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普及普通話的重要性介紹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準漢語。普及普通話的重要性介紹,我們來看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普及普通話的重要性介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點擊對應目錄可以直接查閱哦!)
【1】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 | 【4】學好普通話的要領 |
【2】普通話的意義 | 【5】普通話語音特點 |
【3】播音主持人講好普通話的重要性 | 【6】普通話的簡介 |
首先,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民族共同語的普及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而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它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于克服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對普通話的客觀需求日益迫切。推廣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促進人員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統一的市場。人們開始自覺地要求在經濟活動中使用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需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擁有統一、規范的語言,是關系到國家獨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義的大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是每個公民應當履行的義務,也是公民具有國家意識、主權意識、法制意識、文明意識、現代意識的具體體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增進我國各民族的交流與往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
推廣普通話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國跨世紀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剛剛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培養創新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素質,是知識、能力和良心修養的綜合反映。語言文字是思維表達的工具、文化知識的載體和交際能力的依托,因而是素質構成與發展的基礎,是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指出“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特別是到了今天的信息時代,語言文字規范更是掌握計算機語言的必要前提。對于任何學段、任何專業的學生來說,能說流暢的普通話,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這個最有用的本領,在求學、求職和事業競爭中就能處于優勢地位。
推廣普通話是各級各類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有利于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有利于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語言文明是人的素質最直接的體現。努力提高人們的語言道德意識,進行語言行為的道德規范,加強語言文明的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工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計的專門人才,除了思想和專業方面的要求外,還應當使他們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能力。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語言文字的修養。使用純潔健康的語言文字是個人修養很重要的一部分。
語言文字作為一種社會工具,記錄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已有成果,傳遞著科技發展的最新信息。科學技術越發達,語言文字的應用就越廣泛,與社會的關系就越密切。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和應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先決條件。推廣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動中文信息技術處理的發展和應用。
推廣普通話是各行各業自身建設的內在需求。只有推廣普通話才能夠促進我國的繁榮發展。
它是溝通的紐帶,我們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方言,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很難溝通,比如在我們這里的孩子叫孩子而在四川卻叫孩子,這是一個多么大的差別啊,所以為了讓社會進步方便我們的交流有必要有一種統一的語言,這就是普通話誕生的重要意義吧!
首先,從語言文字同社會的關系上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是基本的社會形態,而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信息載體,它無處不在,隨時隨地為社會服務。因此,一方面,社會上語言文字的應用水平受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的制約,另一方面,語言文字的應用水平又對社會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或牽扯、促退作用。拿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工作來說,它是社會變革的反映,又是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基礎工程和先導工程,對各社會形態都能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在政治上,它有利于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有利于民族團結,有利于政令暢通;在經濟上,有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消除方言隔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不斷完善、繁榮;在文化上,有利于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在科技上,它直接促進了計算機、通訊等信息產業的發展,并影響到其他一切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在教育上,有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所以,語言文字工作不僅應該跟社會發展同步,而且更應先行。
