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究近十年我國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了最早的圖書館,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職能。
摘要:文章梳理了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跨系統共建共享的研究脈絡,探討對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的認知、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管理模式、地理位置的研究,指出研究內容有待多方面具體深入,建議多關注國外的相關研究,以促進探索我國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的建設。
關鍵詞:校地共建;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
國內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合作由來已久,呈現多種合作模式,如:館際互借、區域圖書館聯盟、數字資源共享,有關二者信息資源共享的討論非常多,而對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跨系統共同建設、共同使用的討論很少。隨著我國城市圖書館的發展需求加大,同時對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呼聲日益熱烈,學校與地方政府共建共享圖書館成為一種可行的模式。為了解國內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筆者在2015年9月查閱中國學術網絡期刊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以“校地共建”“圖書館”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利用文獻追溯法,擴充相關主題,如加入“校市共建共享”檢索詞,剔除與主題相關度較低的論文后,共得到期刊學術論文69篇,碩士學問論文1篇,會議論文2篇。通過檢索發現我國對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這一領域的研究始于2002年,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內容集中在圖書館的定位、必要性與可行性、管理模式等方面。
一、關于對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認知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認為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是由高等院校(包括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共同協商、共同投資、共同建設圖書館,在協議和合同的制約下,學校與社會共同利用圖書館。耿有三認為:“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是指高校圖書館和地方公共圖書館的聯合共建,是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全面、長期、緊密型的合作,共同投資、共同利用,受共同認可的協議和合同制約的圖書館聯合體,它兼有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兩重性,應做到學術性和文化性并舉,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與文化休閑職能并列,是為高校師生和城市居民提供教學、科研、信息資源、社會教育和文化休閑服務的社會公益性機構”[1]。楊麗華認為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是雙重身份的圖書館,即“一個圖書館兩塊牌子,一個資源庫兩個服務窗口,一套班子兩種管理制度。具體而言就是城市與高校共建圖書館,其定位、體制與職能不同于其他類型圖書館,具有雙重身份,是一種新的模式。共建后的圖書館,既具有高校圖書館功能又具有公共圖書館服務功能。”[2]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因其合作形式的特殊性,已經成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圖書館聯盟形式。
二、關于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必要性的研究
2.1圖書館管理體制成為圖書館發展共建共享的壁壘
我國圖書館三大系統分別是公共圖書館體系、高校圖書館體系以及科研圖書館體系,各系統長期獨立封閉的特點制約著圖書館的跨系統合作。耿有三認為這種管理體制的弊端主要表現在:“第一,不能滿足讀者的整體需求,同一地區不同系統的圖書館讀者不能自由選擇文獻服務機構。第二,各個圖書館在半封閉的狀態下自我建設,資源配置缺乏明確的宏觀協調,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第三,行業標準混亂,嚴重制約了圖書館之間的文獻資源共享和圖書館網絡化的建設。第四,各自為政,垂直系統發展,既造成了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上的差別,也阻礙了地區性信息資源的交流、共知與共享。”[3]楊麗華認為現有圖書館管理“導致各系統圖書館發展自成體系,缺乏總體規劃,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出現大量的重復和浪費,無法形成一個高效益、高效率的發展機體。”[4]
2.2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職能缺失
一方面,高校圖書館資源無法較好地為社會所用。葉明青認為“雖然‘高校圖書館服務社會化’的命題一直為研究者重視和探討,但是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進程依然緩慢。高校圖書館的豐富資源不能被社會廣泛利用,許多社會用戶對高校圖書館擁有的豐富資源和多樣化服務只能望而興嘆,使得高校圖書館成為一座座‘信息孤島’。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也不利于高校圖書館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建設。”[5]另一方面,許多公共圖書館由于經費不足,或是館員專業技能等因素,無法成為區域的文化信息中心。李愛芳認為“公共圖書館由于受地方財政、人員和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其承擔的歷史使命在逐漸減弱,真正服務的對象也在逐漸減少,出現了館藏資源與當地的文化經濟發展不相適應、不能滿足廣大讀者需求的實際現狀”[6]。
2.3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區域適用性研究
不同學者對于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適用區域存在不同的認識。一些學者認為,校地共建共享比較適合發達城市,鐘輝新認為:“校市共建共享圖書館的模式比較適合于經濟發達地區,因為建設一座現代新型科技圖書館需要不菲的投入。經濟發達地區讀者對科技信息的需求比較旺盛,能有效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不會導致浪費。”[7]而另一些學者則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認為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特別適合中小城市以及西部欠發達地區,原因在于,西部地區及中小城市由于地方政府財政能力有限,一般對圖書館的投入也非常有限,許多圖書館館舍簡陋、資源陳舊,而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人民大眾日益強烈的文化生活需求,對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的模式特別適合這些地區圖書館的發展。
三、關于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可行性及意義的研究
3.1有效節約政府及高校的資金和土地資源
圖書館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文獻資源建設的優劣也取決于資金的投入量。許多地區的圖書館由于建設分散,造成單一圖書館無法提供優質的服務和資金浪費。目前,我國地方財政普遍吃緊,地方與高校共建圖書館可以將地方財政的資金集中使用,更好地為大眾讀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同時,一些由地方財政支持的'高等院校,也能夠獲得政府資金上的支持和保證。這樣做既可以有效地節約資金,又可以通過館藏館舍共用,節省土地資源的成本。
3.2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優勢互補
