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觀后感(1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哈利波特》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哈利波特》觀后感1
利用周末,我一口氣將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看完。期待已久,是馬愛農與馬愛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那種拿在手中的厚實感與紙墨間的感覺,真是久違又親切。
一直認為,看完電影和書之類的評論與觀后感,都是對未看這電影一書的人的一種不便,你在津津樂道其中的妙處,卻讓將去看的人被迫接受你的觀點。但,如你暫時不便去看書的話,可看看我的觀感。
鄧不利多校長的逝世,于第六集混血王子中就已注定,而在留給哈利,羅恩與赫敏的遺物中,卻感覺你位偉大的巫師的無所不在。在第七集中,伏地魔已經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占領了魔法部,控制了半個魔法界,哈利與羅恩和赫敏逃亡在外。
很欣賞JK羅琳的語言能力,在逃亡中,羅恩他們的恐懼與懷疑的情緒,沒有什么渲染的語言,就把其中的微妙之處表露無遺。他們在尋找伏地魔的七個魂器時,獲知了死亡圣器的線索,并開始了他們的冒險。應該說,在哈利波特七中,激烈的魔法戰斗場景比比皆是,哈利在愛情,友情中的煎熬,并不是作為一個完美的主角而出現,而在第七集中,鄧不利多在別人口中道出的不是,哈利對鄧不利多有懷疑,但在最后與鄧不利多靈魂中談話時,最后的寬容,哈利從一個被保護,被疼愛的角色,直接成了保護他人,寬恕他人的主動的人。
哈利波特七中,也有著溫馨的場面。比如是比爾和芙蓉的婚禮,哈利發現母親莉莉寫的信,文中說道“母親寫字母G的方式與他一樣。他在信中尋找每一個這梓的字母,第一個都像透過面紗看到的溫柔的揮手。這封信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珍寶,證明莉莉波特存在過,真正存在過。她溫暖的手曾經在這張羊皮紙上移動,將墨水注入這些字母,這此字句,寫的是他,哈利,她的兒子”。看到了這里,眼中突然有種濕潤的感覺。
最后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決斗是整個故事的gc。哈利發現一直以來厭惡的斯內普教授,不,應該說是校長,竟然是一直以來維護他性命的人,他深愛著哈利的母親莉莉,并在最后,我們可以看見表面上一直像是討厭哈利的斯內普,他的守護神是銀色的牡鹿。
當哈利得知他是伏地魔的最后一個魂器時,他很從容得讓伏地魔殺死自己,卻消除了魂器,然后以死亡圣器之一老魔杖在與伏地魔最后的決戰中,伏地魔自取滅亡了。至此,盧平與唐克斯夫婦,雙胞胎之一的弗雷德,都不會在了。
文章的最后,是十九年后,哈利和羅恩兩家送小孩去那個神奇站臺的情景,哈利與金妮生了兩兒一女,兒子分別叫詹姆和阿不思。西弗勒斯,女兒叫莉莉,最后哈利叮囑阿不思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再見,阿不思,別忘了海格請你下星期五去喝茶。別招惹皮皮鬼。別跟人決斗——在你沒學會決斗之前。還有別讓詹姆把你逗急了”看到這,哈利已是個很棒的父親了,有這樣的父親,這個家庭才是個完美的結局。
《哈利波特》觀后感2
一個快樂的暑假離不開看電影。今天中午,當全家人都在午休時,我看了另一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部電影精彩、有趣、令人興奮。
這是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魔幻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的冒險經歷。哈利·波特從小就很窮。當他一歲的時候,他失去了父母,被迫在月經期間生活。但是叔叔和月經都是苦的人,所以他經常被月經的哥哥達利欺負和侮辱。十年來,他在月經家庭過著堅強樂觀的生活。
哈利·波特的命運在他11歲生日時改變了。他收到一封貓頭鷹的神秘來信。這封信邀請他去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的哈利·波特(HarryPotter)就這樣進入了魔法學校,接受了特殊的魔法訓練。哈利·波特在魔法學校交了兩個朋友,羅恩和赫敏。他們三個一起踏上了在魔法學校尋找魔法石的道路...
這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電影,故事也很長,持續了150分鐘。這部電影的畫面像一幅三維的。看起來非常清晰和愉快。這個故事到處都充滿了神奇、激動人心的場景。整個故事充滿懸念,讓人忍不住去讀。
當哈利·波特和他的家人處于危險中時,我擔心他會出事。幸運的是,他的好朋友赫敏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小巫師,他知道很多事情,這可以幫助很多人,幫助哈利·波特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從危險中拯救出來。
我非常欽佩作者的想象力。哈利·波特去魔法學校的時候,他的火車票告訴他去9/4站臺坐火車去霍格沃茨。然而,火車站里沒有這樣的站臺。最后,我得知“9/3號站臺”的“大門”在9號站臺和10號站臺之間的墻上。人們可以通過墻壁進入。這簡直太神奇了。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到這部作品作者的想象力太豐富了,這種強大的想象力空值得學習。
我立刻想到了一篇題為《我要買天空中的土地》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在胡曉山莊寫的。我一直在想為什么我寫不好(我不敢發表草稿)。今天,我終于明白,我的大腦缺乏那種超級想象力,我的思維不夠開放,想象力的翅膀沒有完全張開,當然,我寫不出這么好的作品。
我喜歡哈利·波特。因為他是一個非常勇敢的男孩,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危險,他都能堅持到底。他足智多謀,勇敢無畏。他有冒險精神。他愿意嘗試一切,敢于冒險。他身體里敢于戰斗、敢于突破的精神,真像一個解放軍戰士。我也喜歡羅恩和赫敏。他們三個就像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讓人羨慕。
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后,你渴望看這部電影嗎?那就不要猶豫,快點看。這部電影肯定比我的文章好100倍。
我真的希望今晚能做個好夢。我會在夢里遇見哈利·波特,和他一起踏上魔法之路...
