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08高考應試指南:英語福建卷之閱讀理解對策
英語高考試題中的閱讀理解旨在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高考試題中總詞匯量最大,分值比重最高(5篇文章,20道題,共40分,占滿分150分的26.7%),因此深入分析近幾年高考試題中的閱讀理解文章,找出其中的熱點和冷點,總結出命題規律,預測今后的發展趨勢,對幫助我們福建考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掌握科學的答題方法,提高英語高考成績是非常必要的。縱觀近四年(2004—2007年)的福建英語高考閱讀理解試題,有如下三大特點:
一. 閱讀總量的變化。
下面這張表格是五年來福建卷閱讀理解題的詞匯量統計表
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04年福建省首次獨立命題時,閱讀總量較之03年的全國卷有大幅上升,到了06年07年又有所下降,基本穩定在2000詞左右。同是橫觀全國15套英語高考試卷,我們認為,08年的福建卷的閱讀總量還是會保持一個相對穩定但略有上升的趨勢,要求考生的閱讀速度必須達到每分鐘60個單詞左右(建議五篇閱讀在35分鐘內完成)。但就目前來說,有相當一部分考生仍達不到這一要求,而閱讀答題時間的增加勢必影響到之后的改錯和寫作部分,進而影響整體成績,因此,我們必須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 閱讀材料的多樣性和貼近生活性。
下面這張表格是04至06年福建卷閱讀理解材料的內容匯總。
A篇 |
B篇 |
C篇 |
D篇 |
E篇 | |
2004年 |
美國年度教師Kathy Mellor 的介紹 |
廣告:參加某學術論壇 |
一名博士的偷竊行為 |
Alzheimer’s Disease的介紹 |
某處風景名勝的游玩介紹 |
2005年 |
著名作家Paul Zindel的介紹 |
政府停止發放網吧經營許可的事件 |
Amazon熱帶雨林的介紹 |
廣告:旅游 |
News Brief 新聞簡報 |
2006年 |
一個外教在日本的生活經歷 |
候鳥遷徙 |
廣告:休閑活動 |
課程分類介紹 |
洪澇預警系統 |
2007年 |
優秀教師Mr. Clark 對學生的重大影響 |
城市禁止使用塑料袋 |
火星表面洞穴的發現 |
廣告:發明家,圖書,臨時工,保險公司 |
研究狗搖尾巴的實驗 |
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從上表之一斑而窺出高考閱讀之全豹,它的題材可謂相當廣泛,有趣味故事,名人軼事,西方文化習俗,日常生活,新聞廣告,旅游休閑,學習生活,科普知識,歷史地理等各方面。但是所有的題材都在強調“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英美文化”的大綱要求,注重實用性和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據此我們認為08年的福建卷仍會秉持這樣的選材原則:
1.至少有一篇廣告題材出現,內容涉及學習和生活的方面,主要在于:招聘(老師,打字員等)、學習活動(培訓學校等)、新書/電影/音樂推薦、休閑生活(餐飲/旅游/體育運動)、租房等,考查學生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
2.科普類的說明文重要性增加,尤其是環境保護(各種環保節能措施系統/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物)、開發新能源(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是絕對大熱門的題材,考生平時可以多收集了解這方面的信息,擴充背景知識,對更好地理解文意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高考英語考查的是語言能力而非專業背景知識,否則就違反了考試公平性的原則。這些充滿著陌生專業名詞和原理介紹的科普說明文,讓大部分考生都深感頭痛,所以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正確率,科學高效的解題方法是極為重要的。
3.新型體裁的出現,如新聞簡報和實驗類文章等。對于此類創新型體裁,考生一定要識破它們“紙老虎”的本質,外表強悍恐怖而內在仍是傳統閱讀理解題,只要按照既定的閱讀方法即可攻破。
4.名人生平軼事型題材頗受青睞,尤其是教師作家等,連續四年都出現在A篇的位置,同時西方社會現象、社會文化題材地位牢不可破,尤其是在東西方體現出差異的文化現象。
三. 考察題型的穩定。
與高考閱讀題材的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同,高考閱讀的題型一直比較穩定,即新東方課堂上常規的四大題型。
1. 主旨題,包括主要內容(main idea)、標題(title)和目的(purpose)三種小題型。它們的常見題干形式是:
What is the main idea/topic/subject/general idea of this passage?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__
This passage mainly discussed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ummarizes this passage?
What dose this passage mainly deal with?
This passage mainly focuses on______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to write this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