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政治經濟學開題報告

時間:2022-10-19 01:11:57 開題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政治經濟學開題報告

  政治經濟學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本文將介紹政治經濟學開題報告。

政治經濟學開題報告

  政治經濟學開題報告:

  一、選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民貧困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扶貧力度的逐年增加,我國農民收入大幅提高,農民貧困人口絕對數量也大幅下降。世界銀行在《2020 年的中國——新世紀的發展挑戰》研究報告中對中國的發展做了客觀的評價:“中國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取得了其他國家用了幾個世紀才能取得的成就。在一個人口超過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總和的國家,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引人注目的發展”1。農民貧困人口數量的大幅下降為我國下一個階段經濟增長和反貧困目標的實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以下兩個嚴峻的現實:第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扶貧投入的逐年遞增,我國農民貧困人口減少速度卻出現了明顯放慢的現象。根據韓俊魁2(2007)和曾志紅3(2013)的研究,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每年減少 529 萬,雖然絕對量是減少的,但是比起 20 世紀 80 年代,我國農民貧困人口減少速度呈現出了明顯的減慢趨勢,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民貧困人口每年減少1350萬,而2001-2010年,全國農民貧困人口共減少 2105 萬人,年均 210 萬,減貧速度不到 2000 年之前的 1/3;第二,扶貧投入增加的同時我國農民返貧現象嚴重。根據曾志紅4(2013)的研究,1980 年到“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結束,我國財政預算內安排資金 800 億,近十多年來我國農村扶貧投入累計達到 2043.8 億。但是在 2003 年我國卻出現了第一次農村貧困人口絕對數上的反彈,該年我國總共有 1460 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脫貧,但是又有 1540 萬農民返貧,導致 2003 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增加了 80 萬人。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中有接近 2/3 的人口屬于返貧。由此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的逐年增長農民貧困問題并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而且陷入了“貧困陷阱”。因此,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民貧困問題,有效減少農民貧困,使農民真正走出貧困對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1) 理論意義:

  第一:我國面臨著嚴重的農民貧困問題,而我國農民貧困問題的根源在于制度抑制了農業自身的演化過程,即制度導致了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不經濟——土地可持續利用能力低(過度掠奪性經營)和土地規模不經濟(農地細碎化),因此通過制度的創新,改善農戶對未來的預期,降低對農地的過度掠奪性經營、提高農戶對土地流轉的意愿和勞動力流動意愿,實現農業的規;洜I是提高我國農業自身分工水平,進而提高農民自生能力,從而最終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從這點上看,以農業自身分工演化為出發點,以農地長期投資、農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為研究對象,分析制度對抑制我國農業自身分工演進,抑制農業規模經營,并最終導致農民貧困的作用機理對我國現階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第二:分析制度對我國農業自身分工演化,即制度對我國農業規模經營的作用機理不僅豐富了我國農業分工以及農業規模經營的研究,而且為我國農民貧困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提高農民收入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我國“三農”問題的核心,單純依靠政府扶貧投入不僅不會減少農民的貧困,在長期來看還會造成農民自生能力下降,導致農民陷入“貧困陷阱”,政府也會逐漸感到力不從心,因此,從根本上理順制度、分工與農民貧困也有助于減少我國的貧困農民數量。

  第三:縱觀已有文獻,大多數學者在研究農民貧困問題時確實考慮到了農民的制度性貧困(李江8(2009)、李明忠9(2007)、盧盛榮10(2012)),對我國的土地等制度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時,也有很多學者對農業的規模經營進行了探討(陳彪,王志彬11(2013)、周良武12(2012)、許慶,尹榮,梁章輝13(2011),也有學者將農民制度性貧困與分工結合(劉明宇14(2004)、羅夫永15(2007))論證制度對農業自身分工演進與農民貧困的影響。對制度影響分工引入農業部門的微觀機理,以及分工在農業部門的表現形式——農業規模經濟與農民貧困之間的關系雖然也有學者進行研究,但是并未從理論上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本文從微觀和宏觀層面系統的解讀制度對農業自身分工演進、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民貧困的作用機理,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法經濟學在農業經濟領域的應用,為政府扶貧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第四:對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進行實地調研,實證檢驗制度對農業自身演進、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民收入的影響。制度會對經濟人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對分工水平產生重要影響,從農業生產來看,制度對農戶的長期投資決策、農地流轉意愿以及勞動力流動意愿產生重要影響,即對農業自身分工演進產生影響。而農戶對農地流轉意愿和勞動力流動決策決定了農地的經營規模,農戶的長期投資決策決定了農地地力的培育,農地的規模經營和對農地地力的培育會產生農業規模經濟,從而減低農民貧困。本文使用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的數據進行檢驗,豐富了制度與農民貧困之間的實證研究。

