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望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野望古詩詞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野望古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野望古詩詞1
古詩原文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譯文翻譯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開闊空曠,極目遠望不見半點霧氣塵埃。
外城的門樓緊靠著擺渡的碼頭,村莊邊的綠樹連接著溪流的入河口。
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別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現在山脊背后。
正是農忙時節沒有悠閑的人,農民們一家一家全都在田畝間忙碌著呢。
注釋解釋
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極目:窮盡目力向遠處看。氛垢:霧氣和塵埃;氛,霧氣,云氣;垢,污穢,骯臟。
郭門:外城之門。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農月:農忙季節。
傾家:全家出動。事南畝:在田野干活。事:動詞,從事。南畝:《詩經》有“今適南畝,或耘或耔”句,指到南邊的田地里耕耘播種,后來南畝便成為農田的代稱。
創作背景
王維在四十歲以后人生態度有著比較明顯的轉變,過上了種亦官亦隱的特殊生活,集中創作了大量棲心于田園山水的著名詩篇。這類題材的詩,往往以五言見長,尤其是五律,代表了王維的詩歌最主要的特色與成就。
野望古詩詞2
【原文】
《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賞析】 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 生。
野望古詩詞3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分類標簽:唐詩三百首
【注釋】:
三城:在成都西部,指當時的松(今四川省松潘縣)、維(今四川省理縣西)、保(今四川省理縣新保關西北)三洲。
【簡析】:
詩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潛藏在下面的卻是海內風塵。憂國傷時,想起諸弟們流離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來就更見艱危,表現出一種沉痛的感情。
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愴?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圣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游,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釋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邊地。
5、清江:指錦江。
6、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于此橋。”這兩句寫望。
7、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
評析
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詩以“野望”為題,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維、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縣一帶),此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南浦,南郊外水濱。清江,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家國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杜甫四弟:穎、觀、豐、占。只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圣朝”的內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圣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于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于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郁悶。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成都作。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海內風塵諸弟隔③,天涯涕淚一身遙④。惟將遲暮供多病⑤。未有涓埃答圣朝⑥。跨馬出郊時極目⑦,不堪人事日蕭條⑧。
(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懷,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撫時,憂國之情。臨橋而望三城,近慮吐蕃。天涯而望海內,遠愁河北也。五六屬自慨。末句,乃慨世。出郊極目,點醒本題。朱瀚曰:國步多艱,皆由人事所致,結句感慨深長。)。
①【唐氏注】西山,在成都府西,一名雪嶺。三城戍,即松、維、堡三城。《唐志》注:唐興有羊灌、田朋、笮繩橋三城。《困學紀聞》:《唐·地理志》:彭州導江縣,有三奇戍。《韋皋傳》:大將陳垍等,出三奇西南。《備邊錄》:所謂三奇營也。【錢箋】西山三城,界于吐蕃,為蜀邊要害,屢見杜詩,正不必作三奇也。②謝脁詩:“悵望南浦時。”《楚辭》:“隱玫山以清江。”《一統志》:萬里橋,在成都府中和門外。③《漢·終軍傳》:“邊境時有風塵之警。”《漢·宗室傳》:王睦悉推財物與諸弟。④古詩:“各在天一涯。”蔡琰《胡笳》:“涕淚交垂。”孔融:“安能苦一身。”⑤《楚辭》:“恐美人之遲暮。”《史記》:留侯性多病。⑥《漢書》:使者謂龔勝曰,“圣朝未嘗忘君。”⑦鮑照詩:“跨馬出北門。”《世說》,王東亭嘗春月乘馬出郊,時彥同游者,連鑣俱進。王景興書:“想亦極目而迥望。”⑧嵇康詩:“何為人事間,自令心不夷。”《楚辭》:“山蕭條而無獸。”朱鶴齡曰:按史:是時分劍南為兩節度,而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調役,高適嘗上疏論之,不納。公詩當為此作,故有人事蕭條之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野望古詩詞4
古詩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xī shān bái xuě sān chéng shù , nán pǔ qīng jiāng wàn lǐ qiáo 。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hǎi nèi fēng chén zhū dì gé , tiān yá tì lèi yī shēn yáo 。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wéi jiāng chí mù gōng duō bìng , wèi yǒu juān āi dá shèng cháo 。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kuà mǎ chū jiāo shí jí mù , bù kān rén shì rì xiāo tiáo 。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譯文翻譯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圣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游,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釋解釋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祎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于此橋。”這兩句寫望。
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占。只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日:一作“自”。
創作背景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詩人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戰亂之苦后,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妻子兒女同聚一處,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這首詩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詩文賞析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圣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圣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于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于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郁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野望古詩詞】相關文章:
野望古詩詞鑒賞02-22
【精選】經典古詩詞10-08
經典的古詩詞12-01
經典古詩詞11-17
經典古詩詞11-23
經典古詩詞07-28
立春古詩詞08-19
立春古詩詞02-04
大暑古詩詞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