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議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下周我們將迎來清明節,那么又有多少人了解清明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呢?我們班的同學做了一次相關調查,驚奇的發現,知道清明節來歷的僅有32%,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擔憂。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我們緬懷先烈的日子。它教育我們,要學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奮發努力;也不要忘記過去,在歷史的傳承中,努力上進,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
除了清明節,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其中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意義。傳統節日,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背后所蘊涵的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與氣節值得我們去感悟學習。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千年的祭奠中流傳了有影響力、可繼承,有益后代發展的道德遺產、歷史遺產和革命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政風范;“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這些傳統美德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當韓國開始申請江陵端午祭為世界遺產,而韓國某公司更是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搶先注冊時,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韓國申遺成功,也許大多數人也是――“不是滋味”。
傳統習俗被人給淡忘,方言、刺繡都成為了“瀕危”五種。“端午節”、“李白”都被韓國搶去,成了他們的歷史文化。現代青少年對這些祖先留下的瑰寶知之甚少。粵劇、昆曲這些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可悲的逐漸淪為老年人的娛樂消遣。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滴中,繼承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周末閑余,何不用《弟子規》和《千字文》替代手中的小說、電腦?對于父母,即使做不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也要做到起碼的謙遜有禮。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議論文】相關文章:
黨員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心得體會09-25
在繼承中發展議論文09-03
談傳統文化的議論文07-31
繼承委托書02-14
財產繼承書證明12-16
發揚長征精神心得體會07-25
發揚三牛精神心得體會05-13
遺產繼承合同02-19
繼承贍養協議02-18
遺產繼承協議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