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際內疚理論在衡量社會文明程度中的價值探究的論文
“人際內疚理論”是西方道德情感主義在研究人的移 情以及移情與道德發展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提出的,主要解 析了一個人在違規行為、虛假的違規行為以及作為一名無 辜的旁觀者的情境下,對受害者或者處于憂傷之中的人所 產生的內疚感以及后續采取的一系列行動的現象。這種 “人際內疚”會促成積極的補償行為或者助人行為的產生, 是作為一種親社會行為的有效動機發生作用的,在我國社 會主義社會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借鑒該理論來提高和 衡量社會文明的建設程度。
一、“違規行為模型下的內疚”是衡量肇事者是否悔過 的尺度
違規行為模型指的是一個人由于自己的行為或者話 語給他人造成了傷害,而這些行為或話語是違反法律、法 規或者是違發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觀念的。這種情境下 對于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和憂傷肇事者所表現出的內疚 與不安就是“違規行為模型下的內疚”。這種內疚是肇事者 “對自己的一種痛苦的厭惡感,通常伴隨著一種緊迫感、緊 張感和悔恨感”!笆且粋人覺察到自己對所做的消極 行為負有個人責任時產生的一種帶有痛苦、自責體驗的情 緒”。
具體的違規行為可能是對一個人造成了身體方面的 傷害,如由于交通事故給他人帶來的身體甚至生命的傷害、作業操作中給他人造成的身體傷害。也可能是對一個 人情感方面造成的傷害,如因為違背了相互忠誠的原則而 出現的婚外情現象對伴侶帶來的情感傷害、因為多疑而導 致的對親友信任缺失對親友帶來的情感傷害。如果傷害已 成事實,那么這里的關鍵問題是這些違規行為的參與者對 于自己的違規、侵害行為有沒有深深的內疚感?如果有內 疚感,至少說明該違規者對于受害者有歉疚,對于自己的 侵害行為有悔恨感。如果在這種內疚感的驅使下能產生積 極補償的親社會行為,那么相對于那些肇事逃逸者、逍遙 法外者,這些在違規行為模型下的內疚者的不斷涌現,也 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
違規行為的出現是由各種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有的可 能是肇事者蓄意的、圖謀的侵害行為,有的可能是應激性 的、偶然的、沖突的副產品下導致的侵害行為,有的可能是 由于自己無法掌控的外部力量而造成的身體或者情感的. 傷害行為。一般情況下,違規者內疚的強度是由受害者受 到傷害的程度決定的,但同時也取決于造成傷害行為的具 體起因。如果一個人的傷害行為是無意的、偶然的,或者是 無法選擇的情境下造成的,而這個人又能夠“心頭總是纏 繞著那些巨浪般的內疚”,而采取積極的補償行為,無疑說 明這類違規者是具有責任感的。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睂α艘粋人的身體健康而感到內疚——對傷害了一個人的情感而感到內疚—— 對在這種情境之外再次造成傷害而感動內疚,這是違規行 為模型下內疚的發展層級,也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這個人的 文明程度。雖然“違規內疚的產生,由于是違背了公認的社 會道德標準的結果,因而其導致的補償行為有可能是適應 社會要求的、非持續的”,但對于自己的所做所為敢于承 認、敢于承擔、敢于補救,就是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內疚感的驅使下,每個人都會有一種內化了的道德標準 和常模,對于違規的行為會有一種“道德的恐懼”。如果每 一個違規者都能夠將心比心地感受“受害者有多么難受”, 能夠進行移情性體驗,不僅對自己的違規行為感到內疚, 還能有一種違規感,并能夠為所造成的傷害承擔個人責 任,且在以后的行為中竭力避免傷害行為的進一步發生, 社會生活中撞到人后逃逸的事件就會減少,撞了人后還反 復碾壓的惡性的事件就會消失,傷害到別人后百般狡辯、拒 不賠償的糾紛就會越來越少,社會文明程度也會進一步提 高。
二、“虛假的違規行為模型下的內疚”是衡量人際關系 是否和諧的尺度
一旦一個人形成了違規——內疚的常模,當他聯想到 曾經做出過違規行為,而當下沒有因違規行為而引起他人 憂傷時也會感到內疚,這種假設的傷害行為就是虛假的違 規行為,這種對想象到的過錯行為而受到責備的心理感受 就是虛假的違規行為模型下的內疚。在西方道德情感主義 那里,這種虛假違規行為下的內疚包括關系內疚、責任內 疚、幸存者內疚、對相關利益的內疚以及包括分離內疚、對 成就的內疚、對富裕的內疚在內的發展的內疚。
關系內疚特指的一種親密關系之間產生的自我責備 的心理感受,比如伴侶、情侶等。人生伴侶,是應諾一生的 人,是以互相信任、相互忠誠為基礎的。對方情緒不佳或者 受到傷害時,一個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 么,是不是自己無意的怠慢或者生硬的話語而忽略了對方 的感受。這種假想的違規行為的內疚基于親密關系之間特 有的責任因果圖式,伴侶之間有相互負責的任務,對對方 的身體和情感健康負有不可替代、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 面對伴侶的種種憂傷,這種“如果我、、、、、、就好了”、“我應 該、、、、、、”的內疚感就自然產生了,F實的問題時,生活中 卻經常出現家庭暴力、感情出軌、家庭糾紛等現象,原因多 方面,但至少有一條就是關系內疚和責任內疚的欠缺。關 系內疚和責任內疚在婚姻生活中具有防微杜漸的預防作 用,是婚姻家庭走向文明的前提與基礎。
