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轉移與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論文
結構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刻不容緩,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科技革命迅速發展,使國際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和轉移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阻檔的趨勢。根據產業結構升級理論,我國更應抓住國際產業轉移這個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外資和發展跨國經營等方式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國際產業轉移 跨國公司 產業結構升級 跨國經營
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指發達國家或地區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多種方式,將產業(主要是制造業或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次發達國家或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帶動移人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1、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升級是指產業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換過程,它不僅包括產業產出總量的增長,而且包括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特征:(1)產業結構順著第一二三次產業優勢地位順向遞進的方向演進;(2)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分別占優勢地位順向遞進的方向演進;(3)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方向演進;(4)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低加工度產業占優勢地位向高加工度產業占優勢地位方向演進。
推動產業升級的主要手段是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開發新興產業;通過引進外資,利用外國現有資本和技術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制定符合國情的產業政策,選擇好主導產業。
西方產業結構演變模式有:
1。1、赤松要的“雁行形態理論”
該理論揭示了后進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途徑,分為三個階段:(1)發達國家率先進行某項產品技術的開發生產,而后發工業國只能依賴進口,此時國內市場是由進口商品形成的導入期階段;(2)后發工業國通過引進技術逐步具備了生產條件,實現進口替代;(3)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后發工業國形成規模經濟使該產品出口國外,并且有可能形成以該產品為主導的出口結構和生產結構。
1。2、產品循環發展模式
該理論認為工業先行國的產業結構演變模式要與國際市場的發展變化結合,并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來實現本國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國際一體化,產品循環順序應是“新產品開發 國內市場形成 出口 資本和技術出口 進口 更新的產品開發。。。。。。”。產品經過這一順序不斷循環,帶動工業結構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資金、進而向技術密集型演進,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2、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特點和趨勢
自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
2。1、國際產業轉移結構高度化
據世界銀行統計的資料顯示,20世紀50—80年代,國際產業轉移主要以初級產品加工和原材料為主,并且主要是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單向進行轉移。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產業轉移不僅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也有發展中國家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達國家和次發達國家轉移,并且其重心開始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工業、初級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其中第三產業中的金融、保險、旅游和咨詢等服務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信息、電子產業)則是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21世紀,知識經濟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際產業轉移結構高度化、知識化有進一步加強的態勢。
2。2、服務業投資成為國際產業轉移中的新熱點
近年,跨國公司開始了新一輪全球產業布局調整,服務業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的趨勢漸趨明顯。服務業國際轉移表現為三個層面:(1)項目外包,即企業把非核心輔助型業務委托給國外其他公司;(2)跨國公司業務離岸化,即跨國公司將一部分服務業務轉移到低成本國家;(3)一些與跨國公司有戰略合作關系的服務企業,為給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開展業務提供配套服務而將服務業進行國際轉移,或者是服務企業為了開展國際服務貿易而進行服務業國際轉移。
2。3、項目外包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興主流方式
跨國公司把非核心的生產、營銷、物流、研發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設計活動,都分包給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專業化公司去完成,不僅減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達到了在全球范圍內利用最優資源的目的。從產品價值鏈看,跨國公司所控制的價值增值環節集中于少數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核心業務,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的生產加工外包給較不發達國家的供應商。
2。4、國際產業轉移出現組團式、產業鏈整體轉移趨勢
跨國公司社會化協作程度高,橫向聯系廣。隨著競爭加劇,跨國公司不再遵循傳統的產業轉移的階段進行投資,而是主動地帶動和引導相關投資,鼓勵其海外供貨商到東道國投資,加大零部件供給當地化戰略的實施力度,發展配套產業并建立產業群,將整條產業鏈搬遷、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除了轉移傳統的制造業外,對其他生產經營環節如研究與開發、設計、中試和公司總部等,也開始向其他地區轉移。這種新的產業轉移趨勢是伴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以及區位條件的變化而出現的,它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整體企業的競爭力。
2。5、投資方式多樣化
國際投資已由原來的比較單一的直接投資和單一股權安排轉換成為包含單一的直接投資和股權安排在內的獨資、合資、收購、兼并和非股權安排等多樣化產業投資和產業轉移并舉方式,其中,證券投資和跨國并購方式日益成為主要方式。1995—2001年證券投資規模在全球資本流動總額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2%上升至2001年的75%以上,并有繼續上升的態勢;1995年跨國兼并金額為2000多億美元,2001年達到3500億美元左右,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8%。
2。6、跨國公司成為產業國際轉移主體的趨勢更加明顯
去年跨國公司已控制了全世界生產的40%,國際投資額的90%,國際技術貿易的60%,國際技術轉讓的80%,科研開發的90%是在跨國公司之間進行的。由于這些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有一半左右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因此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及產業結構調整都有重大影響。
3、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
3。1、通過國際貿易方式進行的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有雁行形態發展模式和產品循環發展模式。
雁行形態發展模式是后發工業國為了彌補與工業發達國家在產業結構上的差距而采取的一種模式,后進國家的產業發展應遵循“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模式,使其產業相繼更替發展。
