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那么關于中醫學的畢業論文應該怎么寫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藏象學說是和一定的社會思潮與社會發展現狀相關聯的,在此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在各個發展時期醫學家發展完善基礎上形成了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二十世紀尤其是建國后通過與西醫融會貫通,對藏象學說的也更加深入,同時也將其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實踐,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中醫臨床治療 藏象學說 臟腑辮證
藏象學說在中醫臨床治療中最為豐富寶貴的治療方法就是將臟腑學說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臟腑辮證作為最常用、最實用的辮證方法,是祖國醫學各種辮證方法中比較具體的辮證方法,辮治疾病,最終要落實到損及何臟腑,這樣才可將病因病機闡述得更為透徹,更能明確地指導治療;這樣在用藥時才能有鮮明的針對性。
1 肝膽學說
調暢氣化以治肝病。由于張錫純強調肝主氣化,肝病多關系氣化,因此治療肝病必須調暢氣化。調暢氣化的關健是個“通”字,肝虛補之以通,肝實瀉之以通,疥則活之以通,疾則化之以通。萬變之中,無非疏通氣化,氣化一通則諸病皆除,如肝虛助人生發之氣,黃茂振奮肝氣,補益肝氣;肝郁以柴胡升舉。不任升舉,代之以茵陳、生麥芽條暢;若肝郁、肝火,則或培中宮,或位金平木,皆以條暢氣化為務。
斂肝救脫。脫證系指陰陽相離,其氣脫越,生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張氏主張以山芡肉濃煎頓服以斂肝救脫,并立有既濟湯,來復湯等方,皆重用山芙主將。山芙肉“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濕滑脫”故善救脫。可見,張氏在救治脫證方面獨具一格,在肝膽學說上開闊了視野,拓寬了境界。
肝膽同治。施氏觀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聲影像學檢查提示膽囊增大者23例,膽囊壁增厚、毛糙者37例,膽囊區回聲增強、出現光團者8例,膽囊S型扭曲11例,膽囊姜縮17例。根據肝膽同治、疏肝利膽原則治療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時,超聲波檢查所見膽囊病變亦相應好轉。嚴氏等發現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膽囊異常者占64.02%,治療結果顯示肝膽兼治組較單純治肝組療效為佳。
2 脾胃學說
蒲輔周認為凡病之發生、轉歸莫不與脾胃有關。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強弱,治病先顧脾胃盛衰,如果脾胃生氣受找,則損怯難復,所以治療外感、雜病,處處要注意保護胃氣。諄告:胃氣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關鍵,而在治療中,能否保住胃氣,是衡量一個醫生優劣的標準。施今墨治內傷病,在崇尚東垣學說,重視脾胃氣機升降的基礎上,自擬治脾胃十法,即溫、清、補、消、通、瀉、澀、降、和、生等。以上十法,臨證時,當結合有關具體情況,可“數法并合”。務求辮證準確,方藥無誤,才能奏效。董德愚對脾胃學說深有研究,且多有闡發,治病以調理脾胃為主,以量老先生為代表應用脾胃學說自成一家。董氏執簡馭繁,便于掌握,將脾胃病治療分為益氣、養陰、升舉、溫中、清熱、理氣、祛濕、攻下、消導、固澀十法。根據臨床具體證候,每法又分為數法,或數法合用。十法以益氣為首,針對脾胃氣虛,首先當以益氣為法,主以四君子湯。益氣之為用,非止一端,及脾為生化之源,五臟之本,故益氣亦可生血,益氣亦生精,益氣亦可固脫。益氣之法,化栽活用,層出不窮。而后升舉法,養陰法針對脾胃陰虛、以養陰為法,針對脾陽不足、以溫中為法等十法。至于肝脾不和、心脾兩虧、脾腎兩虛、脾病及肺、肝氣犯胃等臟腑相關病機,或調他臟以治脾,或治脾以調他臟,或兩者并調,皆貴在審證求因,治病求本,標本先后,輕重緩急,均應胸有成竹,有條不紊,方可收到預期效果。
3 腎命學說
因“心本于腎”,故心血管系統中的肺心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常出現腎陽衰、腎氣不足,腎陰虛或腎陰陽兩虛等病理現象,可用溫腎命,或滋腎陰,以及陰陽雙補等治法。北京西苑醫院綜述肺心病治療中指出:腎命虛型是常見的類型,而溫補腎命等法,是治療肺心病水腫、哮喘的常用方法。
運用腎命相火理論,在婦科許多疾病中,都可用益腎的方法治療。有學者提出:月經不調、閉經、子宮功能性出血、帶下、不孕、先天流產等疾病都與腎命有密切關系,而用滋補腎命的治法取得療效。上海有人報導用地黃丸為主,治療無排卵性功血100例,全部病例均獲控制周期,有72.8%出現排卵,有23.2%懷孕。絕經期綜合癥,有人用溫腎清上湯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
4 臟腑相關理論的使用
從50年代開始已用中醫藥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當時以補氣養血為主;60年代始從脾腎論治,至70年代摸索出以補腎為中心治療療效最佳。脾腎二者關系密切,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需借腎中陽氣的溫煦;腎藏精氣又有賴于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與化生。脾與腎是后天與先天相互資助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在補腎為主治療再障的同時,絕不能忽視脾的作用。若脾失健運,即使投以補藥,藥效也很難發揮效用,因為藥物必須由脾來轉達,補脾藥既可使脾氣健運,以增加藥物的利用率,又可俠患者的食欲增加,精血生化有源。所以,補腎應兼顧健脾,投補脾藥以多少為度,唐容川的“血家屬虛勞門,未有不議補者也。當補脾者十分之三四,當補腎者十之五六”的論述仍有實用價值。
此外,近年對老年性癡呆(SDAT)的治療,根據其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的病因病機,而分別從心、從腎、從肝等論治,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以心為本,五臟相關治療冠心病,鄧鐵濤教授認為,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與他臟相關密切,治一臟可以調四臟,調四臟可以治一臟,此即張景岳五臟之氣互為相使之意;鄧教授治療心衰的兩個中藥制劑-暖心膠囊、養心膠囊,就是在“以心為本,五臟相關”的理論指導下研制的,廣東省中醫院內科六病區運用鄧教授上述方藥,以理脾法治療心臟手術圍手術期并發癥初步取得良好療效,并成為治療常規。
參考文獻
[1] 吳華強,藏象學說研究進展述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1,05
[2] 盛巖松,《黃帝內經》藏象理論的形成及對臨床診病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8
【中醫學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中醫學畢業論文提綱范例01-27
中醫學的畢業論文范文01-19
中醫學畢業論文提綱模板參考02-06
中醫學碩士畢業論文提綱范文06-15
中醫學就業方向09-06
中醫學實習心得06-17
中醫學的就業前景07-16
中醫學碩士就業方向09-02
中醫學實習心得范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