其次,從我國解放以來的實踐及當今的建設任務和宏偉目標來看。解放以來,我國的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和簡化漢字的工作大大促進了全國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教育提高,也為中文信息處理以及其他高新科學技術的應用推廣作了前瞻性準備。特別是漢語拼音的推廣使用,大大提前了人們開始閱讀文章的年齡段,這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有力舉措。如今,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體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商品交換需要人員大范圍流動,這樣,人們就自覺要求學習和使用普通話。為了獲得經濟效益,人們自覺要求使用各種高效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對計算機處理中文信息的效能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些又都需要人們提高語言文字規范化方面的素質。當勞動者提高了包括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能力在內的素質要求,就能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沉穩應戰,開拓前進。
再次,從中國文化對世界的重要性來看。中國是文明古國,又對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漢語是聯合國規定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聯合國文件的中文文本用的是包括簡化字在內的規范漢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斷擴展和增多,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因此,促進漢語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提高它們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
學好普通話,首先要認識到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意義,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又是一個溝通的橋梁,新疆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學習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對于發展經濟,維護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總結為以下幾點:
1、統一國家語言:普及普通話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一個重要舉措,因為它可以消除各種方言之間的障礙,促進全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2、提高文化水:普及普通話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通過學習普通話,人們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修養。
3、增強國際競爭力:隨著全球化進的加速,掌握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已經成為提高個人和國家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普及普通話可以幫助中國人更好地融入全球社會,增強在國際舞臺上的發言權和競爭力。
4、促進育和就業:普及普通話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就機會。在很多行業和職位中,掌握流利的普通話已經成為招聘和評定人才的重要標.保護地方方言:普及普話可以保護地方方言不被遺忘和淘汰。因為普及普通話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拋棄地方方言,而是要以普通話為基礎,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各種方言的交流和傳承作用。
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傳播信息、表述觀點、串連節目,與聽眾交流溝通,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借助廣播電視媒體無可比擬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以及節目的傳播優勢,在社會上、群眾中能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下面我們來看看播音主持人講好普通話的重要性。
一、播音員、主持人傳遞好普通話的重要性
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需要,各省市級廣播電臺的直播節目的比例越來越高。對節目的質量和主持人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然而,有一些電臺、電視臺對播音員、主持人要求卻在放松、規格卻在降低,只要他(她)聲音好、形象好,其他的似乎都不太重要,以至于一些說法模糊了人們的視聽,如“主持人的語言越不像播音越好”“用地方口語更親切”等,結果饑不擇食匆匆上馬的主持人把生活中隨意狀態下的初始口語完全搬到大眾傳播中來。在這一錯誤觀念的誤導下,廣播電視中的語言標準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一時間南腔北調、村言俚語、街頭巷尾的市井語言,爭先恐后地涌進廣播電視的大雅之堂,在有些地方,甚至成為主體。這些年,更有某些主持人甚至業務領導會把嗲聲嗲氣的“港臺腔”或所謂的“南味普通話”當成時髦,以至于明顯不符合普通話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現象以及網絡中的語言屢屢出現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如“哇塞,酷斃了”“醬紫”“不要不要的”“我是很中國的”等等不勝枚舉。此外,還有英語詞匯隨意嵌入廣播電視節目中,比如“嗯哼、嗯哼”等裝腔作勢、洋腔洋調的“美式”應答,仿佛這樣一來,說明自己與國際接軌了,就有現代眼光和開放意識了。其實不然,這樣的語言,相對于原來語言規范、字正腔圓的播音,一開始確實是一種新鮮的刺激,而打破了某種神秘感。但是,這不過是由聲音表層形式變化帶來的聽覺反應,它對心理的影響是短暫的。甚至早就有聽眾向電臺反映,“乍一聽到各種各樣所謂‘新聲音’‘新感覺’在廣播中出現時感覺很新鮮、很時髦,但是時間長了,還是播音員、主持人運用標準的普通話和準確的表達聽著更舒服。”聽眾是高明的、清醒的,他們雖然不是播音主持方面的專家,但他們知道“播音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區別和關聯。在這方面,我們有著光榮的傳統。一直以來,人們遇到字音上的爭論或困惑,總是以電臺、電視臺播音員的讀音為標準,那些朗朗上口、質樸形象的語言生動地記錄著生活和社會的發展,激勵著、鼓舞著人們奮發向上。曾經一段極具諷刺性的相聲中說到:某位歌星在新專輯發布會上,打扮入時,滿口港臺腔地回答著記者們的問題,大家還以為她是來自臺北的,后來一打聽,是東北的。相反,北京交通廣播的做法頗受媒體的關注。在一次江蘇省內播音員、主持人學習研討班上,北京交通廣播的首席主持人說:“(北京交通廣播)從1993年創建到現在,有一條一直不變的規定,似乎跟該臺的成功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而且耐人深思,那就是,如果主持人在節目中用港臺腔播音就立刻走人!”不知何時起,主持人隊伍中莫名其妙地出現了“港臺腔”,但在北京交通廣播的主持人當中是決不允許的!所以該臺的播音風格一直都比較平實,也端莊大方,與聽眾沒有距離,就像朋友一樣。
