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語言學習為本論文
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曾直指語文教學的積弊:“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個長期全局性的失誤”,那就是“以指導學生研究語言取代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以對語言材料的詳盡剖析取代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積累”。很多語文課堂表現為:學生被動地聽老師剖析文章的情節、結構、主旨、形象、文學表現方法等,大多學生昏昏然暈乎乎,記憶一些跟語言本質關系不大的術語,長此以往,被鼓搗得失去了對語言的新鮮感。在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中,學生們對精美語言感知的鮮活之心日漸僵化,青春心靈所本有的“語言應激反應”的靈敏度日趨遲鈍,學生不知不覺間淪為了老師講析課文的容器,成了老師宣泄參考書知識的雜物桶,這樣的課堂沉悶而缺乏生氣,活泛的青春之心失去了激情,語言之美的森林荒蕪成了沙漠,教學效益自然很低,語文課也因此飽受詬病,成了“人人皆可批評”的學科。
針對語文教學中“少、慢、差、費”的現象,洪鎮濤老師大膽提出了“變研究語言為學習語言”“變講堂為學堂”,大膽實施課堂結構改革,解決教與學的矛盾,實施語文教學之本體改革,解決“教什么、學什么和怎么教”的實質性問題。如此,語文教學的整體構建就要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語言為本體,以語感訓練為主要方法的體系。
這個教學理念,契合新課標精神,把握住了自古以來漢語學習的實質——以語感為中心的文化傳承。我深受啟發,在教學實踐中,本著以語言學習為本的理念進行了諸多嘗試,多所獲益。
如何以“語言學習為本”進行教學呢?我認為,先要構建語言學習的基本框架:直面閱讀——體悟領會——積累精華——訓練提高。
首先,何為直面閱讀?一般人讀書往往泛泛而讀,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讀的書不少,但大多是入寶山而空手歸。直面閱讀是相對泛泛而讀的精讀,是心靈沉浸于文本語言的思維行進,是情感與作者共鳴的協奏曲,是字斟句酌地思悟語言意蘊的深層解析,是反復誦讀吟詠而生情結的湯湯流水,它拋卻了所謂政治說教而直面語言的本質內涵,它淡化了老師以權威身份的講析,而直通語言的內核,它直接沐浴語言文字的光輝,啜飲語言文字潺潺的溪流,感受語言本身之美,直接地把語言原生態的美讀進內心,通過高聲朗誦以體會其抑揚頓挫之美,或通過默默心讀感知語言呈現的思想之美。它體現了語言文字與自我心靈的直接對話,猶如涓涓細流潤澤樹木花草,猶如傾聽鳥鳴于山澗,觀花開于田野,閱讀成了成了美的滋潤,生命的享受,成了無聲無息的成長,如此,閱讀才成其為閱讀,最有力量的東西才真正在你的生命中扎根、發芽。
其次,說體悟領會。在直面閱讀的基礎上,如何體悟語言之美,讓作家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演繹為學生們的血與肉呢?筆者認為,揣摩語言,寫出針對文本語言的感性體驗之語或批注性之語才是最佳途徑。如學習《六國論》,要努力揣摩其語詞所蘊含的詞采。此文語言氣勢俊偉,思維縝密細膩,見解獨到深刻,很具戰國策士縱橫捭闔之風。若能抓住文中虛詞,就可把握情感之脈,把握其文氣神韻。如品讀文中的“也”“固”“矣”“嗚呼”“茍”“故”等虛詞間的前呼后應,搭配珠聯,就能體會到其語言獨特的情韻,感知其思想變化。試舉“也”字討論一下,文章開頭立論提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再看文章第一段結尾:“故曰:弊在賂秦也”。同樣的意思,為何前面不用“也”,而段末用“也”?認真體悟就會發現,前面意在明確“賂”字,凸顯“賂秦”實屬亡國之舉。而段末的“也”與“故曰”連用,更體現了“弊在賂秦”這一結論的確定性,以毋庸置疑的態度闡釋表達,飽含蘇洵對于六國因賂秦而走向滅亡的嘆惋之情與傷悲之意。文句多了這個“也”字,就多了一份氣勢,多了一份深沉,多了一份神韻。
筆者在國培教師論壇會上,聽韓軍老師講語言的體悟領會,很受啟發。韓老師講《匆匆》,舉出一個詞“遭”,即“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中的“遭”,韓老師問,能不能將這個詞換作“回”“道”“趟”“路”呢?這個詞的意蘊到底在何處?有什么巧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自然,學生的語言意識,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也會深受啟發,這種教法可謂以語言學習為本,靈然一動而至語言解讀的新境界。
然后,談積累精華。文章浩如煙海,而生命短暫,應摘取寶石珍珠,摒棄粗劣文章,擷取精華,汲取養分,才能健康迅速地成長。“多讀”絕不是量的增值,想通過舉三反一提高文學修養,恰恰是走錯了路子。一些學生網絡小說讀到爛,低俗言情的書看了一本又一本,文采沒能提高,反而弄得胡編亂造,網絡語言亂飛,以辭害意的現象頻見于高考改卷現場;更有甚者,弄得自己精神恍惚,世界觀混亂,價值觀倒錯,把人生都給誤了。因此,筆者倡導,多讀古今精華文章,對經典古文古詩反復誦讀,至千遍萬遍而不厭,直到熟讀成誦,將精華文章的思想融鑄成自我的風骨。熟讀至誦才是真的積累。學生積累精華的語言文字,等于將最有生命力的語言原種播在了青春的富饒田野,收獲自不待言。
最后,略談訓練提高。必須明確的是,語言運用同樣是一門科學。語文學習,學的就是關于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技能,離開訓練,同樣不可以。世間一切技能,只要是后天習得的,沒有不通過訓練就能自然生成的。實踐出真知,聽、說、讀、寫,離不開訓練?谌魬液,是練出來的;運筆如飛,立馬可待,也是練出來的!沒有聽說讀寫的可操作性訓練,哪里能輕易“聽出意圖,說出文采,讀出情韻,寫出真知灼見”呢?德摩斯蒂尼的口才是含著石子練出來的,王羲之書法蓋世是染黑了整個池塘寫出來的!
但筆者也反對把語文教學搞成題海戰,一個沒有積累閱讀的拔高訓練,只是在做“太極操”,比比劃劃而已,功夫不會真的上身。老師講解閱讀技巧,取代不了學生自身的語言思維,閱讀技巧永遠要從屬于其感悟力與表達力的自我生成,而這種能力的生成恰恰在于我們“以語言為本”的教與學。
總之,語文教學,就是要緊緊圍繞語言進行謀劃、推進、落實、提高。語文教師,一定要從事“真語文”教學,傳授學生以真諦,千萬不可跌進形式主義的“偽語文”的教學陷阱里!
【以語言學習為本論文】相關文章:
學習習慣論文11-25
漢語言文學論文07-25
學習與興趣議論文09-25
專接本學習心得08-25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07-24
漢語言文學論文15篇07-26
論文寫作學習心得09-29
學習習慣論文15篇11-25
學習習慣論文(15篇)02-26
為誰而活議論文(精選11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