  (2) 現實意義:

  第一:通過對制度與農業自身分工演進關系的分析,系統的了解我國現有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對農民行為的影響,從而更為深刻的了解我國制度對農業規模經營的抑制作用。對解決我國現階段農地的掠奪性經營和農地的細碎化具有重要政策意義。

  第二:以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為對象,實證研究了我國現有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對晉西北四個貧困縣農民貧困的影響,對山西制定扶貧政策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央政府制定扶貧政策也有一定借鑒作用。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農村土地的范圍較廣,本文先對農村土地的范圍進行論述。從理論上講,土地不僅僅包含土地邊界(“四至”)所包圍的地球表層面積,也包括沿此邊界向上呈現扇形擴展到無限高度以及向下呈現錐形到地心的空間。土地主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16。地理學者普遍接受上述對土地的廣義分類,土地的廣義概念包含了土地是自然的產物與是人類過去和未來活動結果的雙重內涵。馬歇爾也贊同對土地的廣義界定,認為土地是“自然為了幫助人類,在陸地、海上、空氣、光和熱各方面所贈與的物質和力量。”17;伊利,莫爾豪斯(1982)18認為“土地,它的意義不僅指土地的表面,因為它還包括地面上下的東西。”聯合國 1975 年發表的《土地評價綱要》也對土地進行了定義。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認為土地“地球上陸地的表層,包括水域在內,是由地貌、土壤、巖石、氣候和植被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19對于本文來說,上述對土地概念都太大,因此本文還需進一步明確本文使用的“農地”的內涵。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用地”較契合本文的研究意圖。本文以農村耕地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包括農民家庭承包的土地。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論文的主要內容是探討我國土地制度導致農民貧困的作用機理。具體而言,本論文以促進分工作為解決農民貧困的根本途徑,以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為解決農民貧困的具體和現實切入點,使用實地調研和統計等技術方法,結合經濟學和法學,深入探討我國土地制度影響農民行為決策,從而導致農民貧困的微宏觀機制。本論文分為四個部分,共八章。第 1-3 章為第一部分,該部分主要結合我國“三農”背景、土地制度背景以及農業規模不經濟(農業掠奪性經營、農地細碎化)現象得出從制度層面提高農民自生能力的重要意義,并運用新古典經濟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法經濟學分析土地制度對農業自身分工演進,也即農業規模經營的作用機理,進而從根本上探討土地制度對農民深陷“貧困陷阱”的影響路徑。

  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礎和出發點,明確了本文以促進農業自身分工作為解決農民貧困的根本途徑以及根本理論依據,以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為解決農民貧困的具體和現實切入點,對制度與我國現階段農業出現的農業規模不經濟現象(掠奪性經營、農地細碎化),從而與農民自生能力偏低現象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的分析。

  第二章是相關概念界定和文獻綜述。首先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接著對國外和國內文獻進行了綜述。

  第三章對我國的土地制度進行了詳細分析。該章主要對我國土地制度演化、特征、法律淵源以及權能進行了分析。從該章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土地制度經過30 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同時,我國土地制度的發展方向是債權物權化,即由最初的債權性質轉向物權性質。這樣的轉變給我國帶來了很大的“制度紅利”,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產權歸屬不清、地權弱化等。