二、播音員、主持人傳遞好普通話的必要性
放眼全球,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十分珍惜語言的健康和純潔。因此,各個國家都特別重視有著最廣大的受眾、影響力巨大而深遠的媒體———廣播電視。廣播電視起到了傳播健康、純潔語言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一位資深廣播人曾說,赫赫有名的英國BBC廣播公司為了清除那些粗話、土話、美國腔以及其他有悖于優雅和違反語法的語言,采取過措施去凈化廣播語言。BBC出版了一本詳盡的廣播體例手冊,目的是提高廣播的質量、贏得市場。他們要讓大家公認,BBC是“純正英語”的同義詞。曾擔任BBC新聞頻道總經理的托尼霍爾頗有感觸地說,如果我們連話都講不好,人們還會相信我們提供的事實嗎?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目前,從國家級電臺、電視臺到各個地方臺,都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播音員、主持人。特別是一些地方臺,由于一時難以找到較理想的專門人才,選拔主持人時,人們對語言表層因素(如普通話語言)的要求在某些時候會有所放寬,但這種放寬不等于普通話過關了。國家語委、國家教委等單位早在1994年就聯合頒布了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文件規定:播音員主持人普通話水平必須達到一級,并且要逐漸實現通過考核持證上崗。
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是我們日常交流溝通的工具。我認為學好普通話很重要,尤其是在我們教師的行業中則更重要。那么什么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要學好普通話,我覺得有這么幾條要領:
第一,就是學好拼音字母,掌握發音部位,對于局部個別的方音要反復練習直至完全到位為止。
第二,多讀些拼音報上的文章等,鍛煉說普通話的感覺,或者看到一個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誦其標準音,并注意與方言音的對應關系,爭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第三,不懂就查。字典是我們很好的老師,若有不懂,要虛心請教,直至完全正確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與多義等。
第四,讀辭典,翻開現代漢語辭典,一字一字、一詞一詞、一句一句、一頁一頁地朗讀,極為有效。另外,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日常會話。有人說:語言取決于環境。在一個大家都說普通話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濃重,逐漸逐漸你也會受感染的。
總之,只要努力,就必須能把普通話說好。
通過普通話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上課用普通話,課下與學生交流也盡量使用普通話,自我感覺,我的普通話水平在不斷提高。
普通話語音的特點是:聲母除舌尖后擦音、鼻音 、邊音外,無濁音;韻母多復元音,鼻韻母有前后之分;沒有聲母的清濁對立,沒有入聲韻,尖團合流,聲調較少,調式簡單,另外有輕聲和兒化韻。
與印歐語系相比,普通話語音有鮮明的特點:
1.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只有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元音占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元音(最多三個),如“壞(huài)”,而且普通話音節中沒有復輔音,即沒有像英語“lightning(閃電)”、俄語“Встреча(遇見)”那樣幾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
2.音節界限分明,節律感強。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后,再帶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便有了鮮明的音節界限。從音素分析的角度觀察,輔音和元音互相間隔而有規律地出現,給人周而復始的感覺,因而極便于切分音節。
3.聲調抑揚頓挫,富有表達性。普通話聲調變化高低分明,高、揚、轉、降區分明顯,能夠較強的表達一個人的情感。
現代標準漢語的發音基本沿襲了北京話的語音系統,但各地標準略有差異。對漢語而言,單音節(單字)發音可分為聲母、介音(韻頭)、韻腹、韻尾、聲調五個要素,而韻頭、韻腹、韻尾又被合成稱為“韻母”;超音節(詞句)發音還存在連續變調等要素。直音和反切都是古代給漢字注音的方法。至一九二六年,產生了由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等制訂的“國語羅馬字”,曾由當時南京的大學院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公布。接著,一九三一年產生了由瞿秋白、吳玉章等制訂的“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和國語羅馬字是拉丁字母式漢語拼音方案中比較完善的兩個方案,大大超越了它們之前的各種方案。
依據注音符號的標音系統,其聲韻系統共有21個聲母、3個介母、13個韻母及4個聲調。
依據漢語拼音的標音系統,其聲韻系統共有23個聲母(計入y、w兩個半元音)、39個韻母(略同于注音符號中所有獨用與結合韻母)和4個聲調。
(一)介紹
普通話(Standard Chinese、Putonghua、Mandarin)即現代標準漢語,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普通話以承德方言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
漢民族共同語,古已有之。先秦時期叫做“雅言”,漢代叫做“通語”,明清時期叫做“官話”,民國時期叫做“國語”。新中國成立后,漢民族共同語被稱作“普通話”,取其“普遍、通用”的意思。
我國是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是提高全國人民科學文化水平的一項基本語言國策,也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中國的鄉村振興進入新征程。語言文字在教育脫貧攻堅中已經發揮基礎性作用,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大力推廣普通話,有利于克服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維系民族團結,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推廣普通話并不是要人為地消滅方言,主要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以利社會交際,與人民使用傳承方言并不矛盾。
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首選語言。
(二)普通話的來源
