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1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身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
配樂磁帶。
【課時布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牧童》
1、復習《所見》,范讀導入:
師:有一首題目為《所見》的古詩大家十分熟悉的,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⑴全體同學齊背《所見》:
清·袁枚所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突然閉口立。
⑵交流《所見》一詩中的牧童形象。
⑶過渡:
聽同學們背《所見》這首詩,仿佛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的樣子,現在,我也給大家讀一首題目就叫《牧童》的詩,看看詩中的描寫敢一個什么樣的牧童。
⑷師配樂范讀。
⑸生猜大意,交流詩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引導學生用一些詞來描述,如:悠閑、舒適、自在、自得其樂等。
2、自主合作,探究詩意:
⑴生自由讀全詩,要求讀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借助工具書、注釋、與同學合作,初步理解詩歌大意,并在小組內練習誦讀全詩。
⑶指名誦讀,正音。提示學生按一定的節奏來讀。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⑷師生互動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
⑸師:請同學們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把詩歌的語言變成一幅畫面,然后用自身的語言描述出來。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盡是長勢茂盛的青草,晚風中,牧童吹奏的笛聲悠揚悅耳。黃昏時分,吃完晚飯,連蓑衣也不脫,就悠閑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賞月夜的美景。)
⑹指名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可閉起眼睛聽讀,想象畫面。交流聽后所感,師生互動評議。
3、設身處地,感悟詩情:
⑴師: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生互動交流:
師小結:學習這首詩,使我們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我想,大家一定會記住這個牧童,記住他在風中吹奏的曲子,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⑶誦讀全詩。
結束本詩學習。
二、學習《舟過安仁》
1、借助畫面,導入新詩:
⑴觀察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詩歌是怎么描寫他們的?
⑵生自由讀詩:
“遮”,注意要讀翹舌音。記住字形。讀通、讀順全詩。
⑶通過讀注釋或借助工具書,基本理解詩歌大意。
2、檢查自學,深入研討:
⑴指名讀詩,正音,注意“篙、棹”兩個生字的讀音。
⑵再讀全詩,并想一想,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沒有讀懂。
⑶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討。
(全詩大意:一只不再揚帆劃槳的小船中間,坐著兩個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沒有下雨,這兩小孩居然撐著傘,仔細一看,原來他們撐傘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舞動著傘柄起到類似揚帆的作用。)
⑷說一說:
這兩個小男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⑸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兩個小童張傘使風的樣子。通過朗讀把兩個小童天真、淘氣的樣子表示出來。
⑹指名讀、齊讀。讀后點評。
3、安排作業,延伸拓展:
背誦兩首詩。預習《清平樂·村居》。
第二課時
一、課題導入,介紹知識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中間有個分隔符號,前者是詞牌,后面是詞的題目。)
2、師生互動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3、師小結:
詞原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詞鼎盛時期,句的長短隨著曲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就是上下兩段。宋代的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詞人。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題入手,想象內容:
師:課文描寫的村居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場景?詩人是怎么描寫的?
2、練習朗讀,讀準生字音,讀順詩句。
3、邊讀邊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困惑,或板書黑板,或與學生個別交流。提倡組內合作,借助注釋以和工具書,初步理解詞的大意。
4、指名讀文:
其他同學正音、評價,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亡、剝”兩個字在本課的讀音。
5、交流比較生僻、不易理解的詞。如,醉里、相媚好、亡賴。
6、指名說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距離農家低小的屋檐不遠處,是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屋檐下,有兩個頭發發白的老頭、老太正借著酒意說著悄悄話。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老二呢,正忙著編織雞籠。最頑皮、可愛的莫過于最小的.那個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邊剝蓮蓬,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三、發揮想象,加深理解
1、師:這一家子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兩口正在說什么悄悄話嗎?
2、生各抒己見。只要想象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
3、這一家子的其樂融融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樣通過朗讀把這樣的一家子帶到我們面前呢?請同學們邊讀邊在頭腦里發生相應的畫面,看看他們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練讀:
展示讀,集體評議,糾正。再讀。提醒學生在讀的時候是否表示出鄉村自然環境的優美,“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溫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輕松、活潑、愉快。
四、改編歌曲,激發興趣
1、師:詞自身就是為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建議學生自身嘗試配樂演唱。師可范唱蘇軾的《水調歌頭》,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生練習試唱。眾評議。
五、總結談話,回歸整體
1、師:關于詞、關于辛棄疾,我們才剛剛有了很膚淺的認識,希望同學們課外多閱讀些經典文學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華,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2、誦讀全詞,結束本課時學習。
六、安排作業,積累升華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2
兩首古詩在內容上是有聯系的,都是寫童年生活的。在學習課文時,既可以把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又可以重點學一首,放手讓學生自學其他一首。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兩種教學設計都是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學《牧童》可以這樣安排教學環節: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過這一段導語,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會被大大的激發起來,他們肯定會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寫的詩會是什么樣的,這時候我們要投其所好,趕緊進入第二個環節的教學。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主要通過三次朗讀,達到對古詩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牧童》:
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3、反復多讀幾遍這首詩,通過查字典,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
4、指名交流,適時點撥。
通過以上的三讀,學生對這首古詩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這種理解到底準不準確,這時候需要教師適時的點撥,很自然的進入第三個環節的學習。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這個環節可以分四步進行:
1、再讀古詩,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人合作。
2、匯報: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四、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1、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發言,把所想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兩首詩都是敘事詩,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讀的時候突出故事的特點,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古詩正確地背誦下來。
五、總結學法,自讀感悟,總結學習方法
剛才我們通過初讀詩句──了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下面由學生自學《舟過安仁》。)
六、課外拓展
1、課外讀讀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比如:
《所見》、《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
2、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從而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02-23
語文古詩詞解析02-23
《古詩詞三首》教案02-23
語文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02-23
高二語文必背古詩詞08-06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題11-12
高二語文必背古詩詞4篇09-03
2017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解題技巧04-02
小升初語文考試試題古詩詞《鹿柴》鑒賞08-18
小學生古詩詞大賽培訓題庫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