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論文

時間:2021-05-01 15:38:13 畢業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論文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以下簡稱“農牧交錯帶”是東部農耕區與西部草原牧區之間的半干旱生態過渡帶。該區域的典型特征是生態的脆弱性和農業經濟的高風險性并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自然條件惡劣之外,土地沒有得到合理利用,林地、草地等生態用地數量減少、質量變劣,生態服務功能逐步下降,也是重要原因(張愛平等,2007)。因此,要實現農牧交錯帶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深入研究該地帶的土地利用方式,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找到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措施和辦法。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環節。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論文

  一、研究范圍的界定

  (-)農牧交錯帶的界定

  早在20世紀30年代,國內學者就開始關注農牧交錯帶。70多年來,雖然不同學者對農牧交錯帶的概念和界限的理解有所差異,但在核心區域的認識上基本一致。本文采用王靜愛等(1999)綜合確定的農牧交錯帶范圍:包括大興安嶺南一科爾沁沙地段、張北一集寧丘陵段和黃土高原段三部分,共涉及內蒙古等10個省(區)。本文僅以農牧交錯帶上所有的189個縣(旗、市)為分析的基本單元,市轄區沒有包括在內。這樣做的理由是:市轄區與縣(旗、市)在資源稟賦和發展區位上存在很大差異,農牧交錯帶的基本特征表現不明顯。

  (二)生態用地的界定

  廣義講的生態用地,指林地、園地、草地、水域(包括濕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土地利用類型。對于農牧交錯帶這個特定的區域,生態用地主要包括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園地、水域(包括濕地)盡管也屬于生態用地的范疇,但所占面積很小,季節變化幅度大,數據和資料也難以獲得,因而未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圍。

  二、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的作用機制分析

  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區域內的生態條件間接影響農業的產出和效益。

  從生態用地變化引起生態條件改善的方向看,它至少給農牧交錯帶的農業生產帶來以下三個方面的好處:一是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能增加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二是自然災害發生頻次和危害程度的下降,能減少農業產出不必要的損失;三是同等產量水平下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降低,能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產出的效益。

  從生態用地變化引起生態條件變劣(即生態退化)的方向看,它將對農牧交錯帶的農業生產產生以下不利影響:削弱農業再生產的基礎,造成農業生產力逐步下降,農業總產值也相應下滑,極端情況下甚至給農業生產造成毀滅性破壞(常月明等,2004);在一定條件下,還限制生態用地的生態服務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例如當地居民從旅游產業中獲得收入減少)。農牧交錯帶生態退化對農業產出造成的損失是驚人的:徐嵩齡(1998)和汪俊三等(1995)所估計的生態退化的直接損失都是與農業相關的損失;生態退化給農業造成的損失主要來自土地可利用性喪失、土地質量下降、草場沙化和退化三個方面,上述三項損失甚至占總損失的97.8%(張玉等,1996)。

  三、生態用地變化與農業經濟變化的描述

  本文分別選用生態用地面積和農業總產值兩個指標來描述生態用地和農業經濟的狀況,同時選用兩個時點的數據來描述上述指標的變化。基期和報告期年份分別為1985年和2005年。本文利用的土地數據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環境數據中心以縣(旗、市)為單元的遙感數據,經濟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中心農村經濟基礎資料數據庫。

  (一)土地利用的變化

  耕地分為旱地和水田兩種類型,由于農牧交錯帶處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水田只占很小的比重;草地分為高覆蓋度草地、中覆蓋度草地和低覆蓋度草地三種類型;林地則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它林地等。從表1可見,1985?2005年,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面積減少了119萬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比例減少了1.7個百分點;同期,耕地面積增加了102萬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比例增加了1.5個百分點。增加的耕地到底是來源于不可利用土地的治理開發還是林地和草地的開墾,后面將詳細分析。

  (二)生態用地變化與耕地面積變化的相關關系

  表2給出了農牧交錯帶耕地面積變化和生態用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等)面積變化的相關系數。從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耕地面積的變化和林地、草地總面積的變化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相關系數接近-0.9)。這說明,農牧交錯帶耕地面積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開墾林地和草地的結果。

