然而,其中猶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國人對食材的靈感,創造與改進。用牛奶做成奶豆腐,配上醇香的奶豆腐,喝上一口,仿佛聽見了遠方草原上的悠長粗獷的牧歌。
就連原來簡單到極致的食材,豆腐,讓我驚訝的是,那份清寡竟然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氣質……古人稱贊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這讓我重新認識了豆腐這種食物,也讓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恬靜與寡欲。進而,人們從豆腐中又衍生出毛豆腐,油豆皮等等美味的食物。這便是轉化的智慧。
然而,食物的美味從某一程度上講也是時間的作品,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死敵。可是智慧的人們創造出風干,腌臘,糟醉和煙熏這樣的方法,讓鮮食相比更加有風味的美味。它們便是時間的產物。然而,我從中也學到了中華民族對世道人心的一種感悟。我想時間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與故鄉,親情,堅忍深深融合在一起,紀錄片中的一句話覺得說的特別好:“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讓我們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廚房是創造美食奇跡的載體,沒有人會想到各種或精致,或樸素,或咸,或淡,或酸或辣的食物都是從那一方小小的隔間里制作出來。然而,這樣的藝術品并不僅僅是調料食材的.簡單搭配,而是制作者內心情感的宣泄與對用餐者的深深祝福吧。然而我也想用紀錄片本集結尾當做這段的結尾:“廚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無非是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系。因為土地的無私給予,因為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人與食物,人與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大整體,人依靠食物獲取身體上的康健,依靠文化獲取精神上的康健,而食物呢?又依靠著人的創造力煥發出極致的價值,文化靠著人的傳承一直經久不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得不說,二者中和起來真正形成了一個國家的質感與內涵,也使一個國家真正做到了內外兼修。這應該就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所想達到真正效果吧!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20xx年5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與飲食有關的紀錄片。播出之前,并沒有人對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為整個拍攝在資金、技術、經驗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約,相關的宣傳也寥寥無幾。
然而隨著片子的播出,那些誘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懷、豐富的飲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優秀紀錄片。其實,這部片子我們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很多人將這部片子的成功,歸結于中國人對于飲食文化的喜愛:食物的滋味不僅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載幾代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傳統、風俗文化,它反映了人們的偏好,也反映著人們的性情。人們之所以對飲食的話題樂此不疲,除了滿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著人間百態,家常世情。
誠然,將飲食作為拍攝的視角,是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處。但是,沒有攝制團隊背后的付出,也很難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里,導演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內容,向觀眾們展示了這部深受歡迎的紀錄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在我們的想象中,拍攝美食節目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尋遍祖國大好河山,品嘗名揚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訪幾近失傳的民間秘制。但真實的情況是,為了拍攝到最為壯觀的捕魚盛景,攝制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嚴寒;為了記錄下葡萄成熟最新鮮的一刻,他們只身穿越酷熱干旱的荒漠;為了尋找難得一見的野生食材,他們更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艱辛、環境的惡劣,攝制組還面臨著各種技術上與設備上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呈現壯觀的'全景,團隊反復調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術條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們看到的每一幀精美的畫面,就如同新鮮的食材,只有經過千萬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終才能呈現給觀眾一道生動的文化大餐。
觀看這個紀錄片的花絮,讓我感觸頗深。攝制組的一位導演曾說:“一切成功的秘密,都來自于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這樣的,拍好一個片子也是這樣的。其實,在我看來,做好任何一個工作都需要不畏艱辛,反復嘗試。
我們都知道煤炭行業目前處于相對低迷狀態,市場供過于求,企業效益下滑。面對這種嚴峻的行業形勢,許多人工作的積極性也大不如從前。實際上,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對工作的動力,失去對企業的信心。越是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下,越不能選擇消極逃避。不論是處于生產一線的員工,還是在管理崗位上的員工,都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反復摸索,精益求精,改進優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學會如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應對各種壓力,這樣我們才能在崗位上有所收獲,幫助企業從細節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最終使企業走出低迷的困境。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這幾天連續熬夜,為的是看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我的觀感是:以文化的視角談飲食,收獲的是愛國情懷。
小時候就知道一個概念,叫“透食”:剛會吃飯的小兒,經常吃的東西或習慣會記憶一輩子。我們每個普通人,即使他從小吃的食物看起來稀松平常,長大了總是難以忘掉那個味道。居住在廣州再久的北方人總要隔幾天吃頓餃子,南方人少有能習慣北方的大蔥,四川人把吃辣的習慣帶到全國,而對在外地的廣東人來說,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有燉湯了。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我的理解,飲食是一個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梁實秋先生寫的《雅舍談吃》,寫得很有味道,在描寫飲食之外主要寫的是個人的記憶和趣味,這些個人的記憶與趣味,便是連接在飲食之上的個人文化背景。
今天的中國人處在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的時代,飲食也在大流動。在全國任何一個小縣城里,都可以找到川菜館;再大一點城市,可以說是各地菜館應有盡有也不是夸張。流動的中國人嘗到了各地的食物,又把各自家鄉的食物帶到所到之處,人們從而去到哪里都能吃到家鄉的東西。盡管如此,仍然代替不了這食物背后的山水、鄉情、氛圍……
這就是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看似不過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但它是以現代紀錄片的理念,以展示中國飲食文化為背景,終極展示的則是這飲食文化背后的人文文化。它契合了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時代人們內心的需要,它撓準了這個時代大眾的“胳肢窩”、心頭肉,滿足了許多人的思鄉情結,因此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國人鄉愁的集體共鳴。
飲食是流動人口的主要文化記憶。記錄片讓北方人在片中不僅看到熟悉的小麥,還看到廣東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廣西的米粉;南方人不僅看到常吃的稻米,還看到陜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蘭州的拉面……如果離開當今中國大變革的時代背景,《舌尖上的中國》也許只是一部旅游宣傳片罷了!
《舌尖上的中國》以個人的視角,揭示個人與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族群的飲食經歷與龐雜沉厚的中國飲食文化史的內在聯系,而且這些個人多數是普通人,不是專業廚師,也不是美女私房菜,他們不是飲食技術表演者,也不是群眾演員,而是參與者,是主角,展現的是他們的生存、情感和命運。所以“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
正是他們,眾多的個人,用辛勤的勞動和超常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舌尖是個人的,中國則是共同的。眾多人的舌尖構成中國人的共同飲食體驗,從味蕾到故鄉,從個人的故鄉到眾人的故鄉——就成為了“中國”。超越美食,那些細節與溫情,喜怒與哀樂,讓觀眾不得不贊嘆:多可愛的中國!
從這個意義上講,《舌尖上的中國》也為“愛國主義”這樣宏大的主題探索了“宣傳”“灌輸”的視角!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經典美食語錄07-29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14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08
觀舌尖上的中國心得04-17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語錄07-19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篇11-23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篇04-07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心得總結08-28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