《哈利波特》觀后感3
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武器。《哈利·波特》,一本大愛之書。——題記
一個黑發小巫師,眼鏡下綠眸熠熠閃光,手持魔杖,把你帶入夢幻般的魔法世界。他就是——“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系列是英國作家J·K·羅琳女士的著作。它一共分為七部,分別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主要講了一個為非作歹的黑魔頭伏地魔東山再起,哈利·波特和他的兩個小伙伴,還有一些正義的巫師聯合起來,努力抗戰伏地魔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人是哈利·波特,因為他充滿正義感、不屈不撓、永不言棄、勇敢堅強。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伏地魔騙哈利,讓哈利以為教父小天狼星遇到了危險。哈利信以為真,于是,就和同伴們去了教父受傷的地方——魔法部。到了那兒,哈利才明白自我受了騙。在跟伏地魔的戰斗中,哈利的同伴們都受了傷,哈利又要保護同伴們,又要跟伏地魔和食死徒作斗爭,甚是艱難。可是,哈利沒有為此屈服,一向堅持戰斗,請看:“他們在他后面跑著,把桌椅弄得滿天飛卻不敢朝他施魔法怕把預言弄壞。他朝著那扇唯一開著的門跑去,這是食死徒們來的時候走的門。他心里暗自祈禱納威會和羅恩待在一齊,并找到解救羅恩的辦法。他進入了一間新屋子,并感到地面消失了……他順著陡峭的石壁跌落下去,最終仰面朝天的落在地面上。整個房間充滿了食死徒的笑聲;他抬起頭來看見五個在大腦室的食死徒正向他靠攏,與此同時,更多的從其他走廊里出現并向他走來。盡管他的腿顫抖得很厲害,哈利還是站了起來……”最終,校長鄧不利多率領鳳凰社趕來了,救出了哈利。
看在第七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中,伏地魔占領了魔法部,食死徒們到處追捕哈利,哈利和他的兩個伙伴被迫大逃亡。哈利和他的兩個伙伴在逃亡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吃不飽,不能得到外界消息,每一天都要換地方露營。盡管這樣,哈利和朋友們沒有屈服,而是勇敢地尋找能殺死伏地魔的魂器和圣器。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我最痛恨的人就是伏地魔了,同時也為他感到惋惜,他既相貌英俊,又法術高強,為什么比可是哈利?因為他不懂得愛,不懂得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只明白用高超的法術去殺害別人、威逼別人,而不是用愛心去征服別人。正是愛,哈利的母親為哈利獻出了生命,使哈利得到了強大的保護,使伏地魔想盡一切辦法都殺不了哈利;正是愛,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應對惡勢力能同心同德,不離不棄,用他們有限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逃過劫難。正是愛,使得所有正義的巫師聯合起來,眾志成城,戰勝敵人……是啊!邪惡怎樣可能戰勝正義,戰勝愛呢?伏地魔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寫到這兒,我多么想手持魔杖進入巫師世界,與哈利一齊挑戰伏地魔呀!
我讀《哈利·波特》,不但得到了歡樂,還得到了人生哲理。
《哈利波特》觀后感4
終于看完《哈利波特》了。不得不佩服jk羅琳非凡的思維,她利用她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造了一個充滿奇跡的魔法世界。所有在真實世界不可能發生的事在那里都可能成真。
電影拍得相當不錯,制作精良,尤其是演員演得很好。哈利和赫敏的扮演者一直是一個人,從哈一到哈七,給觀眾一種真實感。仿佛這個魔法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我們伴隨著哈利成長,仿佛伴隨著那個世界同在。
《哈利波特》不僅為觀眾創造了一個魔法世界,也在影壇上創造了一個奇跡,幾乎每一部都獲得過獎項。而且《哈利波特》捧紅了不少童星,哈利和赫敏和扮演者比很多好萊塢老演員的名氣要大,取得的收益也比很多演員一輩子的演出費要多。
導演把一個魔法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在那個世界可以看到很多不可思議。在魔法世界,巫師穿著黑色斗篷騎著掃帚滿天飛,很多事情都只需揮一揮魔杖就可以完成,送信的是貓頭鷹,小動物們都通人性。這是另一個世界。
但任何偉大的作品都不會完全脫離現實。無論怎樣不可思議的作品都是成于現實之上的,《哈利波特》自然也不例外。雖然電影創造了一個讓我們陌生的世界,但其實和真實世界還是很相像的。在那里,也有很多矛盾。比如: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學生之間的攀比競爭,教授之間的勾心斗角,血統歧視等等。當然最大的矛盾還是正義與黑暗之間的斗爭,以哈利為首的正勢力與以伏地魔為首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而這個矛盾貫穿于全部影片。那里同樣有愛情、友情、親情,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
片名即為《哈利波特》,不難猜出影片是以哈利為中心的,哈利是打敗伏地魔的關鍵,但并沒有過分強調英雄主義。因為他的大難不死他變得很傳奇,但影片并沒有把他塑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人。哈利是和他的朋友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在和伏地魔作斗爭,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伏地魔的陰謀。他始終和朋友在一起努力,盡管他們之間也曾經吵過,有過猜疑、嫉妒、退縮,友誼面臨破裂的危險,但最后還是和好了。
世上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哈利波特是影片的靈魂人物,但其他人的形象也很鮮明。看起來笨笨的隆巴頓,很傻很二的羅恩,聰明的學霸赫敏,頭發蓬亂的眼鏡魁地奇找球手,聰明而叛逆的雙胞胎兄弟,看起來總是像生了病面帶溫和微笑的級長,溫和的校長,冷漠嚴肅的斯內普……
