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畢業論文范文精選
白血病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
醫院感染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由于白血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變化的特點,更易發生院內感染。何謂醫院感染?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處于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獲得的感染也屬于醫院感染。 廣義地講,醫院感染的對象包括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門急診就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等,但由于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在醫院的時間短暫,獲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復雜,難以確定感染是否來自醫院,故實際上醫院感染病例的統計對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
醫院工作人員。
何謂醫源性感染?醫院感染和醫院性感染有何異同點? 醫源性感染是指在醫學服務中,因病原體傳播引起的感染。醫院感染與醫源性感染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前者強調的是在醫院這個場所發生的感染,后者強調的是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有病原體所致的感染。在醫院感染中,感染說發生的場所局限于又住院病人的醫院,而在醫源性感染中,場所包括了所有從事醫學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如門診部(所)、社區服務衛生機構等等。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對醫院感染管理內涵的界定中,已包含了醫院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6、 醫院感染分為哪幾類?何謂內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通過那些措施可以得到控制? 根據病人在醫院中獲得的病原體的不同來源,醫
院感染分為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也稱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感染的病原體來自體外,即其他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探視者和病人家屬和醫院環境。感染可以散發,也可以爆發。外源性感染通過消毒滅菌,隔離等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可以得到控制。 內源性感染是指病原體來自病人自身儲菌庫(皮膚、口腔、泌尿生殖道、腸道)的正常菌叢或外來的已定植菌。在醫院中當人體的免疫功能下
降,體內生態環境失衡或發生細菌易位時即可發生感染,
何謂醫源性感染?醫院感染和醫院性感染有何異同點? 醫源性感染是指在醫學服務中,因病原體傳播引起的感染。醫院感染與醫源性感染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前者強調的是在醫院這個場所發生的感染,后者強調的是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有病原體所致的感染。在醫院感染中,感染說發生的場所局限于又住院病人的醫院,而在醫源性感染中,場所包括了所有從事醫學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如門診部(所)、社區服務衛生機構等等。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對醫院感染管理內涵的界定中,已包含了醫院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6、 醫院感染分為哪幾類?何謂內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通過那些措施可以得到控制? 根據病人在醫院中獲得的病原體的不同來源,醫院感染分為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也稱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感染的病原體來自體外,即其他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探視者和病人家屬和醫院環境。感染可以散發,也可以爆發。外源性感染通過消毒滅菌,隔離等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可以得到控制。 內源性感染是指病原體來自病人自身儲菌庫(皮膚、口腔、泌尿生殖道、
腸道)的正常菌叢或外來的已定植菌。在醫院中當人體的免疫功能下
降,體內生態環境失衡或發生細菌易位時即可發生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將不同的患者群體對感染的易感性分為哪三個級別的危險層? 低危險層:患者無免疫缺陷,沒有潛在疾病,未接受侵入性操作,未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為感染處于低危險度。 中危險層:患者具有年齡(老人或兒童)、患有腫瘤或者其他疾病的危險因素,暴露于體液、血液、分泌物,接受侵入性診療操作,對感染處于中度危險。 高危險層:患者有嚴重免疫缺陷,接受高危侵處
于高度危險。
為探討白血病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我們收集了3年來在我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35例,對發生院內感染的.88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了解白血病患者的易感因素,有利于有
效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1 臨床資料
