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法規體系的畢業論文
1、背景
1999年修訂的《法》在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善會計監督體系、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明晰會計責任等方面有了性的進步,標志著我國會計法制化建設進入了1個新的時期。然而由于市場條件下復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特別是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要求的加強、會計處理技術飛速對傳統會計的沖擊以及新興工具的不斷涌現,現行的會計法規漸顯不足。因此,我們應當研究和思考如何建立以《會計法》為核心、促進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會計法規體系,理順《會計法》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關系,這是當前會計研究的_個重要課題。它對進1步發揮會計法規及相關法律在打擊會計造假、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維護經濟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義。
2、對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的基本評價
從整體上看,會計工作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在我國的會計法規體系中都有涉及。在會計核算方面,已形成“《會計法》→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分行業會計制度”的﹁整套會計法規體系;在會計監督方面也形成了以《會計法》、《審計法》和《注冊會計師法》為統帥,包括各種行政法規在內的共同指導會計監督和審計執業的法規體系;在會計基礎工作、會計人員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規章制度,如《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管理辦法》和《會計人員繼續暫行規定》等。我國的會計法規體系既體現了特色,又借鑒了國際慣例。盡管我國的會計法規建設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也存在1些,仍需不斷完善。
1.《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的1些已經不能夠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具體會計準則絕大部分只適用于上市公司,也遠遠不能夠滿足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2.從預算會計體系上看,雖然在1997年已發布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試行)》(處于基本準則的地位),但政府會計準則尚未制定。因此,從完善會計準則體系角度看,客觀上要求加緊制定行政單位會計準則、總預算會計準則、事業單位的具體會計準則,同時更有必要建立1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來指導預算會計準則的制定。
3.從我國會計法規的規范程序上看,政出多門的現象仍然存在。如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并行,財政部與證監會都出臺法規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進行規范等。
4.會計法律與其他相關法律存在協調問題,如修訂的《會計法》加大了對違法的會計行為的懲罰力度,而對這些會計違法行為的懲罰則有賴于《民法》、《刑法》等法規內容的配套與完善。
3、從《會計法》修訂看會計立法與相關經濟因素的關系
1.歷史表明,會計立法要與經濟體制相適應。1985年的《會計法》強調維護國家財經制度和保護公共財產;1993年修訂的《會計法》強調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而1999年修訂的《會計法》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上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放在首位。
2.會計立法要與經濟組織形式的發展相適應。1985年《會計法》的適用范圍除了社會團體外,全部為國家單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逐步發展,各種經濟形式不斷涌現,因而1993年修訂時在適用范圍上加入了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經濟組織;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日益占主導地位,因而1999年修訂的《會計法》在適用范圍上特別增加了“公司組織”這1特定主體。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責任主體必須與其存在的環境即法人制度相適應,會計責任主體必須與法人責任主體相1致。
4.國家管理職能的轉變與會計管理體制存在重大關系。
5.會計監督體系要與經濟體制的要求相適應。
6.健全會計法規體系是“法制經濟”對會計行為的要求。
4、市場中的法制與會計法治
1.明確我國會計法規在體系中的地位。會計法制是我國主義法律體系的1個組成部分,市場經濟是由若干利益鮮明的主體和游戲規則構成的權責系統。會計法制通過對會計行為人權利和義務的設定,實現對會計關系的調整,從而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和有序發揮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偉大方略。我國經歷著1個由傳統社會步入社會的巨大轉變和過渡。在這1過程中,我國社會經濟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運轉機制都將發生重大的質的變化,其主要標志是:國家立法更加適應發展和變化了的各種社會實踐的需要,并且能夠充分體現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價值目標和需求。
2.創立實現會計法治化的基本條件。會計法治的目標是要實現會計法律運轉機制的現代化,最終達到1種理想的`會計工作秩序和社會狀態。在會計領域內嚴格貫徹法治原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法律的手段來管理和協調會計事務,使國家在宏觀上管理和監督會計工作步入法制軌道。
實現會計法治化應當具備4個前提條件:
、僖休^為完備、嚴密、統1的會計法律體系;
、谝型晟频臅嬓袨橐巹t和辦事理念;
③要有嚴格。公正的執法制度;
④要有普遍有效的會計法律規則。
會計法治化的實現要從會計法規的完善。會計制度的改革以及會計職業道德建設3方面著手。要在實踐中遵循會計法律至上、會計法律統1,會計法治國際化的原則。這樣才能夠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確立會計法律的權威性,才能保證經濟行為有序化。
5、如何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會計法規體系
建立適應我國市場經濟條件的會計法規體系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1是要完善我國現行法律對會計違法行為處罰的規定。諸如改變重視行政及刑事責任的法律處罰、輕視民事責任的法律處罰的現象,完善對虛假會計信息具體認定的法律規定,對虛假會計信息行為是因故意還是過失造成做出具體的處理規定等,特別是對民事責任承擔以及會計法律責任分擔問題要做出詳細規定。2是要正視和處理好我國現行的會計法規體系所面臨的問題。如司法部門應完善對會計違法行為執法的具體司法解釋,財政部門應盡快制定《會計法》實施細則和對違法會計行為的處理辦法,要處理好《會計制度》在會計法規體系中的地位,在制定會計業務處理規范方面要加強與稅法規定的協調。同時,要注意解決好會計改革的性與現實性問題,堅決不能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
完善我國會計法規體系,應該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在確立我國的會計立法模式要綜合考慮與企業相關的各利益集團的需求。在制定會計法規時。要綜合考慮《公司法》、《證券法》、《民法》和稅法等法律要求,并與這些法律協調1致,更好地滿足各利益集團的要求。
2.要堅持《會計法》在我國會計法規體系中的母法地位。制定單獨的《會計法》并將其置于整個會計法規體系的母法地位,有利于綜合考慮各利益集團的要求。從我國修訂的《會計法》來看,其立法宗旨就是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表現為真實、可靠、相關和及時,因此,按照這1宗旨所建立的會計法規體系,1定能夠很好地滿足投資者、債權人、企業和政府等利益集團的信息需求。當然,從發展的角度看,制定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規還要從滿足國際投資者等的需要來考慮。
3.盡快建立并實施1套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改變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行的局面,既要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特殊要求,又要借鑒成功的國際會計慣例,使我國會計立法步入1個新的軌道。
4.在會計監督方面,應當在完善民間審計準則的同時,著手內部審計和政府審計準則的制定。從我國會計監督方面的法規體系來看,有關民間審計方面的法規體系相對完善,已形成了以《注冊會計師法》為統帥,包括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注冊會計師質量控制基本準則》和《注冊會計師職業后續基本準則》在內的法規體系。相比之下,內部審計和政府審計準則的制定就比較滯后,有關部門應該加緊制定,使之盡快形成體系。
【會計法規體系的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會計要素與會計科目體系存在的問題04-20
會計資格財經法規真題04-11
高職會計畢業論文01-21
會計畢業論文的提綱格式05-07
會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稱道德講解09-22
會計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10-03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稱道德的講解09-23
會計從業考試財經法規模擬試題10-24
關于會計畢業論文中的致謝詞05-08
會計學畢業論文的致謝詞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