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詩詞鑒賞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是對作品更深層次的探討和領悟。那么,大家知道古詩詞鑒賞的主要思路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當暮色降臨山蒼茫的時候就越來越覺得路途遙遠,當天氣越寒冷茅草屋顯得更加孤零零。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里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
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年)至十二年(777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岳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劉長卿遭貶之后所作。
古詩賞析: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并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里,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并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系上下句看,這一句里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后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但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既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后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后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里,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詩寫到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一說河間(今屬河北)人,中國唐代詩人。
劉長卿年少時居嵩山讀書,積學以備舉業,然屢試不中。玄宗天寶八載(749年)登進士第,釋褐任陳留浚儀縣尉。安史之亂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載(756年)被采訪使李希言任為長洲縣尉。至德二載(757年)冬被謗陷獄,十二月遇赦,攝海鹽令。因冤情未雪,被貶南巴尉。約大歷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轉運判官。大歷九年(774年),因拒絕觀察使吳仲孺截留財賦,反被誣為貪贓,罷官后居義興。后貶任睦州長史,其間與當時寓居浙江的詩人李嘉祐、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唱酬。建中元年(780年),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兩年后因李希烈叛亂,棄官避地淮南、吳越,幾年后去世。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中年以后閱世日深,創作技巧也日益圓熟。五律簡練渾括,于深密中見清秀,如《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新年作》等,都是精工錘煉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歷來傳誦人口。《登余干古縣城》等篇,情調安詳,視野開闊,景象鮮明而渾融,語言洗練而流暢,在盛唐的精工高華之外另創一種清空流暢的風格。五絕《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澈上人》《江中對月》則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劉長卿詩中也存在內容單薄、字句雷同、缺少變化的缺點。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詩詞鑒賞12-3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詩詞鑒賞3篇12-2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詩詞鑒賞3篇12-0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學設計12-27
《對雪》古詩詞鑒賞12-31
山行古詩詞鑒賞01-01
江雪古詩詞鑒賞12-29
《江雪》古詩詞鑒賞12-04
《對雪》古詩詞鑒賞(12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