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私立學校的口號雜文隨筆
人才短缺的區域,教育和市場的結合,私立學校應運而生了。私立學校其實就是民辦學校。但新時期的民辦學校,不是古老的私塾,而是需要經政府批準的,與當地教學大綱相同的學校。
私立學校不同于公立學校,是師資質量競爭更加強烈。它以雇傭形式,那是用工打破鐵飯碗的產物。在某些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形式上是為了先生的就業,實質上是解決師資的不足,所以實質上是為了學生,于是提出那個流行的口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
為什么這么說呢?很好理解。
古有百姓,把縣官老爺叫父母官,而清廉的縣官老爺,卻把百姓叫衣食父母。衣食父母是指生活所依賴的人。
如果私立學校,達不到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或者縣教育局考評不能通過,生員就會沒有,私立學校老師沒有收入自然散伙。這么說,學生提供了資費,倒成了衣食父母了。因此就“一切為了學生”。
私立學校嚴格地要求老師,嚴格的要求學生。
但是一度時期,嚴格的要求學生。學生中獨生子女多,嬌生慣養,受不了嚴格的管教,
但是一度時期,嚴格的要求老師。私立學校的老師和學校之間的應聘也是雙向選擇的關系,則,嚴格也是有限的。這樣一來,逼得私立學校要另想點子,比如提高教學環境,提升現代化的`教學器材,來吸引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以便達到或超過公立學校。這就是那個時期的私立學校略勝于公立學校,所謂的差別。
公立學校在競爭中,出現了重點和非重點,這是一大罪過。
子曰:有教無類,《法》說受教育平等。
黃鼠狼說兒香,刺猬說兒光,那是不好說好,但人人的兒,受教育權力平等吶!
何苦要分是不是考取重點呢?
如果說考分稍低的學生,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夠不上考高分學生同步,必須分離出重點學校。
那就要問啦,只考取普通的,花高價為什么也可以進入重點學校讀書呢?
顯然是教育局對公立學校的做法默許的。也就是說,是地方教育局刺激的。
既然可以刺激公立學校,私立學校也可以在優勢顯現的時候,再次提高教育收費來刺激。
由此看來,在義務教育以后的高中生、大學生,負擔越來越重的根本原因,正是地方教育局刺激引起的。
這種刺激,偏離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1958年9月19日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三結合”: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全面規劃與地方分權相結合;“六并舉”:是辦學形式上,各地要采取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農業合作社辦學并舉,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并舉,成人教育與兒童教育并舉,全日制學校與半工半讀、業余學校并舉,學校教育與自學(包括函授學校、廣播學校)并舉,免費教育與不免費教育并舉。
如今教育局的做法,其實就是刺激高費額讀書。可是,現在的教育局,為什么要刺激高費讀書呢?如果是全體考慮受教育的學子,那么,前期的九年義務教育豈不是擺了個假排場?依據成本和利潤的市場理論,將有一部分學生讀不起高中大學,必然進入勞力市場,讀不起高中大學的學生,并沒有依法享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所以教育局刺激性做法不公平。
讀得起高中大學的學生,因為高投入,畢業后將進入人才市場,無形中人心里,埋下了一顆高投入須有高產出的種籽,讀小學出來干粗活的,工資就該低。他們怨恨也會有的,大學生出來的人,工資就要求高,這一批人中,低收入就不愿意干,直至成為無業人員。他們怨恨也會有的。教育局刺激的結果,即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收入差距就拉大了。
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以人為本,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以最終消滅三大差別為目的。三大差別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而教育局刺激的實際后果,正是擴大差別。則教育局的這種刺激,是違背社會主義的。是違背黨的教育方針的。這種刺激,勢必導致學而優則仕的老一套。因此是形左實右的。
偉人說:“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地方的文明與否,雖然是全方位考察的,包括職業道德文明。但總不能全賴教師的職業道德吧?
看一個地區是否文明,首先看地方的教化,地方政府要擔當,教育局要旗幟鮮明,舍此談不上教育文明。
【說說私立學校的口號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一封情書雜文隨筆05-02
我的教師資格證面試掛了雜文隨筆09-29
美國留學申請私立學校的條件10-31
清明節穿耳洞的風俗雜文09-28
新加坡留學申請私立學校的注意事項11-19
美文的隨筆08-23
心情的說說04-27
簡單心情的說說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