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的商品特征的論文
會計信息(accountinginformation)是現代會計理論中一個基本范圍,是經過加工或者處理后的會計數據,是對會計數據的解釋,是人們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運用會計理論和方法,通過會計實踐獲得反映會計主體價值運動狀況的經濟信息。會計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通過會計信息系統,采取特定的會計核算模式、程序和方法,對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所取得的原始會計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分類計算,以貨幣形式編制成財務報告或其他資料,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勞動成果。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通過會計信息系統生產的“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具有商品特征。
一、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
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凡商品都是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者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1、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的一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商品首先必須是有用物,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這種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同一種商品,由于具有多種自然屬性而有多方面的使用價值。商品的多種使用價值,是隨著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逐步發現、認識和利用的。在一切社會形態中,使用價值都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進行交換的物質基礎,或者說,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這就給使用價值加上了一種它本身所沒有的社會形態規定,使其成了一種社會的使用價值,這正是商品使用價值不同于一般產品使用價值的區別所在,也是商品使用價值的本質特征。
2、商品的價值
商品的另一個因素是價值。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要通過交換價值來表現。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關系和比例。一種商品可以和多種商品相交換,因而每一種商品都可以有多種交換價值。同時,在交換中,不同使用價值之間的量的比例關系,會隨時間與地點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各種商品能夠按一定比例相交換,說明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東西。如果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只剩下一種屬性,即它們都是勞動的產物,這個凝聚在商品中的人類一般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可見,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價值是商品交換價值的內容。
3、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因素,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構成商品。一個物品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它可以有使用價值但無價值,那它就不是商品;一個物品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的勞動產品,但只是為滿足生產者自己的需要,并不用于交換,也不是商品;一個物品是勞動產品,但沒有使用價值(如廢品),則所消耗的勞動不能形成為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可見,商品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勞動產品才能成為商品,人類抽象勞動才能表現為價值。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決定的。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統一。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以特定的形式進行的勞動。人們為了生產滿足各種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勞動,這種從制造產品的使用價值所表現出來的有用性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盡管在具體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人類勞動力的支出,是人們體力和腦力的支出。這種撇開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一般的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兩次勞動,而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地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者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的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備的有用勞動,它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
二、會計信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1、會計信息具有使用價值
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生產的“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其使用價值是:會計信息是會計主會微觀經濟決策的依據,也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制定經濟政策和開展宏觀調控的依據。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投資者、債權人、供貨單位和客戶等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會計信息也能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實證研究表明,會計信息披露通過提高資本市場的有效性,能夠導致資源在生產者之間的有效配置,能夠促使投資者擁有一個合理的證券投資組合。正如aicpa1994發表的“reportingofjerkinscommittee”中所寫的“本委員會肯定財務報表的重要性”,“沒有證據表明,由于信息不相關或者其他原因,使用者放棄財務報表的分析”。這就是說會計信息具有使用價值。
2、會計信息具有價值
會計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是會計人員運用一定的計算與記錄工具,將經濟業務信息經過確認、計量、記錄等一系列加工整理過程,最后按一定的形式輸出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包括了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四個基本程序。
