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中考語文試題解析
北京教育考試院2017年中考語文試題解析
2017年北京市中考語文命題在以往改革的基礎上繼續向前推進。繼續堅持體現以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立德樹人思想,繼續堅持體現以彰顯民族優秀文化為基礎的人文教育導向,繼續堅持考查以創新能力為基礎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探索試卷整體改革方面,既有對以往成功改革實踐的堅持,也有根據改革目標和現實需要做出的大膽嘗試,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實現了穩中求進。
2017年語文試卷在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落實《語文考試說明》、保持以往框架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在素材選擇、情境設置、語言實踐、名著閱讀、能力綜合、學科聯系、板塊勾連,以及對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的考查等各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1.突顯試卷立意,精選命題素材
堅持立德樹人是最根本的價值取向,貼近現實生活是最主要的選材依據,突顯核心價值觀和優秀文化是最基本的判斷標準。例如,現代文閱讀選用王本道的散文《與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強調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要有屬于自己的價值和理想,彰顯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議論文閱讀《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論述了保持名節操守、堅持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再者,從社會大課堂和生活實踐中選取命題素材,有參觀名人故居,有專題展覽,還有主題班會。又如,在書法板塊選用古代名人名帖,在文言文閱讀板塊選用體現古代社會“以人為本”思想的課外文言語段,在多文本閱讀板塊中加入統計圖,在情境寫作板塊選用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素材。所有這些,都表明命題素材的選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聯系實際、傳承文化的.命題需要,為實現整個試卷的立意提供了有效保障。
2.聯系現實生活,設置整體情境
“基礎·運用”板塊采用了設置整體情境的命題方式。試題以參觀名人故居為主題,設計了判斷名人故居、書寫參觀感受、填寫對聯、修改展覽前言等活動內容,將文學常識、修辭方法、標點符號、句子表達等語文基礎的考查融入其中。這樣,聯系現實生活,設置整體情境,提高了對學生掌握語文基礎以及運用語言的考查實效。
3.體現學科特點,注重語言實踐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的學科。試卷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強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一是考查語言運用的準確性,例如,在表達參觀感受中考查修辭方法的使用;又如,根據設置的情境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二是修改使用不當的標點符號和表達不恰當的語句,例如,讓學生修改展覽前言中的標點符號和表達欠妥的語句。三是在閱讀理解中考查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在議論文閱讀考查中,根據上下文的內在聯系選擇表達不同意思的復句形式。試卷從上述三個方面入手,使得對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考查得到進一步加強。
4.推進名著閱讀,加強正面引導
較之往年,今年名著閱讀板塊的考查有四個明顯變化。一是更加注重對整本書閱讀效果的考查,例如,讓學生從閱讀過的一部名著中找出中心人物,并結合整本書說明這一人物在作品中是如何發揮中心作用的。二是注重考查對作品思想的認識,例如,讓學生從《論語》六則中選取一則談談對孔子思想的認識。三是注重考查學生閱讀名著后的個人感受,例如,讓學生聯系《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相關內容談自己獲得的啟示。四是擴大名著閱讀的考查范圍,以往試卷一般僅在名著閱讀板塊涉及三部名著。今年在“基礎·運用”板塊中也有對名著閱讀內容的考查,甚至在現代文閱讀中也要求學生聯系讀過的相關文學作品作答試題。這樣的變化,有助于進一步引導學生走進名著,有助于對名著閱讀教學的正確引導。
5.考查核心素養,實現多種綜合
考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2017年語文試卷的一個中心內容,而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離不開對綜合能力的考查。例如,在“基礎·運用”板塊中融入名著閱讀和課外文言文閱讀,將連環畫閱讀和情境寫作相結合,在試卷中實現了語文不同內容領域的整合。又如,在閱讀板塊中結合具體語境考查注音和詞義理解,實現了不同語文能力的整合。不同板塊內容、不同能力要點的綜合,對于考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6.關注學科聯系,全面考查能力
在學科的相互聯系中考查語文能力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語文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因此需要在跨學科閱讀、寫作中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2017年試卷中的多文本閱讀板塊集中體現了這一點。這個板塊選取的是有關“新能源”的閱讀材料,其中涉及到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環境保護等物理、地理學科的知識。試題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學科知識不但對“新能源”作出解釋,而且對“新能源”的發展作出判斷。這些都是在聯系相關學科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
7.加強整體設計,注意板塊勾連
