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優秀議論文:學會放棄
楊振寧是中國西南聯大物理系的高材生,當時他主攻的是實驗物理。去美國后.雖然那里的實驗條件遠比國內優越,但他發現自己的實驗素養遠不及美國同學,而在理論研討方面卻有自己獨到的聰穎與睿智,于是他決定放棄實驗物理這一自己業已熟悉的學科,改攻理論物理。他最終脫穎而出,后來與李政道一起,因發現宇宙不守恒定律而榮獲諾貝爾獎。
放棄,是失;但有所失,才有所得。不放棄實驗物理,楊振寧就不會有理論物理的建樹。
德國大詩人歌德年輕時鐘情于鄉里姑娘夏綠蒂,當他向她吐露衷情時,發現夏綠蒂已另有所愛。盡管歌德內心異常痛苦,他仍然理智地放棄了對夏綠蒂的追求,毅然告別故鄉,埋首于小說創作,不久便有《少年維特之煩惱》這一傳世力作的問世。俄國大詩人普希金與娜塔麗婭邂逅,便對她一見鐘情,兩人很快結成伉儷,可惜的.是,在娜塔麗婭的感情已經別移他人的時候,普希金還是舍不得放棄他對娜氏的已屬一廂情愿的愛,最終窒息了自己的創作才華,在與情敵的決斗之中斃命。
可能得到的東西,應該追求;注定得不到的東西,應該放棄。這是一種自知之明。沒有這種自知之明,就會作繭自縛,深受其害。就是可能得到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也有一個價值評判的問題。并不是得到的東西永遠值得保留。著名科學家丁肇中說,他在發現J粒子的實驗過程中,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沒有回過家,經常是連續工作二十幾個小時。常人享有的天倫之樂、賞心悅目之樂等,他都放棄了。確實,沒有這種放棄,就不會有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的發現,在諾貝爾獎得主的行列中,也就不會有丁肇中的名字。
或許有人說,我們是凡夫俗子,豈能同名人相比?其實,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工作學習、時間安排等“凡之俗之”的領域里,都有一個“善于放棄、善于獲得”的問題。“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吃小虧占大便宜”,諸如此類的古語民諺,說的不都是一種“放棄”與“獲得”的辯證法嗎?
一個人真正學會了“放棄”之道,也就切實掌握了“獲得”之法。于是,快樂之門、成功之門、幸福之門……統統都會向我們敞開。
【高中優秀議論文:學會放棄】相關文章:
學會放棄高中議論文01-05
學會寬容的高中議論文01-06
底線高中議論文01-06
寬容高中議論文01-06
關于高中勵志議論文01-06
高中議論文寫作指導01-08
高中議論文寫作要點09-12
論寫作優秀議論文08-18
關于責任的高中議論文01-05
高中階段議論文寫作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