  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論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從理論和實證角度分析了我國土地制度抑制農業自身分工演化路徑,由此阻礙農村規模經濟,并最終導致農民貧困的機理,同時選取我國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進行實地調查,使用統計和計量方法探討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農民貧困與土地制度之間的關系,以此來支持前面的理論分析。其中該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個大內容:第四章是理論基礎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分析我國土地制度,尤其是使用權制度與農民貧困之間的關系。當然,土地使用權制度與農地的所有權密不可分,因此土地的所有權情況也是分析的重點。第四章是論文的理論基礎部分,深入分析了四對關系:第一對是分工與經濟增長、自生能力之間的關系;第二對是分工與農業規模經營之間的關系;第三對是制度與分工之間的關系;第四對是農業規模經營與農業掠奪性經營、農地細碎化之間的關系。該部分探討了分工低下導致自生能力低,即貧困的作用機理。具體而言,分工的進一步深化意味著中間迂回投資的增加,對于農業來說,大型機械的使用和化肥的使用都屬于農業生產中間迂回投資,是農業分工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大型機械在農業上的使用必須以農地的適度集中為前提,因此農地的適度集中可以產生土地規模經濟,從而實現農業規模經濟。同時,保持地力的化肥等投入會提高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從而實現農業規模經濟。而制度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對農民的行為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對農業分工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也就對農業規模經營產生重要影響,并最終影響農民收入。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論述我國土地使用權制度導致農民貧困的作用機理。其中第五章重點分析土地占有權與經營權不分離情況下我國土地制度導致農民貧困的作用機理,而第六章則重點分析土地占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情況下我國土地制度導致農民貧困的作用機理。第五章是基于土地占有權與經營權不分離視角,因此該章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即該章主要討論土地承包經營權初次流轉制度與農民貧困的關系。由于不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因此該章也就不涉及土地的規模經營。引起農業規模經營的原因除了土地的適度集中外還有農地的可持續性利用,即對土地的長期投資(改善和維持地力的長期投資)。而農戶對土地的長期投資決策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性越弱,農戶對未來越不確定,農戶越不愿意進行長期投資,結果就是農業自身分工程度受到抑制,農業無法產生規模經濟,農民陷入貧困。該章選取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使用實地調查方法和 Logistic 方法對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性與農民貧困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 支撐理論分析。第六章基于土地占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視角,因此該章涉及農地細碎化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前提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流動,同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也涉及農戶轉入和轉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決策,即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供需情況。因此,該章圍繞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以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意愿兩方面分析我國土地制度導致農民貧困的作用機理:土地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使我國土地承擔了大部分的農村保障職能,形成了我國嚴重的人地依附關系,同時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也遭到了三次弱化。人地依附關系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弱化使得農村勞動力流動不穩定,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意愿降低,導致土地無法適度集中,工業產品無法引入農業生產,由此農業分工和專業化受到抑制,農民陷入貧困。該章選取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使用實地調查方法和 Logistic 方法對晉西北地區四個貧困縣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農民貧困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支撐理論分析。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本論文重點論述土地制度對農民貧困的影響,但是由于制度本身是一個域,因此為了深入剖析土地制度對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意愿的影響,該章對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分析。

  第七章是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落腳點,提出我國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應該以減少交易成本,促進專業化和分工,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為手段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農民貧困。第八章是論文的不足之處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該章對本文的不足之處進行了總結,并根據論文的不足之處提出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本文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導致我國農民貧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非農就業機會、地區資源稟賦差異、農民貧困人口素質、農村教育、土地制度以及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差異等。因此沒有分析其他因素對農民貧困的影響是本文的一大不足。作者已經開始對部分地區的農村教育進行實地調研,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探討農村教育等其他因素對農民貧困的影響;第二,缺乏宏觀數據的支撐是本文的另一大不足。在宏觀層面上缺乏實證數據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文的可信度,在未來的研究中,作者會對制度的替代變量以及如何在宏觀層面上實證論述土地制度與農民貧困之間的關系做更為深入的思考。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簡單表示為:

