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社會工作碩士教育的困境與反思
社會工作(Social Work),簡稱社工,是一門助人的專業,相對于醫學關注在人類生理運作,心理學關注在個人心理現象,社會工作的焦點在于人類與環境的互動,目的在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能適應所在的社會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的能量,及創造有利于達成目標的社會條件的一種專業活動,以預防或舒緩社會問題。
摘要:西方社會工作教育因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與職業化的要求應運而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形成了全面完善的社會工作價值理念與社會工作實務方法。然而,當前內地的社會工作教育作為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重要機制,存在許多的問題,社會工作教育的理念模糊,培養模式粗放,難以培養出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為此,本文提出要全面反思和規范社會工作教育,基于對江蘇省7所設有社會工作碩士高校的實證研究,了解江蘇省社會工作碩士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對社會工作碩士教育提出改善建議,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關鍵詞:社會工作碩士;困境與反思;社會工作教育
一、引言
2009年設立的MSW學位制度在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的設立標志著社會工作的發展跨入新的臺階,同時對社會工作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工作對我國而言是一個舶來品。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化早于職業化,培養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卻沒有相應匹配的崗位,導致我國大批專業人才流失,從而影響了社會工作的健康發展。社會工作教育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支柱,其存在的諸多問題會直接影響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素質與就業意愿。因此,研究社會工作教育現狀,反思社會工作教育困境,有利于完善社會工作碩士培養模式,促進建構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社會工作人才路徑體系,全面推進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結構性訪談法,抽樣選取了2014年入學的30名在校社會工作專業碩士作為研究對象。本次個案訪談對象主要分布在江蘇省設立社會工作碩士的7所高校,這些院校分別是:南京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蘇州大學。本次抽樣方法是滾雪球抽樣法,由于筆者畢業于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故首先選取了3名較為熟識的學弟學妹作為調查對象,并經這3名學生的幫助以及相關老師的推薦一步步擴大樣本范圍,最終獲取了30名訪談樣本。同時,在選取訪談對象時,主要考慮了以下因素:第一,確保男女比例平衡。男性和女性的思維方式不同,保證被訪者的性別比例平衡,這樣有利于比較。第二,被訪者本科就讀院校。被訪者的本科就讀院校分別來自于普通高校、221非985、985這三類高校,這樣能夠觀察被訪者的本科教育是否有可能會對其產生影響。第三,被訪者現在所在的學校分布在7所擁有社會工作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學校中,而不是集中在其中的一兩個學校。第四,政治面貌的要求,最好能夠有黨員、共青團員、民主黨派和群眾。
每次訪談大約持續40分鐘,在訪談過程中盡量避免打擾,以保證資料搜集的連貫性和可靠性。為保證資料的可信度,每次轉錄完畢后會對訪談對象的真實性進行檢驗,并在每次訪談結束后對錄音和筆記進行整理和初步編碼分析。
三、研究結果
1、社會工作碩士課程設置不合理,實習制度存在嚴重缺陷
根據訪談了解到,目前我國社會工作碩士培養重理論知識介紹,忽視實踐操作訓練,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滿足學生知識獲取與社會現實的需要。社會工作教育缺乏通用的框架,各個院校各行其是,缺乏溝通,導致本碩課程設置重復。本研究受訪的30名被調查者中有21名同學認為我國現有的課程設置大多是照搬西方的經驗,簡單的拿來主義,學習的是西方的社會工作理論,缺乏對我國具體情況的思考和結合。
作為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學科,專業實習是社會工作課程設置的一個重要指標。經調查發現,江蘇省7所高校的社會工作碩士階段的培養都有專業的實習安排,但大部分學生主要是在一些政府機關或者民間非政府組織實習,缺乏專業的實習地點。此外,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實習和教學都存在著孤立的狀態,不管是各大高校還是各種社會工作機構都采取的是一種各自為政的策略,不能達到資源共享,建構良好的資源網絡。
2、社會工作碩士師資力量缺乏,專業水平不足
社會工作專業老師大多半路出家,從其他專業轉過來,對社會工作知識缺乏了解,缺乏專業基礎,實務經驗更是匱乏,僅僅靠書本上獲得的知識來傳道授業。有些社會工作老師甚至對社會工作專業不認可,無形中打擊了學生的從業信心。在專業實習方面,大部分學生缺乏專業的督導老師,導師身兼兩職,由于時間與專業能力的限制,對學生實習方面的指導非常少,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問題。
3、社會工作碩士實務能力缺乏,社會工作教育考核單一
從社工教學考核的現狀來看,現有的社會工作考核評價體系不太完善,80%的被調查者認為學分制不能夠全面地考核社會工作碩士的能力。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實務型專業,學生的專業實務能力應該被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但實際上學位論文在社會工作碩士考核中占比卻過高。有40%被調查者都比較認同考核方式應該多樣化,這樣才能有效地檢驗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所學內容。
從對自己掌握的專業能力的現狀來看,部分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學會了運用社會工作的基本專業方法,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學會了運用社會工作理論分析具體社會工作實務;但也有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不具備這個能力。可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并沒有掌握社會工作的基本知識,對自身能力的認知比較低,社會工作教育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
4、社會工作碩士專業認同度低,缺少倫理價值觀教育
西方社會工作教育尤其重視對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培養,其在選擇學生初期就注重選擇一些個人特質適合并對社會工作專業有較大興趣的學生。邁克等人甚至認為,一定意義上,社會工作碩士的個人特質比專業的技巧還要重要。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大部分學生都是通過調劑而轉向此專業,專業的不認同大大減弱了社會工作教育的效果。在待遇低工作條件差的情況下,很容易轉向其他行業。