會計確認是指會計人員把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和確認標準的項目,作為一項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正式記入會計記錄以及列入財務報表的過程。它包括同時用文字和金額描述一個項目,并將其金額計入財務報表的總計之內。會計確認既包括某一項目的初始確認,還包括確認該項目以后發生的變動的再確認或后續確認,或者該項目消失的終止確認。會計計量即會計要素的計量(measurementsoftheelements)。曾任美國會計學會會長的美籍日本人井尻雄士在其著述《會計計量理論》(1975年)認為,“會計計量是會計系統的核心職能”,“會計計量就是以數量關系來確定物品或事項之間的內在數量關系,而把數額分配于具體事項的過程”。美國公共注冊會計師公會所屬的會計原則委員會1970年發布的`第45號報告國提出“會計的功能在于提供有關經濟主體的數量信息(主要具有財務性質),以資做出經濟決策”。體現的是“會計就是一個計量過程”的觀點。會計記錄是指會計人員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取復式記賬原理將所發生的經濟活動登記在各類賬戶的過程。會計報表是會計人員通過對日常會計核算記錄的數據加以歸集、整理,使之成為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有用材料。在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四個基本環節中,會計人員的能動性勞動起關鍵性作用。會計人員的能動性工作即會計人員的勞動與一般的人類勞動并無區別,因此,會計信息的生產同樣凝聚著一般人類勞動,同樣具有價值。
3、會計信息交換價值有“隱現”和“顯現”兩種表現
商品的本質在于體現了一種等量勞動相交換的經濟關系,會計信息體現了會計人員與作為生產者與會計信息消費者之間的等量勞動交換的經濟關系。會計人員通過會計信息系統“生產”會計信息產品,并不是為了自身的直接消費,而是為了交換,提供給會計信息需求者(政府部門、投資者、債權人、管理當局等),以換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以貨幣為中介),在管理費用核算的會計人員工資是有力證明。在古代會計是生產的附屬物,因此會計信息生產與消費是一體化的。現代會計帶有會計發展早期作為生產職能附帶部分的痕跡,會計信息生產者被視為受委托人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廣大投資者對會計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強,會計信息演變成為多種契約(如債務契約、受托人報酬契約、稅務契約等)得以履行的依據和基礎,這是會計信息關系到國民收入的分配,發揮著利益協調機制,理順代理關系的功能。這種功能的特殊性使得會計信息在諸多方面區別于一般商品,甚至喪失了一般商品的表象,成為一種“隱商品”(長期存在于人們傳統商品概念之外)。但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在企業之外,諸如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對企業會計人員“生產”的會計信息產品進行深加工再加以“銷售”、會計專家的咨詢意見、會計信息中心提供的有償信息服務等,都是會計信息“商品”開始“顯現”(進入人們的一般商品概念中)。所以,會計信息是一種特殊商品,其市場是“隱市場”與“顯市場”的融合。
對于隱現會計信息市場而言,會計人員的工資是會計信息商品的交換價值。這里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商品生產者其勞動報酬為會計人員工資,在會計核算上列入“管理費用”。會計信息的消費者主要是企業本身,消費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經營決策,減少財務決策風險,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企業以“支付會計人員工資”形式的“有償”消費符合商品消費的一般規律。
對于顯現會計信息市場而言,“審計收費”體現了企業外部對會計信息產品深加工者的會計信息商品的交換價值。會計信息深加工者通過對原始會計信息的再確認、計算、評價和驗證,最后得出“再生產結論”——深加工會計信息。在這個深加工過程中,加工人員的勞動凝聚在深加工的會計信息中,“審計收費”使勞動報酬得到補償,顯現的會計信息商品交換價值也同時實現。這里有一個關鍵問題,最終的會計信息商品消費者沒有支付信息使用費,很容易產生會計信息商品交換價值沒有實現或不能實現的誤解。按企業所有權利益相關者理論,政府部門、投資人、債權人和企業職工都是企業的所有者,都擁有企業剩余收益權和剩余控制權。從這個邏輯出發,企業現行支付給會計信息深加工者的費用,實際上就是會計信息最終消費者的消費代價,只不過是通過企業這個中介轉移支付而已。
三、對會計信息非商品化觀點的評述
認為會計信息不具備商品特征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投資人、債權人、受托人和職工獲取會計信息,都沒有也不會以任何方式支付費用。會計人員通過會計信息系統“生產”會計信息產品,既服務于企業內部,又服務于企業外部。就服務于企業內部來講,就是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管理所需的信息,或親自參與企業管理,這就是對會計信息的自我消費,會計人員有工資收入,但這種工資收入不是會計信息的報酬,而是企業的管理費用。(鐘子亮、1995)第二種觀點認為,會計信息是“公共物品”,這是近年來會計學界所持的一種主要觀點(劉峰,1996;陳建文,2000),特別是對于公共持股的上市公司來說,會計信息確實呈現“公共產品”的形態(杜興強,1997)。
第一種觀點是錯誤的,列入企業管理費用的會計人員工資,從表面上看,是企業支付給會計人員的,但從實質上分析,是企業所有者支付給會計人員,是會計人員生產會計信息的勞動報酬。按企業理論中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觀點,企業所有權最終歸屬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即歸屬于企業的投資人、債權人、職工和與之相關的政府部門,企業的各項開支也就是投資人、債權人、職工等利益相關者所支付。因此,會計人員的工資列入管理費用,不是反映會計信息生產的無償供給,正好相反,體現了會計信息生產與消費之前的有償提供勞動的商品關系。
第二種觀點是將公共物品與商品的觀念混淆了。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經濟學》對公共物品的定義為:有一類被稱為公共物品(publicgoods)的特殊商品,它們是正外部性的極端情況。一個人對一種公共物品的消費(或享受)并不會減少其他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因而其消費是非競爭性的(nonrivalrous)。公共物品還有一個性質是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也就是說要排除任何一個人享受一種公共物品的利益要花費非常大的成本。公共物品的標準例子是國防。對于這種觀點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商品用英語表達是goods,公共物品的英語表達是publicgoods.從邏輯關系來說,publicgoods從屬于goods,因此,goods的特征,publicgoods都應有,goods是商品具有商品特征,publicgoods也應是商品具備商品特征,否則就會走進“白馬非馬”的錯誤。第二,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許多公共物品在消費時采取了一種免費方式進行,但不能因此而否認公共物品的商品屬性。例如,國防是一典型的公共物品,但生產國防這種公共物品不是免費的,軍隊要吃喝、要開支,只是政府通過稅收方式將這部分費用代收了。實際上,人們在消費國防這種公共物品是付了代價的。
會計信息產品具有商品特征,會計信息是一種商品。明確會計信息商品特征將為會計信息的商品化和生產的社會化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實施會計信息商品化、社會化生產將對解決會計信息失真難題提供一種新思路,這是探討會計信息產品的商品特征的現實意義所在。
【會計信息的商品特征的論文】相關文章:
《路史》的寫作特征探究論文07-29
會計信息化論文提綱10-26
職場單身女性的特征07-17
非法集資罪的特征07-15
大寒的意思以及特征12-10
會計信息化管理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論文08-24
關于職場悍將的面相特征07-03
音樂教育本質格式塔式特征分析論文08-29
企業營銷人員勝任特征模型構建論文提綱08-02
做顧客喜歡的商品創業故事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