  五、寫作提綱

  摘要 6-9

  ABSTRACT 9-12

  第1章 導論 17-29

  1.1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17-22

  1.1.1 問題的提出 17-21

  1.1.2 選題的意義 21-22

  1.2 論文的基本內容、技術路線與方法 22-27

  1.2.1 研究內容 22-25

  1.2.2 論文技術路線 25-26

  1.2.3 主要研究方法 26-27

  1.3 研究的創新點 27-28

  1.4 小結 28-29

  第2章 相關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 29-53

  2.1 基本概念界定 29-36

  2.1.1 農民 29

  2.1.2 農地 29-30

  2.1.3 農地產權 30-32

  2.1.4 制度性貧困與自生能力 32-36

  2.2 文獻綜述 36-51

  2.2.1 貧困的一般理論 36-40

  2.2.2 國內外有關貧困成因理論的研究情況 40-51

  2.3 小結 51-53

  第3章 分工、農業規模經營與農民貧困基礎理論分析 53-73

  3.1 經濟增長的分工演進過程——基于技術視角 53-56

  3.1.1 分工演進與經濟增長 53-54

  3.1.2 經濟增長的分工演進分析——基于技術視角 54-56

  3.2 經濟增長的分工演進過程——基于制度視角 56-63

  3.2.1 制度與交易成本 56-60

  3.2.2 經濟增長的分工演進分析——基于制度分析 60-63

  3.3 規模經濟與農業規模經營相關理論 63-70

  3.3.1 農業規模經營與農業生產的要素報酬 63-67

  3.3.2 農業的規模報酬與規模經濟分析 67-70

  3.4 農業規模經營與農業自身分工演化 70-71

  3.5 小結 71-73

  第4章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歷史與現實 73-91

  4.1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發展溯源 73-80

  4.1.1 形成階段 73-76

  4.1.2 發展歷程 76-80

  4.2 現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特征 80-81

  4.2.1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項與身份有關的用益物權 80

  4.2.2 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期限性特征 80-81

  4.2.3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項尚未完全物權化的權利 81

  4.3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法律淵源 81-82

  4.4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能 82-85

  4.5 土地制度與農民貧困關系的可信度分析 85-89

  4.5.1 我國土地可持續利用能力與土地制度 85-87

  4.5.2 土地規模經濟與土地制度 87-89

  4.6 小結 89-91

  第5章 基于占有權與經營權不分離視角的土地制度與農民貧困關系研究 91-122

  5.1 土地可持續利用與農戶長期投資決策 91

  5.2 土地可持續利用與農民貧困:一個理論框架 91-94

  5.3 中國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分析 94-99

  5.3.1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期限性 94

  5.3.2 承包期滿后續期承包條件和要求的模糊性 94-95

  5.3.3 農地產權缺位和資本流動 95-99

  5.4 土地投資內涵及其特征 99-101

  5.4.1 土地投資內涵 99-100

  5.4.2 農業土地投資特征 100-101

  5.5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性與農戶投資決策:短期與長期模型 101-105

  5.5.1 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與農戶土地短期投資水平 101-102

  5.5.2 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與農戶土地長期投資水平 102-105

  5.6 晉西北地區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與農戶投資意愿相關性分析 105-115

  5.6.1 晉西北地區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分析 105-110

  5.6.2 晉西北地區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與農戶投資意愿分析 110-115

  5.7 晉西北地區土地可持續利用與農民貧困相關性分析 115-120

  5.7.1 變量選擇與數據描述 116-117

  5.7.2 實證檢驗與分析 117-120

  5.8 小結 120-122

  第6章 基于占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視角的土地制度與農民貧困關系研究 122-156

  6.1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與土地規模經營 122-125

  6.1.1 土地細碎化與土地適度集中 122-123

  6.1.2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與土地規模經營 123-124

  6.1.3 制度、農業自身分工演進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 124-125

  6.2 制度、土地規模經營與農民貧困:一個理論框架 125-138

  6.2.1 人地依附關系與農民貧困 128-134

  6.2.2 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的三次弱化與農民貧困 134-138

  6.3 基于農戶模型的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意愿分析 138-143

  6.3.1 農戶模型構建 138-140

  6.3.2 模型分析 140-143

  6.4 晉西北地區土地制度與土地流轉市場相關性分析 143-151

  6.4.1 晉西北地區農戶土地流轉意愿與土地相關性分析 143-148

  6.4.2 晉西北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流動與土地制度相關性分析 148-151

  6.5 晉西北地區土地流轉市場與農民貧困相關性分析 151-154

  6.5.1 變量選擇與數據描述 151-153

  6.5.2 估計結果 153-154

  6.6 小結 154-156

  第7章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156-164

  7.1 主要研究結論 156-157

  7.2 政策建議 157-163

  7.2.1 建立并完善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交易的有關制度 157-159

  7.2.2 完善扶貧政策體制,提高扶貧工作績效 159-161

  7.2.3 構建有利于農民脫貧的環境條件 161-162

  7.2.4 增強農民自主脫貧的能力 162-163

  7.4 結語 163-164

  第8章 本文的不足之處與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64-166

  參考文獻 166-180

  致謝 180-181

  六、本文研究進展(略)