高校圖書館較公共圖書館而言,在館藏資源、人員技術等方面,都能夠彌補公共圖書館的不足。史成玲認為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獨具特色,對推動信息資源共享,發展地方文化、經濟和推動高校教學科研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另外,無論是高校師生還是社會公眾,讀者需求的交叉性很大。這種合作的優越性、資源的互補性和需求的交叉性放在知識經濟的框架之中,就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實現資源共享,又可避免國家資源與資金的極大浪費。”[8]
3.3有利于城市或區域文化與經濟發展
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擴大了服務對象的范圍,將其作為某區域的信息中心,不僅能夠為公眾提供日常的文化服務,為高校讀者提供科研服務,還能夠為區域企業服務,大大提高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機構的實現價值。李永紅在《論市校共建圖書館在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一文中結合池州師范專科學院的具體情況,提出通過開展服務池州的旅游經濟、積極為企業經濟發展做好參考咨詢工作、為地方特色研究服務等,將池州師專建設成為池州的城市文化信息中心。[9]
四、關于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合作模式的研究
依據高校性質的不同,可以將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高等本科院校與當地政府共建公共圖書館,如:聊城大學暨聊城市圖書館、寧波高教園區圖書館、大慶市東北石油圖書館、池州市池州學院圖書館、駐馬店市黃淮學院圖書館、深圳大學城圖書館;另一類是高職院校與當地政府共建圖書館,如: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嚴濟慈圖書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廈門市圖書館華廈學院分館。
依據共建共享的運行現狀對其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四類:(1)共建館舍,運營經費投入缺失型,如聊城大學暨聊城市圖書館。(2)短期“共建”、長期共享型,如池州市池州學院圖書館。(3)合資共建、共享服務缺失型,如駐馬店市黃淮學院圖書館。(4)共建共享、持續投入型,如大慶市東北石油圖書館。[10]
五、關于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管理模式的研究
5.1創新科學的保障機制
葉明青認為:“應成立一個由政府主管部門、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相關人員共同構成的圖書館協調管理委員會,圖書館在協調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5]楊麗華認為:“必須成立一個包括地方政府和高校以及地方財政、文化、科技等相關部門在內的'圖書館工作委員會',負責主持制定圖書館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引導圖書館服務方針和發展方向。”[4]綜合來看,目前正在運行的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基本上采用高校負責管理、政府監督管理的模式。
5.2設置合理的人事制度
高校圖書館員與公共圖書館員由于面向讀者對象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工作習慣,必然會產生職場上的文化沖突。許磊結合所在的聊城大學與聊城市圖書館的工作實踐,指出:“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對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實行技術職務聘任制;對工勤人員實行勞動合同制。同時,面向社會,引入競爭機制,盡快實現人員管理模式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化,建立起動態的、競爭性的人事管理機制。即采取三級用工制度,即專業人員、合同工和臨時工。”[11]
六、關于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地理位置的研究
圖書館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影響全局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比較大,高校圖書館的讀者相對比較集中與穩定,因此,共建館通常建設在大學校園內。但它也存在一些問題,圖書館位于學校內導致很多離校園較遠的公眾讀者不愿前來圖書館。[12]當然,也有部分學者持有不同看法,鐘輝新認為:“新建科技圖書館應選在市區或靠近市區的高校內,新館的選址既要方便高校又能便捷地為市民開放服務,又要對周邊能形成一定輻射作用。新館既可以在原高校圖書館的基礎擴建,亦可以在校園內建設全新的圖書館,視具體情況而定。”[7]綜合來看,地理位置要考慮區域的實際特點,無論是建在校內或是校外,都會不可避免地存在優點和缺點,可以通過大力宣傳、網絡服務等來彌補。
七、結語
總體來看,我國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尚未引起廣大研究者的強烈關注,基本處于“館本研究”,研究者絕大多數來自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自身,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性、可行性、建設意義、管理模式創新等宏觀層面,且這些主題多數停留在理論層面,對一些實質性的問題未進行深入探討。同時,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國內的實踐案例上,對國外的關注較少。筆者認為可以在具體建設圖書館的實施對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如:館藏建設,圖書館的建筑設計及空間分配,內部人員管理,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評價標準,讀者推廣服務,信息技術、網站建設等;同時,通過了解國外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發展運行的狀況,分析其案例實踐的成功與失敗的因素,探索我國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耿有三.共建圖書館高校與城市共享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07(6):146-148.
[2]楊麗華.雙重身份圖書館的構建[J].圖書館論壇,2008(1):147-149.
[3]耿有三.高校與城市共建圖書館研究[J].圖書館建設,2007(4):17-19.
[4]楊麗華.論城市與高校共建圖書館的管理體制創新[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4):31-33.
[5]葉明青.校地共建圖書館的運作模式[J].圖書館學研究,2011(17):31-33.
[6]李愛芳.校地共建與館際合作服務一體化框架的建構:以河南科技大學圖書館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4):70-72.
[7]鐘輝新.高校與地方政府共建共享科技圖書館芻議[J].情報探索,2011(3):54-56.
[8]史成玲.校市共建型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思考:以池州師專圖書館為例[J].池州師專學報,2006(3):139-141.
[9]李永紅.論市校共建圖書館在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J].池州師專學報,2006(3):137-138.
[10]田虎偉,劉陽,劉勇敏,等.校市共建共享城市文體設施的模式、特點與問題[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2):90-93.
[11]許磊.構筑圖書館運作新模式:試論聊城大學與聊城市圖書館校地共建[J].現代情報,2002(6):107-108.
[12]宋淑紅.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整合初探:以大慶市圖書館與大慶石油學院圖書館的整合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60-62.
【淺究近十年我國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相關文章:
淺究公共圖書館兒童分級閱讀推廣06-11
淺究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06-11
淺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區域圖書館聯盟建設06-11
淺究公共危機協同治理06-09
淺究高校圖書館新入職館員職業認同感培育06-11
淺究施工企業推廣BIM技術的障礙06-09
淺究《群山回唱》中妮拉的創傷06-13
淺究新時期基層水利檔案管理措施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