10年的時間,哈利最終長大。他哭過,笑過,傷心過,絕望過,但最后,在朋友們的陪伴下,他度過了所有艱難的日子。他和所有人一起努力,毀掉了伏地魔所有的魂器,戰勝了邪惡勢力。當年那個戴著眼鏡奔向九又四分之三車站的男孩已消失在時光里,而我們這些觀眾,也在局外,漸漸成長蒼老。
《哈利波特》觀后感5
一副黑色的眼睛,蒼白的皮膚,清澈地像水一般的藍眼睛,瘦弱的男孩,再加上一個小魔杖。想來大家都猜出是誰?沒錯,就是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在麻瓜的世界,過得很不好。睡在壁櫥那邊,每天早上被姨媽叫醒,表哥達力那龐大的軀體如同一個饅頭在樓梯上蹦著,使哈利不得不快點起來。達力起來,她的媽媽會親親他;哈利只能被兇兇的聲音叫去做飯。達力生日有36個禮物還對父母發火,哈利生日時父母不在,沒人給他過生日,他自己在地上畫了一個蛋糕和蠟燭,自己祝福自己。
哈利在麻瓜的世界一直活得很壓抑,被表哥欺負,被姨媽姨夫奴隸。
直到貓頭鷹送來信,海格找到他帶他去霍格沃茨,并告訴他他父母的故事,他父母給他留了很多錢。
在魔法世界,哈利是個名人,幾乎每個人都認識他,他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但是,他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校園中出現許許多多被石化的人,密室被打開,他被懷疑是打開的人,因為他會說爬說語。所有人都懷疑他,幸好赫敏,羅恩在他身邊,他才挺了下來。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去查這件事。一步步深入,卻發現湯姆就是伏地魔的青年時期,他魔法不高超,但是他愛父母想為父母報仇的心,使他有了勇氣。最終他用一個角刺破了那本日記。
后來,他被選中當火焰杯的參賽者。羅恩很想當,可是他們沒到年齡,看到哈利這樣,就懷疑他偷偷將自己的名單放進去。這是讓哈利十分傷心的事,好朋友都不相信他,他很難過,比賽的內容很殘酷,一不小心就很可能喪命。當他找到了火焰杯,并用一顆善良的心救了塞德里克·迪戈里,讓他與自己一起出來的時候。卻陷入了一個圈套。塞德里克·迪戈里被伏地魔殺死,他自己也差點死了。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正義的人物在他眼前死去,他很害怕,很難過,他體驗和別的同齡孩子不一樣的感受,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心中的震撼不言而喻。這也使他成長了起來。
隨著他逼著阿不思校長喝下那些水,才可以拿到那個魂器。或許大家都以為他不會讓校長喝下去,可是他做到了,他不再是那個懦弱的男孩。
等到我看完了最后一部,他赴約,勇敢地面對死亡。但最后還是活過來了。最后的結局,很美好,卻令人回味無窮……
我看到的不只是正義與黑暗的對決,還有哈利波特的成長。
在麻瓜的世界,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男孩,可是,在魔法世界,他卻是英雄。這也啟示著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英雄,當我們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的時候。只是,做一個英雄必定會犧牲很多,我們需要慢慢地成長起來,慢慢變得勇敢,堅強,重要的是,要永遠和朋友在一起,他們是一個人重要的財富。無論什么時候,心中都要充滿著愛,有愛,就不會走入歧途。
感謝《哈利波特》,造就我的一個美好的夢。
《哈利波特》觀后感6
哈利波特,你伴我走過的成長
我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里,都有那樣一個頭上帶著一個閃電傷疤的男孩子。他代表著太多的東西,以至于想起他來,都會是一雙雙閃閃發光的眼睛,oh, Harry Potter.
我真正意義上的開始會記住的第一個現代外國年輕人的名字,應該就是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了。
這個名字幾乎出現在了我小學畢業的所有同學錄偶像那一欄。
在那個沒有電腦的小學時代,我這個蠢蠢的大腦能背下這個名字,想想我都要膜拜了。(現在連夢枕貘的名字都要百度好嘛……)
不知道是發生了什么事,我腦子壞掉了決定把哈利波特全部的電影看完。
在最后一部的時候,他們三個人決定不去學校,去找魂器。那個背景下是他們各自的家,赫敏刪除父母的世界里了自己的存在,哈利跟達力一家告別。
我居然是在那個時候哭了。
在那一刻才發現,我們都到了該道別的時候了。他們道別自己的家,我們道別他們。
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我遲遲不肯去看哈利波特最后一本書的原因,為什么遲遲不肯看完那8部電影的原因。
哈利波特對于我,是那個遇見他的小學二年級,我在暑假的午后,躺在書桌下面看那本薄薄的魔法師,是那個小學五年級,我每天晚上乘著老爸出門,跑到他房間打開柜子看他為了讓我好好學習特地藏起來的鳳凰社,然后一聽到樓下門響立刻把它放成原來的樣子然后故作臉不紅心不跳地回去學習。(我老爸要是看到這一段會不會打我……),是那個明明要去配眼鏡,結果買了本混血王子就屁顛屁顛地回去的初中,是那個,看到他大結局時,死活不肯去看,以為這樣哈利波特就永遠不會完結,自己永遠就不會長大的過去。
大學三年級,距離遇見他10年,我終于,把它看完了。
我終于看到,哈利波特也要去面對沒有保護只有自己的命運,在巨大的荒蕪的時光和命運面前,面對自己選擇的路。死亡也好,活下去也好,自己來走這條路,做這個決定了。
所有人都說他是救世主,好像他天生就該那樣一樣。所以他表現得,他天生就是那樣的。我想這是我為什么最愛一直是他的原因吧。
就像黑崎一護一樣。
我偶爾會想起,去年復習周的時候。最后一天考試之前,我復習得幾近崩潰(活該……誰叫你平時不好好學習……)。我關了電腦,電腦一片黑,只有我自己的倒影。
我問我自己,誰能來拯救我這悲催的命運。
然后我抓著我自己的手,抓得很痛很痛。我告訴我自己,只有你,只有你自己,能把你自己一次一次地從自己挖的坑里,把自己拉出來。
再糟糕的生活,再痛苦的環境也好,我懂了一件事,就是,能握著這只手,把它拉出來的,只有自己的另一只手。
你伴我走過的年少。我收集你的卡片,貼你的貼紙,看你的書,在里面摘抄了一堆好詞好句,因為你才開始看別的書,開始喜歡文字,我背住你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就好像你們真的存在過一樣。
其實,你們真的存在過。
我曾經和哈利波特一起長大過,我想,這是以后我可以跟我的小孩吹噓的呢!
