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不足及改進措施論文
一、引言
根據教育部高校物流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據,到2010年,我國大專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為30萬~40萬人,在職人員培訓需求達到100多萬人。而國內物流教育起步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但從我國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現狀來看,物流人才的培養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各高職和本科院校培養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大部分定位在國際貿易、貨運代理、報關、生產等高級管理方向。而占35%的物流運輸管理和倉儲理貨方向的中級操作管理人才培養較少,尤其是多式聯運管理方向更少。在此背景下,如何培養出職業素質高、應用能力強、符合企業需求的物流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從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點出發,以知識傳授為宗旨,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同時注重素質的提高,將研究性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積極探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二、教學特色
(一)以國際物流方向為特色。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依托地方經濟發展,以上海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戰略為導向,聚焦國際物流特色方向,培養掌握現代物流運作規律、熟悉物流業務知識、具備物流企業管理和全球化運作管理能力的物流管理領域高級應用型創新人才。課程設置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服務于先進制造業,課程設置覆蓋國際物流方向。在教學中,本專業設有國際物流、國際結算、海關實務、國際貨運代理、集裝箱與國際多式聯運,以及針對學科前沿、行業動態的相關課程。專業教學緊密依托培養體系,學生畢業后多供職于專業物流公司,尤其是國際物流公司,以及各類工商企業的物流管理部門,擔任物流經理助理、物流操作員、單證員等工作職位,獲得了較好的社會評價,同時也反映出以國際物流方向為專業特色的成效。
(二)專業以實踐為特色。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定位于本科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綜合能力的提升,構成了物流管理培養計劃制定中的鮮明特色。
1、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本專業實施“專業平臺”加“實習模塊”的教學培養模式,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突出了學科基礎與專業特色課程的構架,為學生提供實驗實訓基地。一是與上海環眾物流咨詢有限公司共建綜合物流實驗室;二是與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自動化倉儲實驗設備。
綜合物流實驗室主要硬件設備有自動化立體倉庫、電子標簽分揀中心、RFID、智能庫存管理smart-bin等,主要軟件有倉儲管理系統、分揀作業管理系統、自動化立體倉庫管理系統、固件庫存管理系統等管理軟件。本實驗室能夠模擬現代生產型企業在產品的存儲、運輸和銷售過程的一般情況。期間邀請具有專業實踐經驗的上海環眾物流咨詢公司的培訓師和柏中工業固定器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的項目工程師配合專業教師給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指導倉儲配送模擬實習,使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 物流系統仿真實驗室主要以計算機、多媒體演示環境和半實物模型來構建實驗室硬件環境。主要軟件有高級計劃排程系統軟件(APS)物流系統模擬與仿真軟件(RaLC)物流運輸仿真軟件、企業ERP軟件等管理軟件。本實驗室能夠模擬物流企業日常運作的階段性調整、突發事件處理、每日作業預演等管理決策支持需求。物流系統仿真實驗室自建成以來,多名教師在實驗室建設方面不斷開展創新性教學實踐,已為多門課程開發了系列實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師資隊伍建設的創新實踐。為促進培養模式的貫徹實施,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推進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實現培養目標。本專業形成了“校企合一”的主講團隊,組建了“專兼結合”的專家隊伍;建立了“雙職互動”的.中青年教師培養模式,中青年教師到相關企業掛職鍛煉、企業專家來校交流等舉措已成為常態。
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地方性應用型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將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成瞄準地方產業發展的業態,貼近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經過十余年發展,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內外標桿物流專業相比,在教學觀念、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專業發展與標桿學校物流管理專業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內外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開放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要縮小與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差距,高等院校必須擴大開放力度、開闊視野、突破瓶頸,走對外開放、加強合作與交流之路,是高等院校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為實現轉型發展、打造精品專業、進一步縮小與國內外標桿學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差距,需要在發展中學習、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與國內外相關專業的交往、融合中加速發展、加速創新、加快提高,加大專業發展集約化程度。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已紛紛開始嘗試新形式,提出了“雙軌制培養”、“柔性復合化培訓體系”、“雙導師制”等多種形式。其中,上海海事大學以“地方性、應用型、港航性”的辦學定位和物流管理系“能力型、創新型、務實型”的培養目標要求,綜合運用多種形式,培養具有較強的企業物流管理實際應用能力,從事倉儲管理、物流配送、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等相關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較好的經驗借鑒。因此,努力縮小專業與標桿學校物流管理專業存在的差距,提高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多元化程度應成為本專業今后發展的重點之一。
(二)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方面有待加強。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當前大學生培養中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學習主動性欠缺問題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學階段,本應該是個體思維最活躍時期,然而受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的桎梏,大學生更善于背誦而非思考;更善于被動學習,而非主動學習;許多大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學習主動性欠缺。學生在學術上循規蹈矩、思維枯竭,導致無力創造,習慣接受,一如既往地阻礙想象力的發展。學生習慣了上課聽講、記筆記的傳統教學模式,不適應課堂討論等互動教學形式,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發現學生不愿意參與到討論中。因此,如何使學生轉變觀念、從高中階段的應試學習模式轉換到自主、自動的學習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雖然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學生都能夠適應學校與老師的要求,完成各項學業,并順利畢業,但如何清晰學生的專業認知、加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本專業教學團隊在近三年中一直致力解決的問題。