產品循環發展模式是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發展過程,當后發工業國雁行形態發展模式結束后,也會進入該模式。首先,工業發達國家率先進行新產品的開發生產,開拓國內市場。其次
,該產品在國內銷售上升的同時,開始向后發工業國出口并逐步擴大市場份額。隨著該產品生產技術的普及和競爭者的增加,工業發達國為了維持國外市場份額,開始向后發工業國進行直接投資,就地進行生產。最后,發達國家逐步放棄該產品的生產轉向開發研制更高級的技術,開始新一輪的產品循環。
3。2、通過國際投資進行國際產業轉移,主要載體是跨國公司。
通過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FDI),一個國家可以向外轉移本國的優勢產業或邊際產業。優勢產業的國際轉移,是將自己的新技術和優勢產業應用到對外投資企業中,進行跨國公司內部的技術轉移,同時要求對企業具有控股權。邊際產業的國際轉移被稱為小島清模式,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從投資國已經或即將陷入比較劣勢即邊際產業依次進行,投資國憑借資木、技術等優勢將處于衰退的產業,利用東道國具有潛在比較優勢向其進行產業轉移,而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產業則予以保留。
4、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影響
國際產業轉移是一把雙刃劍,對我國產業升級產生了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4。1、國際貿易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大潮下,我國依次從東南沿海到內陸地區進行外資引進,建立合資、合作、獨資企業,進行“三來一補”貿易。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吸納外資,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大環境,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產業的建立。事實證明,我國的對外貿易確實引進了較為先進的技術和產業,提升了產業技術水平,加速了產業升級進程。但引進的技術多為發達國家已淘汰或即將淘汰的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多于資本密集型產業,用資源和市場換來的技術也不是核心技術。
4。2、國際投資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影響
通過跨國公司的FDI,我國不但吸收其轉讓的有形資本品、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而且利用跨國公司投資中的技術擴散效應,加以消化吸收和創新,這對我國產業升級起到了推動作用。但跨國公司僅把中國作為其產品的銷售市場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組裝基地。截止去年,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數以千計的'項目,但我國急需發展的農業、基礎產業項目較少,決定企業競爭力的研發項目較少,知識密集型產業較少,東部地區項目較多,西部地區項目較少。截止到2001年,我國合同外資的62。14%在第二產業,1。89%在第一產業,35。97%在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的85。96%在東部地區,8。78%在中部地區,5。26%在西部地區。
5、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策略
在國際產業轉移的大浪潮中,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應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基礎,正確發揮政府的產業政策職能,以產業升級為主線,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帶動來實現。
5。1、充分利用外資,進一步擴大我國對國際產業轉移的吸納規模
我國應根據國際產業轉移方式變化的特征和趨勢,積極引進外資,堅持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并重,實現產業接納方式的多樣化。(1)逐步提高間接投資比重;(2)大力發展國際證券融資;(3)適度放寬外資企業通過兼并收購方式對我國進行產業轉移的限制;(4)積極發展國際上通行的其它有效的國際投資和產業轉移方式,如BOT投資、項目融資、海外投資基金等。
5。2、發展跨國經營,利用產業轉移帶動國內產業升級
去年廣東TCL集團在越南投資1000萬元建立彩電生產工廠,有50萬臺的年生產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場份額。在印度建立合資企業,占有7%的市場份額。中國制造的海爾品牌家用電器已獲得了美國、加拿大、德國等39個國家的認證,建立起國際營銷網絡,并已向跨國公司方向發展。康佳集團在印度投資900萬元組建合資企業,生產彩電、冰箱、視聽和通訊產品。
5。3、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中國的科技實力從而帶動中國產業升級。
具體做法是:(1)加大政府、企業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使研發與引進并重。中國的研發費用只占GNP的0。6%,而發達國家達到2。5%;(2)人才尤其高新技術人才的流失已成為制約中國產業技術創新的障礙,應完善國內企業的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多元化的分配體系,如薪酬、股票、養老金計劃等;(3)通過優惠政策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技術研發。
5。4、政府應調整產業結構政策,引導外資流向,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及區域產業合理布局。
(1)吸引國際優勢產業向我國轉移;(2)吸引國際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3)吸引外資向第一、第三產業轉移。
5。5、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力求產業技術與世界同步。
聯想集團在美國硅谷設有科研機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設有20多個分公司。浙江東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在硅谷設立了以手機開發為主的研究機構—美國依斯泰克公司。
綜上所述,在國際產業轉移結構高度化、轉移方式多樣化的新形勢下,我國要因勢利導,迅速加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列中,利用外資產業帶動和發展跨國經營等主要手段,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發展民族產業,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劉輝煌,等: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向與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J] 求索 1999,(1)
[2] 史清琪:中國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技術經濟科學 1997,(4)
[3] 劉恩專:外資產業帶動效應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 現代財經 1998,(9)
[4] 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J] 管理世界 2000,(2)
[5] 李欣:跨國經營發展的特點、作用和應采取的幾點對策[J] 經濟體制改革2000,(l)
[6] 蘇東水:《產業經濟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2月第一版
[7] 王志樂:《2002—2003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報告》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8] 王雪峰,徐勇:《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與中國工業的技術進步》 工業經濟2002,(3)
[9] 劉文綱《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研究》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10]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11] 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 貝毅、曲連剛:《知識經濟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兼論知識經濟條件下國際產業轉移的新特點》,《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8期。
【國際產業轉移與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論文】相關文章:
資源產業論文開題報告10-15
資源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11-04
網絡與我作文12-25
國際貿易論文開題報告01-25
國際法論文開題報告10-12
國際商務畢業論文提綱09-01
國際貿易論文提綱模板03-22
國際貿易論文格式12-21
日韓文化產業發展比較研究論文提綱07-03
國際政治論文提綱范文參考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