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美國前必看的十本書
【虛構類】
《門》(The Door)
瑪格達·薩博(Magda Szabo)著,倫·里克斯(Len Rix)譯
薩博這本令人難忘的小說描述了一個作家和她的女仆之間的密切關系。女仆是一個老年婦女,時而孤傲冷漠,時而莫名慷慨熱情,時而又暴怒無常,作家從她身上學到的關于人和世界的東西,比自己獨自默默長坐在打字機前要多得多。薩博去世于 2007 年,此書首次出版于 1987 年,她的祖國經歷了共產主義統治的最后時期。毫無痕跡的翻譯向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故事:在 20 世紀的匈牙利,兩個時間和地點上都存在極大距離的女人如何產生出了共鳴。這本書帶著一種黑色幽默和幾乎不可思議的荒謬感,追溯了一個國家詭譎的歷史和一個生命的悲愴歷程。
《清潔女工手冊:短篇小說選》(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 Selected Stories)
露西亞·伯林(Lucia Berlin)著,史蒂芬·愛默生(Stephen Emerson)編輯
2004 年去世的伯林留下了大量但鮮為人知的故事寶藏,大部分在她生前都只曾刊登于文學刊物和小出版社的書籍中。這本全新的合集收錄了其中的 43 篇,將這個對生活毫不妥協的、善良的旁觀者介紹給了更廣大的讀者。作者的同情心更多給予了那些聰敏、愛喋喋不休、掙扎著度過人生的女人,就和作為一個酒鬼獨自把四個兒子拉扯大的她本人一樣。伯林講故事所用的語言毫不掩蓋情緒、匱乏而又不加修飾,就好像是湯姆·威茨的歌里唱的那個女人在講故事一樣,她會說,她在潮濕的夜晚在停車場里喝酒時遇見了一個男人。
《輪廓》(Outline)
蕾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著
這本微妙、不落俗套和充滿智慧的《輪廓》是卡斯克的第八本小說,以單方面談話的形式串聯成書。一個在希臘旅行的離異女人擔任了我們的敘事者,她描述著、或更確切地說是聆聽著那些她遇到的人,并吸收著他們關于愛、失去、欺騙、驕傲和愚蠢的故事。在卡斯克的注視下,出軌、離婚和厭倦等老掉牙的主題重新成為了來勢洶洶的威脅,同時她清晰的思維是如此具有穿透力,簡直能令讀者為類似的被入侵和曝光的風險而擔心受怕。
《脫銷》(The Sellout)
保羅· 比蒂(Paul Beatty)著
今年最歡樂而又離譜的諷刺作品以一個青年黑人男子為主角,他的愿望是在當地的學校實行種族隔離和在自己家里恢復奴隸制——這本書不只談到了黑人在美洲艱難求生存的 400 年歷史,就連所有宗教神靈都被它譏諷了個遍。帶著尖銳的意識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褻瀆神圣的態度,比蒂的小說幾乎是一鍋無畏到滾燙的.多元文化隱喻大雜燴。
《迷失孩子的故事:第四冊,那不勒斯小說:成熟,舊時代》(The Story of the Lost Child: Book 4, The Neapolitan Novels: “Maturity, Old Age”)
伊莉娜·弗倫特(Elena Ferrante)著,安·戈德斯坦(Ann Goldstein)譯
正如弗倫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前三部一樣,這個精彩的最終篇為讀者呈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在貧窮、野心、暴力和政治斗爭的大背景下,作者極力探索著女性間的友誼。書中艾蓮娜和萊拉是少女時代的對手,隨后兩個人的關系跨越了整個四部曲,直到她們步入婚姻和成為母親。作者弗倫特的重心一直專注于現代女性身份中所固有的一種激進主義,而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女藝術家在對抗她的生命及社會命運過程中的種種掙扎。
【非虛構類】