《哈利波特》觀后感7
從電影院看完哈7回來,現在腦子里還是電影中各種精彩的畫面,我只能說這一集是我看過的最精彩的一部,節奏緊張又張弛有度,跟前兩集一樣的殘酷黑暗卻又不失溫情幽默,環環相扣娓娓道來,看過原著的觀眾一定不會陌生,并且為精彩打斗和各種小亮點而興奮。
印象比較深的有那么幾個段落:
1、帳篷哈利與赫敏起舞,赫敏教羅恩彈鋼琴。
羅恩的中途離開使原來的鐵三角變得分崩離析,尋找魂器的渺茫,流浪的艱辛,失去摯友和至愛的痛苦,連續處在緊繃神經下,我想就是沒有攝魂怪,他們也會陷入無比的絕望和崩潰的邊緣吧。將彼此當哥們兒一般看待的哈利與赫敏,除了友情還有什么能夠維持他們相互扶持的信念?看到赫敏脆弱的背影,不去傷害她的辦法就是讓她快樂起來。你注意到赫敏舞完,笑容里仍透出疲倦與難過嗎?那是她依舊在思念獨自離去的羅恩。在得知自己魔杖被折斷以后,哈利第一反應是對赫敏說:“你進帳篷暖和一下吧。”這時候我覺得丹尼爾的演技真是不動聲色的感人啊!他們明白,這一切都會結束,唯一能做的就是打起精神,笑著堅強。
2、小精靈多比之死。在書里就是催淚彈,自由小精靈多比忽閃著他忠誠的大眼睛在哈利懷中死去真正演繹出來也是很帶感覺的。
3、毫無疑問空中摩托大作戰,太精彩了。
4、三兄弟的故事,用皮影+水墨動畫的方式講述讓我小小驚呼了一把!這個在魔法世界里被媽媽作為孩子們睡前故事的寓言,用那么流轉寫意自然的動畫鏡頭,表現得玄幻而神奇。赫敏一直揣摩不透鄧布利多的點評,她還以為這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寓言故事,誰知玄機就在這里。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或許會成為時代華納的一個巔峰。今年華納一定很開心,繼盜夢之后仍舊美夢連連,哈利波特7(上)畫下完美句號。米高梅與它的007已成為歷史,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將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復制和超越。而明年下半部分的推出,標志著華納確確實實完成了一個十年的漫長任務。十年前,每一個看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影迷都會覺得,大結局的上映將是一件無比遙遠的事情。那么今天,它就真真切切的來了。十年來,我們感嘆哈利早已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小男孩;曾經溫暖的魔法學院也逐漸被陰云籠罩;電影的改編也越來越顧此失彼、眾口難調。各種傷感的背后,其實是一代人對校園生活和純真年代的懷念。如今最后一部拆成上下集,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上映,照樣例行公事般登上票房冠軍的寶座,再次刷新哈利波特系列的首周末紀錄,當然這不是一部需要任何數字去證明自己的作品,因為《哈利波特》的意義要遠遠大于電影本身。我們很開心有哈利波特陪伴我們這一代人成長,他也會陪伴我們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不要哭著喊著說當年的萌哈都成哈叔了,不要垂頭頓足說這部片子黑暗色情不適合孩子觀看完全泯滅童話。這如假包換是一部走過十年的片子,一部教會你如何成人的真實故事。
《哈利波特》觀后感8
泉州國貿金逸觀賞后,再用槍版回顧了一遍,挑刺如下
1、妖精拉環與格蘭芬多寶劍
妖精拉環對格蘭芬多寶劍的需求并沒有很深刻地闡述,緣由是寶劍是妖精打造,拉環認為人類“偷走”了劍,妖精才是寶劍的真正擁有者,人類不配,【挑刺】哈利波特7下觀后感。這個觀念電影中并沒有太多的展現。
2、斯內普與莉莉
電影中哈利在冥想盆里用斯內普的“眼淚”看到一些謎底。莉莉算得上和斯內普是青梅竹馬,但是卻突然和詹姆·波特接吻,后死在戈德里克山谷。她與斯內普關系破裂的原因也沒有解釋,這點會讓觀眾很奇怪。其實原因是斯內普在某個時間“無意”地稱呼莉莉一個不可原諒的“泥巴種”。書本中有詳細的發展,電影里卻沒有提及。
3、守衛霍格沃茲
攻打霍格沃茲除了食死徒,還有攝魂怪,攝魂怪在6電影里有情節,這部中卻只給了若干個遠景鏡頭,感覺偷工減料。守衛霍格沃茲不止巫師、石墩,還有馬人、家養小精靈、夜騏、鷹頭馬身有翼獸等均有參與,電影中也是偷工減料。
4、尋找魂器(拉文克勞冠冕、赫奇帕奇金杯)
尋找拉文克勞冠冕,真實的情節被替代了大部分,哈利有時間在慌亂的人群中穿梭,卻沒時間去找死去的人的畫像,反倒盧娜扮演了重要角色,觀后感《【挑刺】哈利波特7下觀后感》。克拉布的“厭火”也沒有過多解釋,就是為了幾個形態火,反而沒有交代為什么魂器可以被這火燒毀。
赫敏和羅恩去密室破壞金杯的劇情被倒置了,還有那個接吻真的是很莫名其妙。不過赫敏和羅恩推脫功勞的橋段還是被演繹得很好的。
5、納威·隆巴頓與納吉尼
你小子戲份也太多了,不過好像沒看到她祖母。最離奇地是德拉科走進食死徒陣營后,納威瘸著腿走出來;更離奇地是他無緣無故地撿起分院帽,惹得伏地魔賣萌傻笑。不過納威也算是重要人物,是他捅死了最后一個魂器——納吉尼。改編了,重要程度似乎沒有多大區別。
6、哈利波特與校長們
關于復活石,校長室。盧平和唐克斯陣亡后,哈利竟直奔校長室,門也不用開,直接進入斯內普過去,這個銜接又是讓人無法理解。他在校長室和鄧布利多對話的重要情節也被省去。最終也不明不白。
7、死亡圣器
人死會有肉身尚在,導演對食死徒估計是恨之入骨吧,伏地魔陣營的人死了就灰飛煙滅,不符合邏輯。另外莫麗·韋斯萊為什么一直跟在麥格教授旁邊,眾多人物聚集鏡頭里卻又不見了?
