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業結構論文
摘 要: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摘要】文章以生態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理論為指導,通過構建產業生態環境影響指數(IIISNE)對20012015年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定量測評。結果表明,樣本期內廣西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劇了其環境污染程度,廣西環境污
關鍵詞:產業結構論文
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摘要】文章以生態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理論為指導,通過構建產業生態環境影響指數(IIISNE)對2001—2015年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定量測評。結果表明,樣本期內廣西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劇了其環境污染程度,廣西環境污染的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加速發展和其他制造業比重的提升,而種植業、畜牧業等產業比重的降低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廣西生態環境惡化速度。
【關鍵詞】產業結構論文
一、引言
人類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通過產業進行傳導,產業結構在人類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之間發揮重要橋梁紐帶作用[1]。當前階段,調整產業結構已經成為各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如若不能準確把握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將導致地區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不可逆性破壞。特別在國家大力倡導生態經濟建設,努力提升生態文明水平背景下,如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值得深入研究。廣西作為我國西南沿邊少數民族省區,產業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近些年通過大力推進工業化戰略,二產比重有了顯著提升,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由2001年的“三二一”(25.2∶35.5∶39.3)調整為2015年的“二三一”(15.27∶45.79∶38.94),全區生產總值也從2001年的2231.19億元以年均15.51%的增速增長到2015年的16803.12億元。然而,還需看到,近些年鋼鐵、石化、有色等資源型工業產值占廣西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多數工業企業仍舊沿襲以往相對粗放的發展模式,農業領域也更多依賴農藥化肥的使用得以實現產出的穩定增長。如此也對廣西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據廣西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結果顯示,2011—2014年廣西各區市城市空氣質量、主要河流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廣西環境承載力已接近或達到上限,環境污染問題可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集中爆發,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的難度加大[2]。為此,如何選準廣西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實現廣西經濟的“彎道超車”,又能避免產業結構調整對其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是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本文定量測評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將為廣西選準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提供決策參考。
二、文獻綜述
研究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對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參考價值,自然也成為國內外眾多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縱觀現有研究成果,較多的學者就農業[3-5]、工業[6-8]、建筑業[9-10]、服務業[11-13]等某一類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針對更加細分的林業[14]、漁業[15]、畜牧業[16]、采礦業[17]、制藥業[18]、旅游業[19-20]等單一產業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探討。還有部分學者系統考察了特定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如彭建等(2005)[21]開創性地將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引入到產業結構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中,之后眾多學者借鑒彭建的方法分別對甘肅省[22]、青海省[23]、四川省[24]、江西省[25]等區域進行了實證研究;此外,韓峰等(2010)[26]運用轉移份額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湖南省產業結構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測算,李芳等(2011)[27]運用廣義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法對新疆產業結構變遷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已有研究成果為本文系統探討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提供了有益參考,下文將根據廣西產業結構特征,在梳理廣西產業類型基礎上,參考彭建等構建的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方法,全面系統考察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其生態環境的影響,進一步豐富現有關于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鑒彭建(2005)[21]、趙雪雁(2007)[22]等將生態環境影響系數引入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方法,構建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influenceindexofindustrialstructureonnaturalenvironment,簡稱IIISNE)對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評價。具體評價過程如下:IIISNEt=∑ni=1IISit*IEi其中,IIISNEt表示第t年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IISit表示第t年廣西第i產業增加值占區域生產總值(GDP)的比重;IEi表示廣西第i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IIISNE反映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該值越大,說明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大,產業發展對環境的破壞越強;反之則弱。
(二)數據來源
本文中各產業相關原始數據均直接摘自《廣西統計年鑒》(2002—2015)、《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網站2012—2015年各年份季度、月度進度數據,少部分數據由統計公報中公布的同比增長率等數據推算,個別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入法補齊。
四、實證分析
(一)產業分類及不同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
產業發展的過程是各類資源要素投入再造的過程,不同產業的發展由于其投入要素、資源消耗、產業組織方式、產出形態等的不同勢必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對產業進行合理分類并對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將為有效評價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提供有益基礎。
1.已有的產業分類與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從產業分類來看,多數學者都沿用彭建等(2005)[21]提出的分類方法,將第一產業中農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農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分別單獨列出,第二產業細分為輕工業、重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中將對生態環境具有較大影響的運輸業單獨列出,其余則歸為其他產業,總體把所有產業細分為農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及其他產業九大類目。也有學者在彭建等(2005)[21]提出的分類方法上略作改動,如烏敦、李百歲(2009)[29]略去了運輸業類目,袁杭松、陳來(2010)[30]將工業視為整體,不進一步細分。從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來看,首先在賦值區間上基本都選用[0,5],只有袁杭松、陳來(2010)[30]將賦值區間擴展為[0,100];其次在具體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方面,各學者對農業(種植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基本一致,但對林業、畜牧業等其他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看法各不相同(見表1)。
