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贈孟浩然》賞析
《贈孟浩然》賞析1
《贈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譯文1:
八月洞庭水滿,河岸邊幾乎相平,湖水空明,與藍天相接。云夢澤上蒸騰像霧一樣的水汽,湖中波濤澎湃動蕩搖撼岳陽城。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只,閑居在家,圣明時代無事可做,感到羞愧。坐著觀看垂釣的人,只是空有對魚的羨慕之情。
譯文2:
八月的湖水漲滿,幾乎與四岸齊平,無崖無端,似將萬里長天包容。
水氣蒸蒸,籠罩了這古老的大澤云夢;波光粼粼,雄渾的氣勢撼動了岳陽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卻沒有舟帆載乘;若要閑居端坐,對不起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來觀看那些垂釣之人,空懷著實現理想的激情。
譯文3:
仲秋八月的時節,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齊平了,湖水涵容著天空,水天渾然一體。湖上蒸騰的霧氣籠罩著整個云夢澤,洶涌的波濤沖擊著岳陽城。(正像)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卻沒人引薦),(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旁觀垂釣的人,空有一廂羨慕之情。
【詞語解釋】
涵虛:水汽浩茫。
云夢澤:古大澤名。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面。
濟:渡過。
端居:閑居。
坐:因為。
徒:徒然。
背景:
此詩舊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為相時,孟浩然(45歲)西游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引薦。然有人說733年孟浩然在長安時,張九齡尚在家鄉韶關丁母憂,張于年底才進京就任中書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見到張九齡。二人之相會當在張貶荊州長史時。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云:"本詩當作于開元四年(716,浩然28歲)左右張說任岳州刺使期間。" "張丞相當指張說"。
【賞析】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來到長安,并贈給當時宰相張九齡一首詩。這是一首他在游歷洞庭湖時寫的。詩人借洞庭湖起興,描寫了洞庭湖壯麗的景色,進而抒發自己想得到錄用施展政治抱負,希望有人引見的心情。這首詩寫得得體,有分寸,同時也沒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著痕跡,流露心跡。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詩的另類題材的佳作。全詩“體物寫志”,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詩人托物抒懷,曲筆擒旨,于浩淼闊大、洶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聲。該詩含蓄委婉,獨標風韻。
詩人選取洞庭湖為切入點,首聯描寫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八月秋高氣爽,浩闊無垠的湖水輕盈蕩漾,煙波飄渺。遠眺碧水藍天,上下渾然。一個“混”字寫盡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雄渾壯觀,表現了一種汪洋恣肆、海納百川的意境。
頷聯描寫湖水聲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云夢澤水汽蒸騰,岳陽城受到洞庭湖波濤的搖撼。句式對仗工整,意境靈動飛揚,表現出大氣磅礴的氣勢。一個“蒸”字寫出了云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如同巨瀾飛動、“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場景,然而,“岳陽城”又被壯闊的湖水所擁抱。這使讀者比物聯類:一座古城與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況是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湖的涵養、滋潤,就不會有百草豐茂、萬樹花開的美景。這里妙筆生花,一語驚人,是千古名句。
頸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這兩句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說詩人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詩人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后一句中一個“恥”字,道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實在感到羞愧的情,言下之意還是說明詩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薦舉出仕。“欲濟”而無舟楫”,比喻恰當,婉曲傳旨。
尾聯化用典故,“卒章顯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化用《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臨河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喻指詩人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愿望,這是對“頸聯進一步深化。“垂釣者”比喻當朝執政的人,這里指張九齡,懇請他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愿,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使詩人的愿望得以實現,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以啟齒的復雜心理。總之,詩人那種有志難酬、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言之情“逸”于言表。
詩人繼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了詩人的逸士風神,正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
《贈孟浩然》賞析2
【原文】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①棄軒冕②,白首臥松云③。
醉月頻中圣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注釋】
①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②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③臥松云:隱居。
④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⑤清芬:指美德。
【簡析】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詩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贈孟浩然》賞析3
贈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參考翻譯