  七、目前已經閱讀的主要文獻

  [1] 韓俊魁,關于農村社區扶貧類 NGO 可持續發展機制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02-109

  [2] 伍駿騫,經濟集聚對農民增收與農村減貧的直接影響和空間溢出效應研究——來自淅江省的證據[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3] 周靜茹,六盤山回族地區反貧困研究[D],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4] 曾志紅,我國農村扶貧資金效率研究[D],湖南農業博士學位論文,2013

  [5] 何凌云,黃季餛,土地使用權的穩定性與肥料使用——廣東省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1(5):42-48

  [6] 李江,農地制度、土地規模與農業生產績效[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9):79-84

  [7] 李明忠,貧困的經濟學分析:要素流轉視角[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8] 盧盛榮,農民增收:地權穩定抑或土地流轉?———基于對漳浦縣農地細碎化和農業投入的產出彈性分析[J],東南學術,2012(2):86-94

  [9] 陳彪,王志彬,阿克蘇地區土地規模經營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 logistic多分類回歸模型[J],廣東農業科學 2013(5):261-219

  [10] 周良武,從馬克思的創新理論看中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J],學術論壇,2012(10):120-123

  [11] 蘇旭霞,王秀清,農用地細碎化與農戶糧食生產——以山東省萊西市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2(4):22-27

  [12] 許慶,田士超,邵挺等,土地細碎化與農民收入:來自中國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7(6):67-71

  [13] 許慶,尹榮,梁章輝,規模經濟、規模報酬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基于我國糧食生產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1(3):59-94

  [14] 劉明宇,制度分工演化與經濟績效——基于分工維度對農民貧困的制度分析[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4

  [15] 羅夫永,產權組合一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構建[D],新疆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6] 周亞鵬,許皞,許俊香,崔邢濤,王艷群,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5(6):88-92

  [17] 閡桂林,農村土地產權回歸農民的制度研究一基于南昌、永修、武寧 3 縣的農村調查[D],江西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18] 田靜婷,中國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創新研究[D],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3

  [19] 姚洋,集體決策中的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關于中國農地制度的案例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3(3):679-700

  [20] 劉曉宇、張林秀,農村土地產權穩定性與勞動力轉移關系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2):29-39

  [21] 李雅珍,莫天瑜,蔣燁,基于農戶理論視角的區域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分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26-29

  [22] 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季刊),2002(1):269-30

  [23] 樊懷玉,貧困論—貧困與反貧困的理論與實踐[M],第 1 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4] 張銜,付彤杰,中國地區間的“人類貧困”:近似度量與分析[J],學術月刊,2009,41(10):79-85

  [25] 李瓊,世界經濟學大辭典[M],第 1 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6] 葉普萬,貧困經濟學研究[M],第 1 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7] 童星,發展社會學與中國現代化[M],第 1 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8] 尚玥佟,發展中國家貧困化理論與反貧困戰略[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1

  [29] 孫健忠,臺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M],第 1 版,臺北:時英出版社,

  [30] 成升魁,丁賢忠,貧困本質與貧困地區發展[J],自然資源,1996(2):29-34

【政治經濟學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模板_開題報告01-23

論文開題報告的格式范文_開題報告01-24

論文開題報告 格式優秀范文_開題報告01-23

教育開題報告02-09

結構開題報告11-18

開題答辯報告11-09

施工開題報告11-17

開題報告PPT07-29

開題報告范本07-30

關于開題報告07-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通市| 梁河县| 河间市| 巫溪县| 南召县| 和顺县| 通城县| 白银市| 永济市| 济南市| 灵璧县| 桐城市| 永城市| 土默特左旗| 什邡市| 天柱县| 邢台县| 彰化县| 隆子县| 咸宁市| 吴江市| 开鲁县| 库车县| 江北区| 乐清市| 奎屯市| 弥勒县| 临江市| 阿合奇县| 桑植县| 定南县| 蒲城县| 合川市| 阿克| 益阳市| 平定县| 涪陵区| 咸阳市| 溆浦县| 太白县|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