老魔杖的處理方式完全顛覆了,哈利應該是要用老魔杖修復他一年級買的鳳凰魔杖,而后他想他自然死亡,老魔杖就再也不會被其他人擁有。這下電影拍的,哈利只能使用德拉科·馬爾福的那根丑不拉嘰的魔杖了,哎。
《哈利波特》觀后感9
星期六,我和媽媽乘飛機到了重慶。星期日,我們看了一部電影,正是有名氣的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雖然我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上),但是這仍然讓我們看得津津有味。
這部電影講的是哈利,赫敏和榮恩團結起來去找佛地魔的魂器,并把它們消滅。只要把魂器消滅,佛地魔就會粉身碎骨。這些魂器分別是"金杯","王冠","佛地魔身邊的蛇納吉尼"和哈利自己。
首先,他們去一位有錢太太的金庫,想去找"金杯"。哈利感應到了它的位置,并發現了它,可拿到它并不容易。在這個金庫里,碰到的東西都會不斷復制,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等到哈利艱難地抓住"金杯"以后,就立刻扔給榮恩,并用魔法出了金庫。
接著,哈利感應到第二個魂器"王冠"就在它們的魔法學院里,就立刻去找一位教授,并從秘密通道進了學院。他們從學生那里打聽到有一個已經去世的女孩和"王冠"有關,是她的媽媽制造了這個魂器。
于是,哈利便去找那女孩,并問她關于"王冠"的事,她告訴哈利它在一個有很多東西的地方。哈利去了學院的魔法庫房,感應到了魂器的所在,但他剛拿到魂器,拽哥馬份就帶著另外兩個學生來了,這時倉庫突然著火了,大火變成好幾條龍,向他們追來。哈利消滅了"王冠",垂著掃巴,正想走。
突然發現馬份他們三個爬到書堆上,快掉進火焰了,于是趕快轉頭把他們一起救走了。 他們跑去找蛇,結果看見佛地魔殺死了石內普教授。等佛地魔走后,他們走到教授身邊,教授給了哈利一滴眼淚。
后來,哈利走到學院里的一間密室,把眼淚倒進一盆魔水里,并把頭伸入水中。他看見很多以前的事情:石內普和哈利的媽媽小時候坐在一起;鄧不利多告訴石內普,哈利體內有佛地魔的一個鱗片,所以哈利必須死,而且要佛地魔親手殺死。哈利猛然抬起了頭,明白了所有事。他走出房間,碰到了榮恩和赫敏,哈利說:"你們去殺那條蛇,我去森林里找佛地魔。"他們勸不住哈利,只好由他去了。
哈利到森林里找到佛地魔,佛地魔把他殺死了。可佛地魔萬萬沒有想到,哈利其實就是他的魂器。哈利到了天國,碰到鄧不利多教授,教授告訴他,他應該回去戰斗,因為他體內的鱗片已經消失了。 在學院外,佛地魔向學生們喊道:"哈利波特已經死了,你們要么加入我們,要么死。"
尤于馬份的爸媽都在那,所以馬份第一個加入了他們。這時有一個男生——納威隆巴頓跛著腳走上前去,大聲說:"雖然哈利死了,但他永遠在我們心里!"于是引著大家往前沖,榮恩和赫敏去殺蛇,但斗不過蛇。這時納威在地上拾起一把劍,從后面把蛇的腦袋砍了下來。哈利頓時睜開了眼睛,去和佛地魔決戰,結果佛地魔沒有了魂器,一下子煙飛云散了。
七部電影就這樣結束了,還真讓人舍不得呢!
《哈利波特》觀后感10
今天看了哈利波特電影的最后一部,“與哈利波特一同成長-哈7觀后感”。盡管搖著頭不承認,一個時代結束了。
最早看哈利波特,在高中。一經接觸,就不可自拔的陷入了那個神奇的魔法世界。有人說,哈利波特長殘了,不好看了。今天看完電影,我只能說,那樣說的人,并沒有哈利波特的一路陪伴成長。
對于這部電影,我是非常非常滿意的。
如果說第一步電影還算一部成功的兒童片,有著可愛的小演員和令人新奇的魔法世界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最后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可以當之無愧的稱為大片。氣勢恢宏的場景,令我不禁想起了《魔戒》的酣暢淋漓。于此同時,各種小細節也都精致的照顧到了,繼續滿足著我們對于魔法世界的貪婪想象。尤為難得的是,在場面宏大,扣人心弦的最后一戰中,還流暢的穿插了斯內普這多年的真相表白。原來從最初到最終,都是對莉莉深深地愛。這個讓人搞不懂的“壞人”,原來愛的那樣深,活的那樣勇敢。
電影中另一個不能忽視的亮點要數納威了,那個笨笨的,什么都記不住的納威也長大了。在大家以為Harry已死開始放棄的時候,他站了出來,不顧別人的嘲諷,展現了真正的勇氣與智慧,拔出了格林芬多之劍,開啟了與伏地魔的正面交鋒,并在關鍵時刻,斬斷了最后一件圣器。看到納威站出來的那一刻,我哭了。傷害他父母的敵人就在眼前,那樣的強大,自己的朋友們又一次紛紛傷亡慘重,那個大家認為唯一可以和伏地魔抗衡的Harry也倒下了。納威,沒有被嚇到,沒有屈服,反而鼓舞著大家的士氣,勇敢的直面迎戰伏地魔。原來,每一個人,只要有信念,都可以成為真正的勇士。