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注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2.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4.白首:白頭,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說解:曹操嚴禁飲酒。徐邈身為尚書郎,私自飲酒,違犯禁令。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飲中了酒。因當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關于“酒”與“圣人”之關系,最早的記載出現于《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傳】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圣人!我將飲酒而己,雨行,何以圣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令倍其賦。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飲酒而醉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后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贈孟浩然》賞析4
【詩句】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出處】唐·李白《贈孟浩然》
【譯注1】“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在皓月當空的夜晚,他常常頻頻飲酒以至沉醉,每每迷戀繁花以至流連忘返。“中圣”與“事君”構成對照,體現了孟浩然屏棄仕途,不為庸君效力,隱逸超俗的高風亮節。注:中圣,古時酒徒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隱語。
【譯注2】“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如同巍峨的高山,怎么能仰望到它的頂峰,我們只能徒懷敬羨他美德之情。李白化用《詩經》典故以“高山”、“清芬”比喻借代,極言孟浩然高潔品格的不可企及,抒發了作者對孟浩然不慕功名富貴的高風亮節的高度禮贊之情。注:高山句,《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里借喻孟浩然品格。揖,作揖,表示敬仰。清芬,以特征代品格。
【全詩】《贈孟浩然》。[唐]。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賞析】孟浩然是與王維并稱的唐代著名詩人,有不少描寫山水田園的佳作。其實,他是頗有用世之心的,在《臨洞庭上張丞相》詩中曾發出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的慨嘆。但是,他品性高潔,不愿曲奉權貴,故長期隱居家園,以布衣終老。《新唐書·文藝傳》關于孟浩然是這樣記載的:“隱鹿門山。年四十乃游京師。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比浩然年輕十二歲的李白,對“孟夫子”這種孤高耿介的人格深為嘆賞。孟浩然歸隱故鄉襄陽,寓居安陸(今屬湖北)的李白與之過從甚密。《贈孟浩然》一詩大致作于這個時期(唐玄宗開元后期),它抒發了李白對自己衷心欽敬的朋友不勝仰慕的一片深情。本詩以賦的手法落墨,首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頗具散文調,是全詩的.總綱,開門見山地揭示了題旨。“吾”之“愛”與孟之“風流”對舉而出,體現了詩人在思想感情上與好友的共鳴。浩然之“風流”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兼德與才而言,是他那瀟灑的風神、高潔的品格和非凡的創作成就的綜合寫照。這種“聞”于天下、令人艷羨的“風流”,不能不激發起詩人由衷的愛戴之情。而這種純真的深摯的愛戴在詩的開頭噴涌而出,便一發而不可收,流注通篇,使本詩成為一首情意盎然、情味深長、情致動人的佳作。孟浩然之“風流”,令詩人如此鐘愛,如此傾倒,那么,它的核心內涵是什么呢?頷聯云:“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指青春健美的容顏,它與“白首”相對,標示著孟浩然由青年到老年的漫長的人生旅途。“軒冕”是借以指代高官的,當時大夫以上的官員方可乘軒服冕。“松云”指的是悠游山林的隱居生活。“棄軒冕”而“臥松云”,鮮明地反映出孟浩然不受榮華富貴誘惑、安于淡泊恬靜生活的人生態度。這正是“風流”的主要含意之所在,也是詩人與浩然結下深厚情誼的思想基礎。
這一聯里,“棄”字和“臥”字十分引人注目,前者顯示出浩然對祿利榮名不屑一顧的情態和棄絕仕進之想的堅定信念,后者則精妙地勾畫出友人高臥林泉、悠然自得的神貌。通過一棄一取的對比,此聯突出了浩然人格之可貴,也讓讀者窺見詩人自身不甘摧眉折腰、寧愿隱逸山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李白與浩然的心靈是相通的,他象浩然一樣月下醉酒,一樣迷戀山林,一樣傲岸不屈。于是,頸聯生動地寫出了友人與自己所共有的生活體驗:“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就闡述的內容而言,這是頷聯的延伸;但從描寫的角度看,則與頷聯有明顯的不同。頷聯概敘了浩然由“紅顏”至“白發”的經歷,有很長的時間跨度;而頸聯則截取生活的片段,著意刻劃友人逍遙自在的情態和傲骨錚錚的氣質。“中圣”亦即中酒,喝醉的意思。據《三國志·魏志·徐邈傳》載,尚書郎徐邈飲酒沉醉,校事趙達前來問事,徐邈回答說:“中圣人。”趙達講給曹操聽,曹操大怒,鮮于輔在旁解釋道:“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自然,李白引“中圣”一語入詩中,有雙關的意味,既作飲酒至醉的隱語,又包含著對浩然高潔品格的贊揚。至于“不事君”三字,比“棄軒冕”說得更明白直露,道出了封建社會里不滿現狀的正直文人潔身自愛的秉性和拒絕與統治者合作的不妥協精神。在對孟浩然的“風流”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之后,詩人進一步抒發了自己對友人的無限景仰,尾聯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在李白的心目中,寧“棄軒冕”,不愿“事君”的孟浩然,其形象似高山一般巍峨,令人肅然起敬。《詩經·小雅·車?》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白十分自然地化用《詩經》的成句,形象地表達自己發自肺腑的崇敬之情,用典如鹽溶水中,不見痕跡。對孟浩然清美芬芳的品格和名聲的頌揚,無疑蘊含著效仿友人的意味,表明了作者的心跡。這種借他人他事以抒寫自家懷抱的手法,在李白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尾聯與首聯均為直抒胸臆之筆,但詩人選擇了“高山”、“清芬”這樣的詞語,與中二聯的“松云”、“醉月”和“迷花”同以形象的魅力構建出生動完整的藝術境界。本詩雖為律體,卻有古詩的風味,氣勢充沛,語言素樸,格調高古,即使是對仗,亦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為作者所摯愛的“孟夫子”的“風流”,純以形象的筆墨加以描繪,展現出一幅高士隱居山林、風致飄逸的動人畫卷。作者濃烈的情感以其勁健奔放的流走貫穿全篇,故本詩無刻意雕琢之態,而有一氣呵成之勢,開闔隨意,舒卷自如,首尾呼應,結構嚴謹,不求工而工,堪稱“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精品。
《贈孟浩然》賞析5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文翻譯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注釋解釋
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白首:白頭,指老年。
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創作背景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詩文賞析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贈孟浩然》賞析】相關文章:
《贈孟浩然》古詩詞鑒賞02-22
贈劉景文的詩意賞析09-22
孟浩然的古詩詞12-08
求職小故事:“面試”毀了孟浩然08-09
畢業留言贈同學11-11
贈同學的畢業感言03-10
贈外國友人贈言10-19
【必備】畢業留言贈同學01-10
畢業贈語送祝福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