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下面是關于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句的內容,歡迎閱讀!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的上片,預示端午節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端午,處于初夏季節。穿著自然華麗,以襯托參與者的身份。于朝云來說,最好是綠色細絹——“碧紈”,正好與她的雅靜性格相符。天氣稍熱,易出“輕汗”,“微透”著“碧紈”。“透”字用得貼切,將半明半暗的膚體朦朧美襯托出來了。“明朝端午浴芳蘭”,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它不僅體現了朝云由芳體而及蘭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朝云浴處,余香猶存。沐芳浴蘭,遍及社會。參與者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正如詞人詞中所寫:“流香漲膩滿晴川”。這正是古老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的表現。
詞的下片,寫詞人偕朝云參與具體的端午節俗活動。詞人著重寫了兩項端午節俗健身活動。其一,“彩線輕纏紅玉臂”,“以五彩絲系臂”。它辟邪驅鬼,使朝云“玉臂”“紅”而長命。與用五色花線纏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義。其二,“小符斜掛綠云鬟”,以“赤靈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綠”而身健。與小孩穿老虎腰肚,門上掛蒲劍以辟邪護身有同等意義。詞人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佳人相見一千年”,愿靈驗得到應證。真是一語中的,畫龍點睛。
全詞是一篇民俗詩,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資料。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觀競渡》是明代邊貢寫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閑暇的日子里總會有一絲絲閑愁。
首聯是寫端午節人們觀看賽龍舟的場景。表現了端午節時期熱鬧的場面。頷聯全面描寫了龍舟的裝飾,賽龍舟的熱鬧場面。頸聯進而轉向了對屈原的思念。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祭念屈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風俗至今仍然存在。尾聯直接抒情,誦讀《離騷》,吐露了詩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這首詩沉穩平淡,風格樸質,包含著詩人對愛國民眾英雄的崇敬心情。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此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即使在這種境況之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相關文章:
描寫立夏的古詩詞04-21
描寫冬天的古詩詞11-25
描寫月亮的古詩詞【熱門】04-27
古詩詞描寫雪的詩句04-29
描寫冬天的古詩詞9篇11-27
描寫菊花的古詩詞5篇11-22
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詞3篇02-08
描寫傳統節日中秋節的古詩詞09-15
谷雨的古詩詞03-24
杜甫的古詩詞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