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環境創設有效應用創設探究論文
第1篇:基于兒童成長的幼兒園環境創設探究
幼兒園是除了家庭之外,幼兒生活和學習的地方,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幼兒生活和學習狀況的好壞。兩者之間存在著共存共依的關系,幼兒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著環境,兩者相互作用影響著幼兒的身心成長。因此,幼兒園應把環境建設作為工作重點。
一、一流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一是適宜性原則。幼兒園在進行班級環境創設時,要在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和內容安排。比如,要將一些活動材料放于較低的架子上,方便幼兒的拿取;盡量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全面滿足幼兒的探索需要;把幼兒的繪畫貼在藝術角顯眼的地方,保持與他們的水平視線等高,以此來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準備充足的活動材料,盡量避免幼兒之間的爭奪。在創設幼兒園室外環境時,也要堅持適宜性原則,在合理布置各種標識的基礎上,要盡量多地種植一些花草樹木。努力創設具有生態特色的室外環境,讓幼兒園環境自然化和生態化,以便提供給幼兒豐富的生活體驗。這種和諧自然的生態性室外環境,能帶給幼兒們真正的快樂,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的品質。二是參與性原則。要想實現幼兒園環境的高效性,就必須堅持參與性原則,要讓幼兒充分參與到環境的創設中,教師與幼兒一起對環境的主題、材料以及風格等進行創設,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環境創設的作用,真正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三是創造性原則。只有為幼兒提供具有探索性和創造性的活動空間和環境,才能有效孕育幼兒的創新精神,并逐漸形成一種創新思維和人格品質。
二、一流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對策
一是創設適宜的班級環境。對于小班幼兒來講,要創設家庭型班級環境。由于剛剛入園,幼兒陌生感、焦慮感都非常強烈,再加上自理能力非常弱,所以,在班級環境的創設過程中要著重以溫馨的家庭環境為主。比如,教師可以創設“可愛寶貝”區域,專門擺放孩子們從家里帶來的物品,在自由活動時間允許他們玩耍,以此來緩解小班幼兒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對于中班幼兒來講,要創設互動型的班級環境。相比于小班幼兒,中班幼兒需要更為寬敞的活動空間和更為豐富的活動內容,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創設語言區、繪畫區、科學區、音樂區等。既要保證各區域的獨立性,同時又要強調區域間的互動性。對于大班幼兒來講,要創設探究型班級環境。由于大班幼兒已經具有一定認知水平,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閱讀范圍逐漸寬泛,創造欲望也隨之增強。因此,教師要創設以合作、自主探究為主的班級環境。比如在區域的設置方面,教師要逐步加強各活動區域的探究性,相應地減少游戲性。還要擴展區域空間,以方便孩子們合作探究。二是創設園本化的室外環境。一方面,要加強自然化室外環境的創設。結合幼兒園的地理結構和植被分布情況,可為幼兒建造假山,讓孩子們在“山中”進行攀爬、捉迷藏等游戲,感受運動的快樂。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制作各種小掛件,然后將其掛在樹枝上,鍛煉孩子們的肢體力量。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地上擺放一些能夠自由拆卸、組合的木梯,充分滿足孩子們不同的運動需求以及合作、探究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強良好閱讀環境的創設。閱讀環境的好壞關系到幼兒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所以,幼兒園要盡量創設多元化的閱讀環境。比如,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創建小型幼兒閱覽室。在每周的固定時間,孩子們可以到閱覽室進行閱讀。幼兒若是喜歡某本書,也可以借回家去讀。教師還可以創設“好書你我他”“閱讀之星”以及“詞語碰碰”等欄目,實現幼兒與圖書的交流互動。三是創設開放性的公共環境。首先,可以創設開放性的公共走廊。比如,針對小班幼兒,創設“學習檢驗走廊”,在固定位置放置一些小班幼兒實現生活技能學習和訓練所需的操作材料,并讓家長進行檢查和監督。針對中班幼兒,可以在走廊里創設一些現實場景,比如便利店、電影院、玩偶家等,形成個性十足的“角色扮演街”,各班之間可以共同開展活動,讓孩子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針對大班幼兒,可以在走廊中創設不同的活動區域,像“科技研究室”“創意DIY”“圖書制作室”等,為大班幼兒提供更多交流信息以及充分發揮創造性的空間。其次,可以創設展覽性過道。在過道的墻壁上,由上到下地創設一組以文明禮貌或安全教育為主題的幼兒活動照片,讓幼兒在每天的自由活動時間里都能在無形中受到禮儀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三、結束語