我最愛的主角們,都沒有讓我失望。赫敏還是那樣的聰明,越發的美麗。榮恩無疑是個好老公,他的智慧,他的真誠,他對赫敏的呵護令人羨慕嫉妒。而Harry,不再是那個見到什么都張大著嘴的小魔法師,不在是經常違反校規,為作業發愁的小調皮,也不是那個抱怨為什么這些要發生在我身上的叛逆少年了,他成長成了一個勇敢,包容,富有責任感的偉大的巫師。從一出生,就備受關注,一路的成長充滿著艱辛,與伏地魔的特殊的聯系給了他太多只能他自己承受的痛苦和責任,直至他勇敢的犧牲自己,來與伏地魔決一死戰。
他成功了,戰勝了那個連名字都不敢提及的惡魔。但是Harry還是Harry,他折斷了威力最強的魔杖,他原諒了馬爾福,他從心底里尊重并感激著斯內普。磨難,成功過后的Harry,變得更加的大度,包容,珍惜。
魔法世界又恢復了平靜,Harry和金妮,榮恩和赫敏的孩子都要去霍格沃茨上學了。四大學院:格林芬多(代表勇氣),斯萊特林(代表權力野心),勞拉文克勞(代表智慧),赫奇帕奇(代表勤奮)。所謂成功的`人,這四項都會具備,亦或是一項特別突出。而我,可能沒有野心又不是天才又經常偷懶的人,希望可以擁有一個勇敢的心,勇敢的追隨自己心中的夢想。
電影演完了,主角們長大了,我們也是。
《哈利波特》觀后感11
《哈利波特》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外國名著。在看完了電影后,我又繼續閱讀原著和查找百度的方式,繼續深挖那一個個令人拍案叫絕的伏筆和作者奇妙的想象力。
在升入六年級時,我陰差陽錯的接觸到了哈利波特:在一次晚上,姐姐學習英語,順便帶我一起觀看《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從此便愛上了這個系列,經常看到深夜都不罷休。哈利波特一共七部曲: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與密室,與阿茲卡班的囚徒,與火焰杯,與鳳凰社,與“混血王子”和與死亡圣器,我也慢慢看完了。
《哈利波特》的故事非常完整,從全球巫師大戰,最偉大的巫師鄧布利多打敗了自己昔日的愛人:黑巫師格林德沃;到伏地魔引起的第一次世界戰爭中,伏地魔得知一個預言:在7月末出生的一個孩子會打敗伏地魔,當時在7月末出生的孩子有兩個:一個是納威隆巴頓,另一個就是哈利波特,伏地魔考慮到自己和哈利一樣是混血巫師,而蟲尾巴也告訴了詹姆波特一家人的藏身地,所以去戈德里克山谷追殺哈利波特:在殺死了詹姆波特和莉莉后,將魔杖指向哈利,可是莉莉死前為1歲的哈利施了一個古老的魔法——索命咒反彈了,打中了伏地魔,可因為伏地魔之前制造了5個魂器,所以沒有死,化作冤魂逃走了,并意外使哈利成為了第6個魂器。在第一部中,哈利第一次在海格的幫助下了解了魔法世界,去霍格沃茲入學,并阻止了奇洛偷取魔法石;在第二部中,哈利發現密室,并在里面斬殺了蛇怪,無意間毀掉了一個魂器:里德爾的日記(伏地魔原名里德爾);在第三部,哈利了解了爸爸的三個好友:狼人盧平(月亮臉),“殺人犯”小天狼星(大腳板)和“勇士”小矮星(蟲尾巴),可在最后,他發現了小矮星是叛徒,而小天狼星是好人的事實;在第四部中,伏地魔殺死了一個麻瓜,將自己的寵物蛇納吉尼變成了第7個魂器,霍格沃茲舉辦了三強爭霸賽,并且伏地魔復活,哈利死里逃生;在第五部,哈利認識了鳳凰社,得知曾經的預言,小天狼星死亡;第六部中,間諜“混血王子”斯內普與鄧布利多商量好,在天文臺親手殺死鄧布利多,給不知情的哈利給予很大的打擊;直到第七部,第二次巫師戰爭爆發,哈利輟學,一行人毀掉了全部魂器,在霍格沃茲保衛戰中,伏地魔用死亡圣器之一的老魔杖對哈利用了索命咒,可老魔杖不會傷害它真正的主人:哈利波特,所以咒語反彈了,由于伏地魔的7個魂器全部被哈利波特一行人毀掉,伏地魔終于死亡了。
作者在寫小說的過程中,“埋下伏筆”的結構手法運用非常頻繁。比如:在每一本小說的中間埋下的一個不起眼的伏筆,結尾就會讓你驚訝不已;最厲害的還是在第一部的開頭,作者將哈利波特是綠眼睛的特征一筆帶過,但這卻是斯內普加入鳳凰社的理由:斯內普愛著哈利的媽媽:莉莉,而莉莉的眼睛就是綠色的,所以斯內普答應了鄧布利多,在前期故意敵視哈利,卻暗中幫助他,在后期伏地魔復活后混進食死徒中當一名雙重間諜,直到后來死在伏地魔手中。
哈利波特直到現在,都令人回味不已,故事非常精彩。
《哈利波特》觀后感12
每一個人都很喜歡看電影,就連我也不例外。但是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里頭的情節扣人心弦﹑生動有趣!尤其是哈利站在“意若思鏡”前的那一幕更叫我感動!因為他從未體驗過父母親的關愛,心中想看的竟是自己的雙親。如果是我,我想我看到的應該是頭上戴著博士帽﹑手里拿著一本書的我,而身后是琳瑯滿目的獎狀與獎杯吧?
哈利雖然很有智慧,但是我發現他在處理某些事情時,有些不干脆,明知道有危險還偏要做,實在是很不聰明!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能讓我猶如身歷其境,陪著哈利過關斬將般的原因,雖然每每遇到危機,但是有我在一旁守候他,一切總能化險為夷!尤其是魁地奇杯勇奪冠軍,我的功勞應該不小吧!