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話被推崇,以南京官話為官方語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韻》為規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音。朱棣奪取建文帝的帝位,遷都北平(改為京師,稱北京),以南京人為主、從全國各地遷徙數十萬貴族、富戶、民眾。以南京官話為主要基礎影響元大都語音,經歷明朝整個時代的過程,北京官話(異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金啟孮認為,從意大利來的傳教士利瑪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這些記錄至今尚保存著。從利的記錄中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當時的北京話是有大量入聲字并且沒有zh、ch、sh等翹舌音的語言。這說明了當時的北京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無論北京話還是普通話都不具備這些特征。同時也說明了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都超不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朝的官話。
(三)普通話語詞歷史: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后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于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并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并鞏固下來。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確定現代標準漢語由國語改稱普通話。
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各國都有自己的通用語言(官方用語、首都官話)——無論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都是語言方言眾多而推行各國的標準用語以利于人們廣泛交流。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是普通話,即漢語普通話,是中國歷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區別于首都胡同音)。要區別三個概念:首都雅音即首都官話,首都胡同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后歷時八百多年。由于經濟政治的集中,北京話的影響逐漸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話作為官方的通用語言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官話”,“官話”也就逐漸成了各方言區之間共同使用的“共同語”;另一方面,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白話文學作品,特別是元明以來的戲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話的影響。這樣,北京話就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漢民族共同語實際上已經形成。新中國的普通話以北方話語音為基礎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灤平話的特點如直接、清晰、明確)。以灤平話為主要標準——灤平是北方話的推行區、記錄區。
普通話是規范化的,是中國法定的全國通用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使用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普通話的推行與方言的使用是和諧共存的關系。推廣普通話并不意味著消滅方言,推廣普通話既不以消滅方言為目標,也不以消滅方言為手段。我們不能把普通話和方言簡單地對立起來,兩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處在不完全相同的時空之中。任何一種方言都有它的穩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實用性。在民族共同語的發展時期,方言之間過去所有的那種明顯的界限會逐漸淡化,方言的力量必然會削弱。
接下來,普通話作為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依然是語言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體與核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礎支撐,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舉措,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灤平采音
(1)特征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采集地。(一些語詞當地極少使用則在其它地方采音)。1953年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為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范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進行了語音采集。作為全國規范,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于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適合作為推向全國的公共用語。從后來普通話的規范來看,灤平日常的語言非常符合這些標準。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比當時的北京話要“硬”一些,顯得直接、清晰、明確,尤其是沒有北京胡同音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易于學習推廣。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召開,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定為“普通話”。
(2)史源
2016年10月23日《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這個小縣城》報道:回答一個謎題,北京專家進村采集語音為什么選擇灤平縣?地理上并不屬于中心的灤平,為什么人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600多年形成標準音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做出了一個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決策:遷都北京。固守長城,在長城外很大范圍形成軍事隔離區,實際上也是一片無人區,而灤平就處在這個無人區的最南邊。
早在明朝,官方語言為南京官話,以金陵雅言為標準音,以《洪武正韻》為規范。永樂年間遷都北京,移入數十萬人口,隨之而來的南京官話又成為當時北京官話語音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灤平話,受北京官話影響很深,演變中也具備了自己的特點,比如直接、清晰、明確。也許這些恰好符合推廣的標準吧。”從清末到民國,再經過新文化運動,影響廣泛的北京官話最終成為新中國普通話的前身。
【普及普通話的重要性介紹】相關文章:
普及普通話相關內容08-16
學普通話的重要性05-17
講好普通話的重要性11-22
學生講好普通話的重要性09-14
普通話的重要性作文(通用22篇)09-17
創業知識普及07-24
羊年知識普及08-02
面試自我介紹的重要性08-09
普通話由來介紹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