總之,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門沒有止境的藝術。在具體的幼兒園環境創設過程中,廣大幼教工作者要從大局出發,全面考慮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現實需要,結合本園現有資源,不斷創新,銳意進取,真正實現環境創設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的教育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2篇: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生活資源有效利用的研究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生活資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據幼兒園教育的要求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需要等,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生活資源中存在的相關內容,并創設出幼兒與環境積極作用的活動場景,把環境因素轉化為教育因素,促進幼兒身心主動發展的過程。而生活資源,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具體而言,就是指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本文中所指的生活資源就是指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和幼兒生活密切且可以與之直接進行互動的一些物品。
本文通過一定的文獻研究和問卷調查得出,目前我國幼兒園環境在創設過程中已經逐漸認識到生活資源對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重要價值。但是囿于傳統社會觀念和教育觀念的影響,當下我國幼兒園環境在創設過程中并沒有有效利用生活資源中相關因素的教育價值。
二、發掘生活資源的教育價值,創造良好的幼兒園環境
1。生活資源的收集與準備
作為一線的幼兒教師,想要發掘出生活資源再利用的有效價值,創造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就必須對生活中哪些資源可以再利用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還要進行初步的準備與收集工作,便于其在幼兒園環境創設過程中對家長和幼兒進行前期的動員和指導工作。例如,教師可以先收集一些自己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通過對這些物品進行一定的加工,展示在班級的環境布置中,對幼兒和家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的廢棄物是可以經過加工,再次進行利用的,幫助他們樹立環保和回收的意識。
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和家長一起將家里閑置的、廢棄的物品進行清潔和整理,帶來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幼兒商討的辦法,對這些收集的閑置、廢棄物品進行初步分類,從小培養幼兒的分類和整理意識。而這些物品也可以根據幼兒的需要,投放到區域活動和環境布置中去。小朋友們之間通過合作或教師、家長的指導,將這些廢棄物變廢為寶,使這些物品重新變得有價值。
2。有效利用生活資源創造班級環境
鑒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情況,教師可以將一些幼兒日常所接觸的生活資源加入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中去,以便幼兒進行觀察和有所發現。教師還可以將教室布置成充滿生活色彩的地方,但是這些物品在擺放和設計上都要有一定的隱形教育性和功能性,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和家長參與到材料的收集和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對自己收集的閑置物品或廢舊材料進行再加工。在再加工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首先對小朋友們的想法進行一定的調查,因為小朋友們提出想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他們思考的過程。這樣可以進一步鍛煉小朋友們的思考能力。當決定了利用這些物品或者是廢舊材料做什么之后,就可以讓小朋友們進行分組創作了。分組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小朋友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小朋友未來的發展是比較有利的。
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結合班級特色和主題開展進行材料的選擇,再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進行相應的創作。在本學期的`班級特色環境創設中,我們在材料的選擇上,主要以紙盒蓋為主,幼兒通過選擇不同的裝飾材料對紙盒蓋進行一定的裝飾,各色廣告紙、廢舊的報紙、碎布頭、各種種子、食品包裝袋、瓶蓋、紐扣、紙筒等都成了小朋友們裝飾紙盒蓋的好幫手。最后結合添畫和涂色等方法,創設出一件件或平面或立體的作品。這些作品可以掛在教室里、貼在墻面上,還可以放入區域活動的操作區中,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的成就感,一方面會起到鼓勵、表揚幼兒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對幼兒收集廢舊材料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幼兒園環境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隱性教育作用,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生活資源又是幼兒經常可以接觸到的。因此,充分挖掘生活資源中的有效利用價值,將其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過程中去,不僅對創造良好的幼兒園環境有意義,而且也會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3篇:本土資源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有效應用
我國對幼兒教育中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有許多幼兒園的環境建設達不到要求。幼兒園的環境建設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好的幼兒環境對幼兒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由此看來,幼兒園的建設必須大力運用本土資源,為幼兒園的長期發展做鋪墊。現在許多幼兒園在環境建設中對環境的理解不夠明確,并沒有太多地關注環境問題,在幼兒園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為重,忽略了孩子的思維發展,為了幼兒園的更好發展就應該改善現狀,大力利用本土資源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更好的環境。