  (三)農業經濟增長指標的統計分析

  根據表3中的數據分析,1985?2005年,農牧交錯帶的農業生產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業總產值增加了5倍。其中,畜牧業產值增加了將近9倍(漁業總產值雖然增長更快,但它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使得它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的22.3%上升到2005年的36.1%,而種植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則從1985年的66.5%下降到2005年的56.8%。由于2005年以前農牧交錯帶還沒有推行大規模的禁牧措施,放牧一直是草地畜牧業的主要生產方式,因此,這一時期畜牧業的高速增長,是以草地的超載和退化為代價的。

  四、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增長作用的計量分析

  統計分析顯示,1985?2005年,農牧交錯帶上189個縣(旗、市)的農業總產值全部大幅度增加。同期,如果將林地面積和草地面積變化加總在一起作為生態用地變化的近似量度?,有49個縣(旗、市)的生態用地面積增加。其中,林地和草地面積都增加的有14個縣(旗、市),占縣(旗、市)總數的7.4%;林地面積增加、草地面積減少的有19個縣(旗、市),占縣(旗、市)總數的10.1%;林地面積減少、草地面積增加的有16個縣(旗、市),占縣(旗、市)總數的8.5%。另外140個縣(旗、市)的生態用地面積減少。其中,林地面積增加、草地面積減少的有75個縣(旗、市),占縣(旗、市)總數的39.6%;林地面積減少、草地面積增加的有19個縣(旗、市),占縣(旗、市)總數的10.1%;林地和草地面積都減少的有46個縣(旗、市),占縣(旗、市)總數的24.3%。

  前面的分析表明,在1985?2005年的20年里,生態用地面積減少的縣(旗、市)在農牧交錯帶中是主流。更有意義的問題是,農牧交錯帶農業經濟的增長與生態用地增加或減少是否存在顯著的關系。這一部分將采用計量的辦法來定量分析生態用地變化對于農業總產值的影響。

  (一)模型的設定在對數據進行初步分析的基礎上,設定如下的基本函數關系:

  灌溉面積、農業勞動力、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折純量)、林地面積和草地面積(林地面積和草地面積反映了生態用地面積)。et為隨機擾動項,at和bt為待估系數。根據1985年和2005年的數據,可以建立如下的模型:

  (二)估計結果及其分析

  為了突出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首先選取生態用地面積增加的49個縣(旗、市)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后分析全部189個縣(旗、市)的數據。在模型具體形式的選擇上,經過多次試驗,發現在對49個生態用地面積增加的縣(旗、市)的數據進行分析時選用線性模型,在對全部189個縣(旗、市)的數據進行分析時選用半對數模型,擬合效果最好。估計結果見表4。

  兩個回歸方程的R2和校正R2都較高,說明兩個方程從總體上來說擬合得很好;另外,F檢驗也都很顯著。同時,兩個回歸方程都通過了懷特檢驗,說明不存在顯著的異方差性。因此,估計是有效的。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生態用地面積增加的49個縣(旗、市),還是全部189個縣(旗、市),林地面積變化和草地面積變化對于農業總產值變化的影響都不顯著。而且,通過對這兩個解釋變量的系數進行Wald檢驗,發現它們都不顯著地異于零。換句話說,林地面積和草地面積的變化對于農牧交錯帶的農業經濟增長并沒有顯著的影響。事實上,通過對農業總產值的變化與灌溉面積和化肥施用量的變化進行回歸分析,可以發現,灌溉面積的變化和化肥施用量的變化對于農業總產值變化的影響最為突出,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能夠解釋農業總產值70%以上的變化。從系數的符號來看,兩個方程中林地面積變化的系數均為正,說明林地面積的變化對于農業生產還是有一定的正面影響,雖然這種影響并不顯著。而草地面積變化的系數則均為負,說明草地面積的變化對于農業生產存在輕微的負面影響。對這一點的解釋是:對于草地面積增加的地區而言,草地面積的增加往往是退耕還草的結果。由于耕地的單位產值高于草地,退耕還草后農業總產值有輕微的.減少是很可能的;而對于草地面積減少的地區來說,草地面積的減少,有一部分原因是開墾草地,從而耕地面積增加,出于同樣的原因,農業總產值也會有少量的增加。