經訪談了解到大部分學校沒有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教育的課程,即使有設置,課時也很有限且大多都是從西方引進過來的,常常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在社會工作價值觀的評價手段和方式方面,也缺乏科學的評價量化指標,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是否真正地了解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是否真正吸收并接受了社會工作的價值觀,這些都難以科學的評價,所以很多開設了相關課程的學校也常流于形式,不能達到預期教學的效果。
5、社會工作碩士的就業準備不足,就業心態消極
從社會工作碩士的專業認可來看,只有2名受訪者愿意把社會工作作為首選,大多數同學認為社會工作碩士的學習對于其就業的影響只是體現在學歷上,其本身對于社會工作的認同不大,也沒有打算從事與社會工作相關的行業。從社會工作碩士的就業準備來看,對社會工作方面的就業信息很少關注,對就業規劃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規劃,存在很多的盲目性。從就業心態方面來看,內地社會工作碩士就業心態整體來看不是十分樂觀。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社會工作碩士教育為他們的就業以及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幫助。
四、總結與探討
1、優勢視角:重建社會管理格局,加強批判能力建設
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擔任著為社會底層人民請命,捍衛案主利益,揭示社會黑暗、不公平之處的重要職責。因此,我們必須在社會工作教育中將意識覺醒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避免“儲存式教學”,把能力建設引入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實踐中來,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培養他們的主觀判斷和批判能力。社會工作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宏觀社會管理能力與批判精神的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社會工作人才開發的終極目標是人才的使用。目前,我國社會工作主要的工作領域如福利院、基金會、社會公益組織等都隸屬于政府管理,嚴重受制于政府的壓制,導致許多的社會工作機構成為了政府的附庸。因此,要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使用和培養機制,完善社工福利薪酬晉升機制,促進社會工作組織和機構的發展,改變傳統的以政府為唯一的權力中心。
2、專業水平:建立多樣化考核方式,探索新型督導制度
第一,在社會工作碩士的課程設置上,學校應該根據中國國情特點及社會需要設置合適的課程,增加學生主動選擇的靈活性,促進課程設置與學生的匹配度。創新社會工作考核方式,加強對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實務能力的考核,改變目前主要依靠論文發表情況的單一考核方式,注意考核方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第二,加大對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的培訓,提高師資力量。引進專業的社會工作督導入住高校教育,做好校內督導與校外督導的密切配合。社會工作實習機構、高校、政府三方應緊密聯系,為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臺。此外,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網絡,建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生態支持系統,加強內地社會工作院校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同時,還可以向西方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學習,促進境外聯辦模式的形成,促進雙方教育資源的相互利用,讓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
3、路徑重建:反思專業化與職業化進程,調整培養模式
隨著內地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與服務對象增加,對社會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這就需要社會工作教育應適應社會需求,對社會工作教育領域進行細分。社會工作教育應該是本科階段完成的任務,在碩士教育階段,必須注重專才教育,加強學生個人專業技能的培養,根據學生感興趣的領域配備相應資質的導師,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社會工作教育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知識學習領域細分、專業實習對口銜接、就業指導等一攬子計劃,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學習模式,提高社會工作碩士教育的針對性。
4、專業靈魂:培養學生專業認同,促進專業價值理念嵌入
首先,組織專業社會工作教師立足我國傳統價值理念,在借鑒西方社會工作倫理的基礎上,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專業價值體系。其次,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參與體驗中促進學生價值理念培養。最后,通過社會工作實習,將社會工作價值理念滲透到實際工作中。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主編: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一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3―2004論文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慈勤英、趙彬:基于學生需求的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研究――以武漢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為例[J].社會工作,2013(6).
[3] Michael M.O.Seipel,Jennifer.Johnson&Elaine Walton:desired characteristic for MSW students and social work employees:cognitive versus personal attributes[J].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11,Vol,47,No3.
[4] 古學斌:三重能力建設與社會工作教育[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1(4).
[5] Allison Zippay& Harold Demone:Initial Macro-Level Job Responsibilities Among MSW Graduates,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J].2011,Vol.35,No.4,.
[6] Vassos,Sevi: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across Asia Pacific,Australian Soclial Work[J].2012,Vol,65,No2.
[7] Dominelli,Lena,Hackett,Simon.(2013).Social work research:Highlighting diversity in theory,practice and education.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56.No2,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NASW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