一、對本土文化的開發利用
我國擁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不同地區的風景名勝、特色小吃、民間曲調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體現。例如福建省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福建省的原始森林也十分貌美,林海瀑布的氣勢磅礴更讓人久久不能忘卻。這些令人流連忘返的景區,為福建省增添了美麗的色彩。現在各個幼兒園都面臨著如何利用本土資源,創建有特色的教育環境的問題。本土文化有許多的表現形式,可以從建筑文化、特色小吃、藝術風情、節日習俗等方面加以體現。教師可以利用風俗文化中的藝術知識對本土資源進行利用,把這些風俗習慣運用到幼兒園的環境建設中去,讓孩子在娛樂的過程中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把孩子帶領到風俗文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二、本土資源的開發對加強本土文化教育有幫助
幼兒園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所以在幼兒園的教學中不應該枯燥地教學,而應該利用環境資源帶領孩子在玩中學到知識,這就需要開發本土資源,帶領幼兒在本土文化中學習。這樣才能達到幼兒園規范要求,還可以提升幼兒的學習樂趣,在玩耍中了解自己的家鄉風俗文化。幼兒都很愛玩,教師可以抓住這個特點把當地的風俗文化編到游戲中,讓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家鄉的風俗文化。幼兒都喜歡模仿,特別是看見大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作為幼兒教師不能對幼兒的這種行為進行批評而應該鼓勵幼兒,應該培養幼兒在模仿的過程中學習家鄉的文化習俗,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具備良好的素質,學會與他人合作等。還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做運動,如玩陀螺,踢毽子等,還可以給幼兒做些玩具小車子、籃子等,讓幼兒自己去搜集有意義的東西,這樣做不僅對幼兒的健康有幫助,還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內可以建設風俗文化區,讓幼兒模仿自己喜歡的,去體驗風俗文化帶來的樂趣,挖掘幼兒的創造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溝通能力。
三、本土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力
不同的環境對人有不同的影響,環境對于充滿好奇心的幼兒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幼兒在一個好的環境里學習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由此看來,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土資源建設幼兒園環境是現在所有幼兒園面臨的問題。
開始應該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就是把一些現實的東西運用到幼兒教育中去。例如,在木質資源充足的地方教師可以教幼兒用木材堆房子、桌子等,還可以帶幼兒在有沙子的地方畫畫。如果是大一點的幼兒可以教他們制作飛機、小汽車等模型,一般情況下幼兒都喜歡這樣的玩具。如果沒有充足的木材,也可以利用一些小石頭拼出可愛的圖片,讓孩子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在幼兒園時幼兒的好奇心比較強,幼兒好奇的東西都應該及時講解,教幼兒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教他們如何使用這些工具。教幼兒認識農民干活用的工具,讓他們自己體驗如何用,讓幼兒了解要珍惜自己擁有的。
在幼兒園里應該空出一塊地方,用來種植花草和一些水果蔬菜。根據幼兒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教幼兒如何種植,統一由老師帶領去種植瓜果蔬菜等。教師帶領幼兒一起為種植的瓜果蔬菜除草,澆水除蟲等,幼兒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能體驗到種植的不易,從而珍惜糧食。等到作物成熟時可以把作物獎勵給幼兒,這樣幼兒肯定會非常滿足。
幼兒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因為幼兒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這個時間段的教育應該根據兒童的特征開展相關的活動。本土資源是幼兒教育的自然資源,幼兒園應該積極挖掘本土資源,建造更好的幼兒園環境,為幼兒的成長做好準備。在開發本土資源的時候,要準確運用當地的風俗文化,把這些風俗文化很好地融入幼兒教育中去。讓幼兒在本土文化中學習,讓幼兒全方面地發展。
【幼兒園環境創設有效應用創設探究論文】相關文章: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應用探究12-14
應用文寫作網絡化教學探究論文07-27
中職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12-02
有效教學論文開題報告10-26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探究論文04-03
《路史》的寫作特征探究論文07-29
關于地方高等院校應用統計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探究論文08-11
我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策略論文01-12
改進應用寫作教學論文12-28
自考論文答辯的有效技巧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