  另外,通過用林地面積的變化和草地面積的變化分別去估計林業總產值的變化和牧業總產值的變化,可以發現,兩個方程擬合得都非常不好。這說明,林地面積的變化和草地面積的變化不能分別解釋林業產值和牧業產值的變化。對此的解釋是:林業產值的變化可能主要取決于木材砍伐量的變化以及林木內部結構的變化(比如經濟林面積和用材林面積的比例),而不是林地總面積的變化;而牧業產值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養豬業的產值,從而弱化了牧業產值與草地面積的關系。

  五、進一步的解釋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特定的時段內(1985?2005年),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對于該地區農業經濟的增長尚未產生明顯的效果。但是,筆者認為,還是應當重視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減少的現象,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為該地帶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條件。主要原因如下:

  1.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的效果受生態用地規模的影響。農牧交錯帶大量開墾土地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2000年以后,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政策,盲目開墾土地的現象才得以逐步遏制,局部地區生態用地面積開始增加。但是,截止到2005年,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面積增加的幅度還不大,以地帶內生態用地面積增加的49個縣(旗、市)統計,林地面積和草地面積總和僅增加了17.20萬公頃,平均每個縣(旗、市)僅增加0.35萬公頃。

  2.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正面作用有一定的滯后性。生態用地面積增加對農業產值的影響有些是直接的(譬如在退耕的土地上種草養畜短期內可獲得收益),有些是間接的(例如改善了農業的生態條件),并且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最終的效果是兩者疊加而來的。因此,從對1985?2005年數據的分析看,農牧交錯帶增加的生態用地面積因時間較短的緣故,對該地帶農業經濟的增長還沒有發揮明顯的作用。從長期看,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的變化對于該地帶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果將逐步顯現。

  3.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超出農牧交錯帶的范圍。雖然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的變化對于地帶內農業經濟的增長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影響,但它很可能對區域內的其他經濟部門以及位于其東南部的以種植業為主的華北地區特別是京津地區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有顯著的影響。也就是說,它的經濟功效很可能主要表現在非常顯著的“外部性”上。因此,政府應當從全局的角度重視農牧交錯帶的生態用地問題,而不能因為它對本地區農業經濟的增長暫時沒有顯著影響而低估生態用地變化對經濟和人民福利的影響。

  4.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分析還有更多工作要做。本文主要分析了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但農業經濟有著遠為豐富的內容,譬如產業結構、人均收入水平和貧困人口的數量等。由于缺乏足夠的數據,本文沒有對這些指標進行深入的分析,有待今后通過案例或者其他途徑做補充論證。

  六、結論

  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的變化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都是關系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筆者從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角度展開了深入的分析。本文表現:1985?2005年,農牧交錯帶內土地利用總體上表現為生態用地面積減少、耕地面積增加,耕地面積的增加和林地面積、草地面積的減少呈正相關。關于在特定時段內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對農業經濟增長還未產生非常明顯效果的結論,本文從生態用地變化幅度不大、生態效果具有滯后性和沒有計量分析生態影響的外部性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解釋。總之,本文認為,應當重視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減少的現象,繼續調整該地帶土地利用結構,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條件。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用地變化論文】相關文章:

生態節能綠色建筑論文04-06

生態學報論文格式08-12

生態文明的論文的參考文獻09-22

畢業論文致謝詞帶英文08-15

工業用地優惠政策03-16

《生態美學》閱讀答案10-31

城鎮居民個人投資理財變化發展的研究論文08-15

有關于農村建房用地管理現狀調研報告范文02-15

生態文明構建感言范文03-31

生態環保宣傳標語12-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平遥县| 天柱县| 枣阳市| 咸阳市| 盘山县| 赣州市| 息烽县| 三亚市| 彰化县| 吉隆县| 苍溪县| 万宁市| 临沂市| 明水县| 长乐市| 库伦旗| 甘孜| 盐源县| 漳平市| 界首市| 武清区| 琼中| 芒康县| 武平县| 镇原县| 东源县| 宜丰县| 安西县| 南乐县| 游戏| 乐业县| 旅游| 蕲春县| 山阴县| 札达县| 望江县| 桑日县| 扎兰屯市| 普安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