我覺得這部電影除了好看以外,更讓我體驗到電影與小說的不同,所有所有的驚奇透過大屏幕來表現,更讓我有種設身處地的感覺!尤其是哈利不畏艱難﹑照顧小伙伴的熱誠更是我應該學習的地方!因為媽媽老覺得我很冷漠,只是不曉得媽媽會不會制造出像電影里的故事一樣,那么我應該也會像哈利一樣吧!
J.K羅琳打開了魔法世界的大門,一部《哈利波特》赫然出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一部描寫魔法世界的小說,什么“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鉆心咒'。'奪魂咒'。'麻瓜'等等都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字眼兒。有是真的很佩服羅琳阿姨的想象力,若是換作我............(像偶這種極度沒有想象力的人,就算你哪一塊石頭給偶,偶也不可能把它想象成金子,嘿嘿)顧名思義,《哈利波特》主人人任公當然就是我們親愛的哈利了。哈利剛出生不久,其父母就被百年來最強大的黑巫師伏地魔(又稱黑魔頭)殺害,然后,黑魔頭的矛頭轉向了小哈利,然兒,奇跡發生了,他非但沒能傷害到哈利,反而自己失去了所有的法力,切只在哈利額頭上留下了一道閃電型的傷疤,就這樣,哈利一夜成名。哈利在姨夫姨媽家過著非人的生活,終于,在他12歲那年,收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通知書,在格蘭芬多學院度過了他7年神奇而又驚險的學習之旅,并結識了羅恩和赫敏這兩個他最要好的朋友。然兒,最令我折服的大概就是他們之間純真深厚的友誼了吧!書中,羅恩為了解救哈利和赫敏,差點丟掉了性命,盡管他們有時會頂頂嘴,有是會鬧點小矛盾,但他們的友誼卻一點不變,不!應給說是更深厚了!
其實,我挺羨慕他們的,現在,長大了,上了初中,大家都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孩子,因為,大家好象都有了心計,他們和你做朋友,為的不是擁有一分友誼,而大都是想要利用你或是報復你。承認我的想法有些悲觀,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原因,就是我曾經就被人欺騙過,那中感覺實在是不好受............所以我說:現在的友誼已不是純粹的友誼了,里面摻雜了一些復雜的東西,而那些東西,我讀不懂。其次,哈利的勇氣,他的膽量,他的善良也讓我佩服。我想,從《哈利波特》中,我學到了很多。
《哈利波特》觀后感13
《哈利波特》這個童話伴隨我的童年,我長大了,小哈利也長大了。影片中飾演哈利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飾演赫敏的艾瑪沃特森和飾演羅恩的魯伯特格林特都和我一起長大了,我從呀呀學語的小伢兒,長成了馬上就讀四年級的小學生,他們三個又有怎樣的變化?我很想看看,帶著這樣的好奇,昨天晚上和我媽媽一起去看《哈利波特7·死亡圣器》,在電影中他們幾個身上幾乎就沒干凈過,邋里邋遢的樣子自然會讓人感些許“殘”的感覺。但哈利被伏地魔打敗之后有一段明亮溫馨的夢境戲,是哈利和鄧布利多在國王十字車站里面談話,我特別喜歡哈利干凈明亮的感覺。
從電影開始時哈利準備開始尋找死亡圣器時的冷靜,到進入金庫里的哈利的遵守諾言變成了小妖利用的工具,他們拯救了困在金庫里的怪獸,也借救怪翼獸脫離了險境,在魔法學校,當校長要求同學們出賣哈利的行蹤時,大家的沉默讓我看到了友情是金,哈利的挺身而出驗證了他不是愿意牽累朋友的人!伏地魔準備襲擊城堡,教授奮不顧身,所有的人員同仇敵愾,齊心合力讓我感受到團隊戰斗力的強大!哈利為了戰勝伏地魔,知道自己也是魂器的一部分時,他情愿戰死,多讓我欽佩,好在后來他死而復生呵,最讓我感動的是當哈利知道自己才是接骨木魔法棒的主人時,他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魔法,可是,他毫不猶豫地毀斷了魔法棒并扔入深淵!
《哈利波特》最后的結尾,羅恩與赫敏結婚了,哈利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雖然電影中那一晃就是19年過了,看得出來他們生活的都非常幸福。哈利有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他的兒子和女兒都親歷哈利魔法神奇,大兒子已經會魔法,自己一閃進入了車站的柱子,哈利于是帶著小兒子和女兒了緊隨其后……因為喜愛上了哈利波特,我也開始制造自己喜歡的魔法咒語,不得不說,我都快要成了個“魔法控”。有次寫作業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書在離我的手大概四五米遠的的桌子上,我懶得過去拿,于是便很自然地喊了一聲“阿里加,我書快來”,書當然一動未動,再喊還是不動,等我反應過來之后,自己都笑傻了。
還有諸如到家門口懶得掏鑰匙,竟然可笑地開口說“阿和揪里開”妄想著門會在我的咒語下徐徐自動打開;上游泳班路上堵車差點遲到時想說‘幻影移形’;最好能再有一把笤帚,讓我騎著快快飛……我發現,自己真的渴望擁有一根魔力無邊的魔法棒!最好再擁有里面的每一個魔法。當然如果說我真的會了魔法,我也一定懲惡揚善,幫助需要的人,絕對不會為非作歹哦。雖然現在我已經在慢慢長大,但卻依然深愛著那些玄幻的魔法咒語。可別笑話我是長不大的哦。
《哈利波特》觀后感14
昨天,終于看了《哈7下》了。多年的夙愿啊,從初中開始看第一部魔法石開始,一直到今年20xx年,快接近10年了,終于有個終了。那時候,我還小,歐萊雅粉底液,只覺得咒語好稀奇,只覺得會飛的掃帚太童話了,大愛啊。那時候的哈利、赫敏、羅恩都是很可愛的小孩子,讓人沒辦法不去喜歡啊,可是當他們長大了,我發現有些東西難接受了。比如,哈利并沒有成為一個高大英俊的帥小伙,中華立領服飾。又比如羅恩,成了一個胖子。倒是赫敏,這小姑娘是越長越標致,真真漂亮,雖然她最后選擇了羅恩,但是總歸來說還是比較靠譜的。J.K.羅琳真是一個神奇的人,她可以有這么天馬行空的思想,當然可能勝于她的人還是很多的,但是之于魔法這一板塊,估計沒人可以超越她的《哈利波特》吧。