離開父母是西方文化中子女成長的一部分,所以在西 方道德情感主義的視野中,分離內疚主要指的子女因為自 主、獨立的生活而離開父母后所產生的的內疚。這種分離 內疚理論在我國除了在子女離開父母求學的情境下同樣 適用,還對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或者空巢老人問題的解決 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更是含辛茹 苦的,就像有人比喻的“造火箭”一樣,一朝成人,展翅高 飛,子女們更應該產生深深的分離內疚,而不是終于沖出 了父母束縛的“牢籠”的快感。這么說,不是阻止或者阻礙 子女去求學去深造,而是希望為人子女出門在外想著念著父母,加強與父母的感情聯絡,而不是把父母當成了“取款 機”。再者就是“留守”的問題。近幾年,農村留守兒童和留 守老人問題成了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出現的留守兒童自 殺、早戀、早婚等問題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為了生活,遠 離家鄉,打工創業,可能是生活所迫。但對于孩子盼母歸、 父母盼兒回的期盼,出門在外的人父人子更應該產生深深 的分離內疚與責任內疚,他們需要重新選擇、重新規劃,不 要讓這些老幼繼續成為“留守”。
對成就的內疚和對富裕的內疚是基于一種“社會比 較”而產生的。“社會比較”使得這些成就者和富裕者感覺 到,他們的成功可能會降低其他人的自尊,他們的富裕生 活使得一些人處在了社會的不利地位,從而產生了內疚的 心理感受。這種內疚感更多地會促使他們積極行動起來, 有成就者會為失敗者提供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取得成 功;富裕者會多做一些事情,以改變那些運氣不好的人的 狀況,努力把自己的成功與富裕擴展到他人。對成就的內 疚和對富裕的內疚雖說是內疚的一種高級形式,也局限于 一定的人和地方,但“虛擬內疚的產生,由于是自認為違背 了個人道德標準的結果,因而其導致的補償行為大多是自 發的、持續的,它會促使個體不斷地做出補償行為以減緩 內疚感”。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動力,在當前的中 國,在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征程中需要這 份內疚與責任。
三、“無辜的旁觀者模型下的內疚”是衡量社會文明的 尺度
西方道德情感主義理論認為,當人們目睹或者感受到 他人處在痛苦、焦慮、危險等憂傷之中時,這些觀察者或感 受者就是樸實自然的旁觀者。由于在認知的基礎上人有再 現事件情景的能力,“旁觀者” 既包括現場情境下的直接 的旁觀者,又包括非現場情境下的間接的旁觀者。
根據道德情感主義的集大成者馬丁·L·霍夫曼的研究 分析,這些旁觀者對于受害者的憂傷會進行設身處地、將 心比心地心理參與,進而產生一種移情反應,即“更適合于 另一個人的情境,而不是自己的情境的一種情感反應”[1]5, 并伴隨著助人行為的產生。但同時也正如霍夫曼所言,“無 論一個人多么關心他人,當碎石掉落下來的時候,個體首 先想到的是他自己:他或她并不是他人!痹诂F實生活 中,有些旁觀者雖然產生了移情憂傷,但當助人行為的代 價很高時,強烈的自我中心動機會阻礙移情的進一步發展 和助人行為的產生。而“當無辜的觀察者看到自己竟然由 于未采取行動而讓受害者出現憂傷或繼續發生時,他們就 會產生內疚”。
這種“無辜的旁觀者模型下的內疚”是旁觀者對于自 己的無動于衷或者無所作為而產生的自責與羞愧感,常常 伴隨著“我怎么能那么自私呢”“我怎么會這樣做呢”的自 我批評。為避免再次出現這種痛苦的自責,縈繞在心頭的 內疚感會驅使他們以后會更多些考慮別人的需要,如果再 次遇到自我中心與助人行為發生沖突的時候,可能會優先 考慮助人行為。旁觀者對于自己未采取任何行動會感到內 疚,對于自己未首先采取任何行動會感到內疚,甚至對于 自己未能成功地提供幫助而讓受害者持續憂傷也會感到內疚,這是一個人道德內化 的表現,也是現代文明人的心理特征。這種由“我本來能 夠”、“我本來應該”的自責歸因而產生的內疚感,也是一個 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未采取行動是否產生了內疚感”也 理應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
結語
“內疚感是一種自我執行的懲罰”,內疚作為“一種有 益的負性情緒”,是一種自我反省,是道德的內化與強化, 以移情為基礎的內疚是一種親社會的行為與動機。“違規 行為模型下的內疚”——“虛假的違規行為模型下的內疚” ——“無辜的旁觀者模型下的內疚”,這是產生內疚的不同 情境,更是內疚的不同層級。對于個人而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表現;對于社會而言,是整個社會文明程 度不斷提高的表現。
【淺談人際內疚理論在衡量社會文明程度中的價值探究的論文】相關文章:
在投資理財中如何衡量收益與風險08-10
hr在企業文化中的價值02-28
測試你的人際關系圓滑程度05-21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的教育理論論文05-19
淺談企業管理論文08-05
媒體關注在管理層持股與企業價值關系中的作用論文提綱08-02
如何測試寶寶個性中的火爆程度03-03
淺談信息化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論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