(三)教師隊伍建設仍需完善。物流管理專業在我國開設歷史較短,1994年北京物資學院開辦了國內高校第一個物流管理專業;2004年北京交通大學成為國家首批正式批準的有權授予物流領域工程碩士學位的單位;國內物流專業博士的培養也僅十余年歷史。同時,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師對本行業的了解將一定程度地影響到教師的授課質量。要適應物流專業的進一步發展、縮小與國內外一流物流專業的差距,國際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需加強。
1、“雙師型”教師的缺乏是國內物流管理專業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本專業具有豐富物流知識與企業管理實踐的“雙師型”教師與專業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相比仍然相對不足。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一直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近年來專業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較大提高,雖然本專業近年來已陸續送出部分教師到物流企業掛職鍛煉,但要縮小與國內外一流物流專業的差距,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仍然相對不足。
2、本學科領域內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者缺乏。雖然專業師資隊伍能夠滿足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需要,但仍缺少領域內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者。為進一步提升專業知名度,必須要吸引具有國際背景的專家學者來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學校要面向世界,向世界開放,聘請世界一流專家到本專業任教,引進國外學科的前沿成果,引進先進的課程和教材,進一步加強專業的學術底蘊。
四、改進措施
(一)積極對標,進一步縮小與物流專業領先院校的差距
1、以科學研究為基礎,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科研活動為優化教學內容提供了可能,鼓勵教師將科研內容直接進入教學過程的機制包括:一是鼓勵教師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學內容,設立教案評估制度,并與教學考核相結合;二是嘗試建立科研成果進教材的工作機制,鼓勵教師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同樣輔之以相應的考核、評估和獎勵;三是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的工作機制,開設反映學術前沿的選修課;四是支持教師結合承擔的科研課題,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學知識;五是探索科研團隊進入課堂開展集中授課方式,開展互動式、參與式的課堂教學,但前提是以團隊的科研成果為教學內容。
2、建立科研實踐制度,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科研實踐制度的建立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探索建立所有科研項目向高年級學生開放制度,實現科研活動與知識學習的對接。具體可以設計兩個層面的制度,首先保障一部分有研究能力的學生直接進入課題組開展緊密型的科研工作;其次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輔助型參與,參與方式可以是文獻查閱與整理、旁聽科研團隊的討論。第二,建立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與科研活動相對接制度,可以是學生的課外科技立項研究的項目直接來源于教師課題,也可以是將教師科研內容的一部分交由學生去獨立研究并參與各級各類科技競賽活動,建立與完善在校內全覆蓋的各級各類課外科技競賽體系。
(二)拓展專業內涵,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物流管理專業課積極采取以下措施,力圖幫助學生強化專業認知、激發學習主動性:
1、通過專業認知,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自主性。本專業通過專業動員、專家論壇和座談、專業實踐、專業現狀調研等各項措施,積極探索加強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途徑。如,主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專業動員會,通過高年級學生的座談、專業教師的溝通、行業專家的報告、物流企業的宣講會等形式,幫助大一新生盡早建立清晰的專業認知,進而明確學習目的。
2、校企共建,加大專業創新與實踐活動的開展。通過課程實踐教學使學生從實踐角度了解一門課程,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自主性。通過校企共建,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增加學生實踐機會。加強和企業溝通,探討合理的培養模式,培養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根據企業需要開展相關實踐活動,通過在企業的實踐,讓學生接觸專業,并養成踏實的學習、工作作風。
3、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教育模式。積極開拓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尋求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合作方式;進一步推動學生的短期海外交流生等項目,把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創造更多的本專業學生和海外學生交流的機會,培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并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今后在全球化商務環境中的適應能力;通過聘請外籍教師講授專業課,同時聘請海外教授舉辦講座,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充分利用上海外資企業眾多的優勢,聘請高素質的外籍物流管理方面的職業經理人進課堂,擔任兼職教師,參加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三)健全人才梯度,進一步完善師資隊伍建設。物流管理專業可進一步采取“引進、培養、外聘”等措施,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
1、實施“人才引進計劃”。繼續加大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進一步改善師資隊伍結構;重點吸引國內外知名大學學者和博士畢業生。加強國內外人才引進建設,積極引進、聘用國內外高層次留學人員和外國專家。
2、擴大教師“培養、進修”范圍。將一批高學歷、具有較高理論知識的青年教師派到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培訓,以增加教師實踐知識、實踐能力和工程實踐經驗;利用校際交流、國家留學基金委等資源,選派教師出國(境)進修學習。
3、加大“外聘”力度。聘任兼職教師是改善現有專業師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途徑,特別是聘任有豐富行業經驗的專家型師資。未來5年,專業將加大外聘力度,聘請企業專家、高級技術人員和行業精英,加大“校企合作教學”力度,進一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不足及改進措施論文】相關文章: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提綱12-08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的參考文獻04-12
改進應用寫作教學論文12-28
物流管理專業就業導向探析論文08-04
物流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致謝詞04-04
物流管理專業就業02-17
詳細介紹類專業論文工程物流管理范文提綱12-01
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教學措施論文09-21
物流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答辯常見問題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