說句稍微矯情的話,她給我的年少時光帶來了很多期待。似乎,每次《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上映后就有一種心情,那就是找時間看下,這是一種習慣,差不多10年的習慣。《哈利波特》你最喜歡誰?我最喜歡第一、二部的鄧布利多,多慈祥的老爺爺,是理查德?哈里斯演的。話說,還有個可愛的小插曲:理查德?哈里斯開始并沒有同意扮演阿不思鄧布利多。他11歲的孫女威脅說,他不演就再也不和他說話。他這才同意參演。于是,有了這個善良睿智慈愛偉大的霍格沃茲的校長,雖然他20xx年就去世了,可是我是不會忘記最開始的鄧布利多的。后面的飾演者其實演的比較不錯的,但是人是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會比較看好最初讓你覺得好的。《哈利波特》誰最讓你感動?我說斯內普會不會有點變態。其實女孩子可能感動的點很簡單,那就是至死不渝的愛情。斯內普愛著哈利的媽媽莉莉,她嫁人了也好,生孩子了也好,死了也好。他一直愛著,他說:ALWAYS。雖然莉莉和詹姆斯都死了,可是他會無條件的永遠保護莉莉的孩子,歐萊雅粉底液價格,也就是哈利,那個有著莉莉眼睛的男孩。或許,能看著莉莉的眼睛對他來說是一種幸福,可那雙眼睛卻長在他的情敵詹姆斯的兒子上,他又很痛苦。
斯內普是一個挺讓人糾結的人,一開始直覺他是壞人,因為他對哈利很壞,然后后來發現他一直在保護哈利,于是,他是個好人。可是,他又殺了鄧布利多,于是,他又是壞人。可是最后才知道,原來他是間諜,他不得不殺了鄧布利多,甚至是鄧布利多提議的,他是為了偉大的世界和平而做壞人的,最后被那條惡心的蛇弄死了,他用他的淚水讓哈利明白了他的一生。說實話,看著那段鏡頭,我感動了,悲從中來。他臨時之時,對哈利說:LOOK AT ME。他選擇在死之前,再看一眼與最愛的女人一樣的眼睛,好吧,太煽情了。
《哈利波特》觀后感15
快樂的暑假生活當然少不了看電影了,今天中午,趁著全家人都在午休,我又看了一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精彩、有趣又刺激。
這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魔法故事。
故事講了一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兒的奇遇。哈利·波特從小就很可憐,一歲時失去了父母,被迫在姨媽家生活。但姨夫和姨媽都是尖酸刻薄的人,所以他經常受到姨媽家哥哥——達利的欺負和侮辱。他堅強樂觀的在姨媽家生活了整整十年。
哈利波特的命運在過十一歲生日那天有了轉機。他收到了一封貓頭鷹帶來的很神秘的信。信上邀請他去一個叫霍格襖茨魔法學院去上學。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的哈利·波特就這樣進入了魔法學校,接受專門的魔法訓練。哈利·波特在魔法學校里結識了兩個朋友,羅恩和赫敏。他們三人一起在魔法學校里踏上了尋找魔法石之路……
這是一部很吸引人的電影,故事也很長,整整有150分鐘之久。電影畫面就像立體的一樣,很清晰,看著很過癮。故事中到處充滿著神奇的魔法,隨處可見驚險和刺激的場面。整個故事充滿的懸念,讓人忍不住看下去。
當哈利波特他們遇到危險時,我的心跟著都提到了嗓子眼兒,生怕他遭遇不測。幸好,他的好朋友赫敏是一個學識淵博的小魔法師,懂得事情很多,這可幫上了大忙,讓哈利波特一次次化險為夷。
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當哈利波特要去魔法學校上學時,手里的火車票告訴他要去“9四分之三站臺”去乘坐去“霍格襖茨方向”的火車。但實際在火車站根本就沒有這種幾分之幾的站臺。最后才知道“9四分之三站臺”的“門”就在9號站和10號站臺中間的墻上。在那里人能穿墻而入。這簡直也太神奇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在想,寫這部作品的作者的想象力是在太豐富了,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值得我學習。
我馬上想到了呼笑山莊的一個征文題目《我到天上買地皮》。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我寫不好(寫了草稿沒敢發表)呢?今天我終于明白了,原來是我的大腦里缺少那種超級的想象力,我的思路還不夠開闊,想象力的翅膀還沒完全張開,當然就寫不出這樣的佳作啦。
我喜歡哈利·波特。因為他是一個十分勇敢的男孩,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危險,都能堅持到最后。他機智,勇敢,在他身上有一種冒險的精神,凡事愿意嘗試,敢于去冒險。他身上那種敢拼敢打敢闖的精神,還真像解放軍戰士。我還喜歡羅恩和赫敏。他們三個人就像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讓人羨慕。
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也迫不及待的想看這部電影了呢?那就不要猶豫了,趕緊看看吧,那電影絕對比我的文章精彩一百倍。
我真希望今晚能做個好夢,夢中和哈利·波特相遇,并和他一起踏上神奇的魔法之路……
【《哈利波特》觀后感】相關文章:
《哈利波特》觀后感01-18
哈利波特觀后感12-28
《哈利波特》觀后感12-28
哈利波特觀后感12-09
哈利波特觀后感10-17
哈利波特的觀后感04-29
哈利·波特觀后感05-06
《哈利波特》觀后感05-25
《哈利·波特》觀后感12-15
《哈利·波特》觀后感范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