試卷不但在語文基礎、名著閱讀、現代文閱讀、寫作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做到每個板塊的考查各有側重,而且盡量追求各板塊之間的相互勾連。例如,在“基礎·運用”板塊有判斷故居位置,有參觀展品,有寫閱讀感受,還有寫展覽前言,這就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參觀活動。又如,記敘文《與一株蒲公英的默契》表現的是對人生價值和理想的認識,議論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闡述的是對名節操守和理想信念的堅守,作文題“ 貴在真”要求寫出為人做事的道德標準,這就在不同板塊的相互勾連中形成了以理想道德為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主線。各板塊內容以及各板塊間的相互勾連,在體現試卷整體性的同時,也體現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間的相互勾連。
8.注重思維品質,考查創新能力
對創新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考查,始終是深化語文命題改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語文試卷在如何有效落實對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做出了新的嘗試。例如,在記敘文《與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閱讀考查中,不僅要求學生根據前三段內容提出問題,而且要求學生說出所提問題對閱讀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就加強了對所提問題的正向引導,體現出對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和連貫性的考查。又如,大作文“題目二”設置了具體的情境,為學生大膽創新、展開想象提供了條件或可能。
2017年語文試卷堅持深化改革,穩中求進,這在試題的開放性、選擇性、差異性賦分,以及創新題目形式等方面都有具體的體現。2017年語文試卷彰顯了先進的課程理念,堅持了北京考試命題一貫倡導的以首都意識為特征的“走大道”“求大氣”的風格特色,為今后語文試卷的改革和語文教學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教研專家2017中考語文試題解析
2017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在命題思路、試卷結構和試題難度等基本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穩重求進,力求通過這份試卷,進一步助推北京市教育的“深綜改”。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素材的選擇上,堅持以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貼近現實生活、突顯優秀傳統文化為標準;在題目的設置上,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加深理解。例如,今年的大作文題目是半命題“貴在真”。這個題目可以引發學生對為人、做事中“求真”的思考,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有明確的方向。
二、試卷整體設計注重板塊之間的聯系,注重基礎、積累和應用。
全卷在核心素養方面體現出了整體性,各個板塊之間聯系密切。全卷以理想、信念為主線,考查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如,在默寫中讓學生用李白的詩句表達實現人生理想的鑒定信念;在文言文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先賢們所追求的理想;在名著閱讀中,引導學生關注理想、信念對個人生存的重要意義;在現代文閱讀中,更是通過選文《與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和《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傳遞出強烈的聲音。
三、引導學生關注語文學習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注重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試卷給學生提供了許多熱點話題,引導他們關注現實生活,關注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學習。如情境寫作的連環畫就是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古代絲綢之路的故事;非連續性文本涉及的新能源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綠色發展等。這些鮮活的內容,可以使學生將課堂內的學習與社會生活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加深語文學習與生活之間密切相關的認識。
在加強與現實生活之間聯系的同時,突出語文核心素養的考察。如,在參觀名人故居過程中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在了解古代絲綢之路的過程中完成發言稿的撰寫;在了解新能源的同時,用言語做出自己的解釋,等等。
四、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與思維過程的考查。
試卷在題目的設置上,側重考查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以及在學習中的思維過程。如,2017年北京市中考試卷中一共涉及到了包括《駱駝祥子》、《朝花夕拾》、《論語》、《魯濱孫漂流記》、《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7部名著閱讀,這是以往沒有過的。而且這7部名著分布在不同的板塊之中,有的是專門考查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情況,有的是以名著閱讀作為語言運用能力考查的情境,還有的是給學生深入思考提供的閱讀材料。這種做法,對名著閱讀起到了正面引導作用,起到了積極推進的作用。再如,題目引導學生將思維過程充分展開。尤其是閱讀,強調考查學生閱讀后的感受,以及獲得感受的過程,強調考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這些無疑對今后的語文教學起到非常好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