2.本文產業分類與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對產業進行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對不同產業進行環境影響系數賦值,那么產業分類的依據也必然是不同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本文產業分類以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為前提,在彭建等提出的產業分類標準上進行改進,依據廣西實際,將廣西第二產業細分為采礦業、六大高耗能行業、其他制造業、建筑業。原因是本文認為輕重工業的傳統劃分過于籠統,很難區分輕重工業各細分產業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的差異。但是包含煤炭開采和洗選、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黑/有色金屬礦采選等在內的采礦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卻直觀而深刻;包含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在內的六大高耗能行業①又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資源性產業,這些產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對環境的影響巨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廣西所有產業細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采礦業、六大高耗能行業、其他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其他產業共10個細分產業。依據每類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每個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進行賦值(見表2),賦值區間依然選用[0,5],產業發展對廣西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程度越深,則賦值越高(越接近5),反之則賦值低(越接近0)所有產業中對廣西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當屬第二產業,其中六大高能耗行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大,環境影響系數最高,賦值為5;其次是采礦業,直接對山體、地表、水源等產生直接破壞,環境影響系數賦值為4.5;其他制造業和建筑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依次為4和3。對于第一產業,第一產業整體對環境的影響小于第二產業,其中第一產業中種植業對生態的破壞最大,其系數記為3;畜牧業和漁業對環境影響僅次于種植業,且畜牧業和漁業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養殖形態,其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相當只是主體不同,因此畜牧業和漁業的環境影響系數均賦為2;林業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改善功能,但是目前廣西林業樹種結構單一,人造林普遍,對生態多樣性損壞嚴重,因此林業賦值為1。運輸業的發展如同一個個流動的工廠,不斷向環境中排放廢氣,而且運輸業發展帶來的道路新建與擴建工程給環境也造成很大壓力,因此運輸業賦值為4。第三產業中的其他產業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但也都大于林業的影響,因此賦值1.5。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指數計算
確定了產業分類及每類產業的環境影響系數后,再計算每類產業在廣西生產總值即全區GDP中所占的比重,表3顯示了2001—2015年廣西10大類產業的比重。再將不同產業占GDP的.比重與其生態環境系數相乘,并進行求和運算,得到表4所示的廣西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及綜合指數。
(三)結果分析
對表4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
1. 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總體呈現上升態勢,表明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持續增加,廣西當前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還在加劇環境污染。圖1顯示了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變化趨勢,2001—2015年,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從2.75增長到3.01,絕對數值增長0.27,年均增長0.67%。此外,該實證結果與曹光輝等(2006)[31]和趙新華等(2011)[32]年對我國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正向關系的研究結論一致。就當前廣西經濟發展現狀來看,做大做強經濟總量的過程中勢必以生態環境為代價。
2.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行業和其他制造業比重上升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加劇,二者已經成為加劇廣西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產業。雖然廣西的工業起步較晚,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廣西各類資源型產業、現代制造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具體而言,2001—2015年,廣西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從141.35億元增加到2461.60億元,年均增長22.64%,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從6.34%增加到14.65%,上升了8個百分點;而除六大高耗能產業以外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從16.97%上升到22.28%(見表3)。由于六大高耗能產業和其他制造業的環境影響系數較大,這些產業產值比重的增加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促使六大高耗能行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對綜合指數的貢獻從11.53%上升到2015年的24.30%,其他制造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對綜合指數的貢獻從24.71%上升到29.56%,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和其他制造業對廣西總體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達到53.86%(見圖2)。此外,建筑業比重的略微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對廣西生態環境的影響。
3.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交通運輸業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惡化速度。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從2001年的2.75以年均增長0.67%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的3.01,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但速度相對較慢,主要源于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交通運輸業增加值比重在15年間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詳細分析發現,2001—2015年,廣西種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3.94下降到8.80%,在所有產業中下降幅度最大;畜牧業、交通運輸業和漁業分別下降了3.30、2.06和1.48個百分點,這些產業占GDP比重的下降有效降低了廣西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速度,產業比重的下降促使種植業、交通運輸業、畜牧業和漁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對綜合指數的貢獻從2001年的15.22%、9.62%、
4.83%、2.34%分別下降到2015年的8.76%、6.04%、2.21%和1.15%(見圖2),否則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將更加嚴峻。
五、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通過構建廣西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運用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來對21世紀以來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動態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1)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總體呈現上升態勢,表明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持續增加,廣西當前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還在加劇環境污染;(2)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加速發展和其他制造業比重的提升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加劇,二者已經成為廣西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產業;(3)廣西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交通運輸業增加值比重的相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惡化速度。
(二)建議
實踐表明產業發展以及所有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都將受到空間或時間的懲罰,因此以產業為載體的經濟增長應該竭盡全力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廣西當前的產業發展思路已然對生態環境產生了持續增強的破壞,那么后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應該注重產業發展的同時追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1.加快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控制高耗能產業規模。無論是產業發展本身對環境的影響還是產業由于規模的擴大對環境的干擾,工業對環境的破壞力都是首屈一指。高新技術產業相比傳統重化工業在保證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環境的污染更小,因此對傳統工業進行轉型升級,運用現代技術改變傳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對有效控制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是有效的。同時,相對全國而言,廣西雖然屬于西部落后地區,但在承接中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過程中也要有所選擇,適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規模,盡可能減輕對環境的破壞。
2.引導廣西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樹立“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淘汰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薄膜等傳統低效農業生產模式,追求農業可持續發展。借鑒農業強省山東省的成功生態農業發展經驗,可在丘陵地區發展“種-養-加”、“林-果-牧-加”、“林-牧-農”等生態農業模式;在山區推廣“山-水-果”、“山-水-園-游”等模式;在平原地區發展“上農下魚”、“稻田養鴨”等多種生態農業[33]。打造現代生態農業品牌,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園、示范區、示范縣建設。
3.加大環保監控和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首先是事前預防,加強污染源監控,尤其關注各類項目投資、新辦企業的環保指標,對污染大、環保不達標的項目、企業采取一票否決制。其次是事中監控,依據各類產業及企業的環保標準,環保部門不定期抽查各類企業,對于生產過程中隨意排放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企業和部門予以嚴格處理整治。最后是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城市及農村生活污染源治理設備設施,加強農業污染和工業污染的處理,加大對各類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
【關于產業結構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生育保險論文07-19
關于學位論文提綱07-05
關于畢業設計論文寫作要求論文12-05
關于法學論文開題報告05-18
關于會計論文提綱07-04
關于英語論文提綱07-25
關于論文發言稿12-17
關于論文的開題報告02-04
關于色彩論文開題報告10-22
關于論文開題報告范例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