《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塔-奈西希·科茨(Ta-Nehisi Coates)著
別再沒完沒了地把他和詹姆斯·鮑德溫做對比了。雖然在很多方面這么對比有一定道理,但它卻會妨礙我們看到科茨的書所具有的原創性。小說以寫給十幾歲的兒子的一封信作為結構,簡短而迫切,探索了作為黑人在一個通過奴役勞工和“破壞黑人身體”建成的國家長大成人這件事。它拒絕了幻想的抽象,描述了這其中必然存在的特殊性。科茨用極其清醒的現實主義,為他兒子書寫了深入黑人骨髓的、美麗而又可怕的斗爭。
《棉花帝國:世界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著
如果說 18 世紀的專屬大宗商品是糖、20 世紀的是石油,那么棉花絕對是 19 世紀最重要的商品了。在這次徹底的、充滿野心又令人不安的調查中,貝克特帶著我們回到了這個全球化產業的每一個階段,而這個產業依賴于數以百萬計的奴隸、佃農和工廠工人,通過他們在悲慘境況中的工作得以有所產出。貝克特告訴我們,棉花的工業化充滿了暴力,而這個故事也就是現代世界發展的故事。他在報道中稱,即使在今天,一個永遠在尋找更廉價勞動力的產業也依然還在進行“大型競次”(giant race to the bottom)。(譯注:競次主要指以依靠剝奪勞動階層的各種保障,而在競爭中贏得價格優勢。)
《雄鷹》(H Is for Hawk)
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著
在這本令人嘆為觀止的回憶錄中,作為詩人、歷史學家和馴鷹者的麥克唐納精心動魄地描述了她本人和一頭鷹的復雜本性。沉浸在父親去世的悲痛中,作者慢慢從世界撤退,決定撫養和訓練一頭年幼的蒼鷹——這是一種獨居的、生性殘酷的食肉動物。這頭雄鷹陪伴她抵達了內心最深的傷痛和自己最真實的本性,而那個地方既黑暗,又有著令人驚訝的光芒。書以散文的形式寫就,其中交融著詩歌和科學、魔力和現實。
《發明自然:亞歷山大·馮·洪堡的新世界》(The Invention of Nature: Alexander von Humboldt’s New World)
安德里亞·瓦爾夫(Andrea Wulf)著
亞歷山大·馮·洪堡可能是他那個時代最杰出的科學家,聲名僅次于拿破侖,但在家鄉德國以外,他的聲譽已經漸漸淡去。瓦爾夫生動地、令人印象深刻地研究了洪堡的旅行和探索,恢復了我們對他的重視和欣賞,并提醒我們關注這位科學家具有持續影響力的重要洞見:地球是一個單一的、內在相互關聯的有機體,而人類自己的破壞行為足以令它受到災難性的損害。
《我們中的一人:安德斯·布雷維克的故事與挪威大屠殺》(One of Us: The Story of Anders Breivik and the Massacre in Norway)
阿斯尼·塞爾斯塔德(Asne Seierstad)著,莎拉·戴斯(Sarah Death)譯
在這本大師級的報告文學中,挪威記者塞爾斯塔德索通過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的人生和所犯下的罪行,探討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黑暗面。為抗議女性權利、文化多元主義和上升中的伊斯蘭教的影響力,布雷維克在 2011 年 7 月 22 日殺害了 77 個人,其中多數是青少年。作者把這些青少年的故事和布雷維克那異化的、令人不安的童年編織在一起,讓這本書成為了一個幾乎不能承受之重。這場悲劇既非文學虛構、也并不是一個象征性故事;它是完完全全的真實事件。
【留學美國前必看的十本書】相關文章:
美國高中留學簽證面試前準備介紹11-13
面試前必看:英語面試情景對話02-15
英國留學排名前十的商學院09-12
赴日留學必看指南11-18
申請美國高中需要前的規劃09-02
美國留學申請十大熱門專業11-29
美國留學常識11-30
美國留學技巧08-30
美國留學的熱門專業12-11
美國留學申請的誤區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