1.1 收集本科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間收住院的白血病患者335例,發生院內感染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齡5~73歲,平均34歲,感染率為26.27%。均符合醫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
1.2 本組88例院內感染中,31例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26例,敗血癥12例,口腔8例,泌尿道5例,皮膚4例,肛周2例。有52例在病程中送血、痰、尿、糞、咽拭子檢查,送檢率為59.09%。
有48例陽性標本,4例未檢出病原菌,其中G
G+菌22例,占45.83%,-菌11例,占22.92%,真菌15例,占31.25%。桿菌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球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
以白色念珠菌為主,占12例。
2 感染因素
1. 與化療強度有關 本組患者中321例進行化療,大劑量化療有52例,院內感染38例,感染率為73.08%。而常規化療269例,院
內感染36例,感染率為13.38%。
2.與白細胞數有關 白血病感染與白細胞減少密切相關,白細胞(2.1.4.0)109/L,感染率7.46%,白細胞(0.6~2.0)10
9/L,感染率100%。 9/L,感染率21.53%,白細胞
3. 與使用抗生素有關 335例患者中,未用或僅用一種抗生素者85例,醫院感染8例,感染率為9.41%。使用過2種或2種以上抗生素者250例,醫院感染80例,感染率3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
學意義(P
4 .與侵入性操作有關 本組335例患者中,有侵入性操作者56例,醫院感染者24 例,感染率為42.86%,而未進行侵入性操作279,
醫院感染者64例,感染率為22.94%。
5 .與住院時間有關 88例感染患者中住院時間為8~96 d,平均32 d。
占30.68%。20~30 d感染人數59例,占67.05%。
3 護理對策
3.1 切斷感染途徑
3.1.1 空氣的消毒 加強血液病房環境的消毒及管理,病房每天早晚各通風1次,用紫外線照射1次,每次30 min。病房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溫度控制在22℃~25℃,相對濕度在55%~56%,每天用2%消佳凈消毒液拖地及擦拭物體表面2次。定期做空氣培養,
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切斷空氣傳播途徑。
3.1.2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無菌技術是預防醫院內感染的一項重要護理操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擴散,往往取決于無菌技術的執行情況。因此,進行護理操作的各個環節,應嚴格無菌技術。同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需留臵各種導管時須做好導管的護理及盡可能縮短留臵時間,防止醫源性感染。
3.1.3 洗手 洗手是防止醫護人員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醫院感染最重要、最簡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預防效果的措施之一,醫務人員應提高手的保潔意識,在進行醫療操作、接觸患者前后嚴格洗手。提倡即使在為危重患者作醫療護理操作戴手套以避免交叉污染時,也要
做到手套一人一換。
3.1.4 加強對患者的管理 嚴格控制陪伴和探視,盡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要配帶口罩。化療期間注意觀察白細胞數,白細胞數
3.2 預防內源性感染 大多數學者認為內源性感染與腸道菌群移位有關,內源性病原體來自患者本身。白血病患者,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低下,導致組織對細菌、病毒、真菌的抵抗力降低,因而
極易導致感染。特別是在化療后骨髓抑制發生粒細胞缺乏時,則感染較難控制。這類感染既不能通過隔離傳染源和注射疫苗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也不能通過消毒、無菌操作來預防和控制。因此加強預防感染
的護理更具有重要意義。
3.2.1 口腔、鼻腔 含漱與口腔護理能保持口腔清潔,使常寄居于口腔的微生物脫落,能預防口臭與感染[1]。告知患者漱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持口腔清潔的方法,每餐前后漱口,用軟牙刷刷牙,以防出血,并用朵貝氏液或洗必泰溶液含漱。白血病患者化療后易發生口腔潰瘍,監測口腔pH值,pH值降低有促進白色念珠菌繁殖的作用。口腔pH值降低時改用3%碳酸氫鈉溶液含漱。鼻前庭用棉簽蘸洗
必泰溶液滴鼻3次/d。
3.2.2 外耳道、腸道 用3%雙氧水滴耳液滴耳,1次/d,然后用干棉簽揩干。口服腸道非吸收類抗菌藥物,抑制腸道細菌的生長
[2]。做好患者個人衛生及飲食護理。
3.2.3 皮膚、肛周 修短指甲、頭發,定期藥浴,每周1~2次,用1∶2 000洗必泰進行床上沐浴;每天更換消毒衣褲,保持清潔、干燥、舒適。每次便后使用消毒軟紙擦拭肛門周圍,并用1∶5 000
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以防止發生肛周膿腫。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劑 不正確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耐藥細菌的急劇增長,增加醫院的感染率。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既要考慮選擇的藥物品種、劑量、用藥時間、給藥途徑、療程方面要與患者的感染狀況及其生理、病理狀態相適宜,以
有效控制感染;同時又要防止人體內菌群失調,減少藥物不良反應與細菌耐性的產生。在化療結束后粒細胞缺乏時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
子,以縮短骨髓抑制時間,從而達到有效地防止感染。
【護理學畢業論文范文精選】相關文章:
護理學畢業見習報告01-01
畢業論文范文格式參考03-02
護理學碩士畢業論文提綱05-11
護理學畢業論文答辯03-19
畢業論文范文格式及要求04-18
專升本護理學畢業生自我鑒定03-05
護理學畢業生自我鑒定三篇03-05
2017大學生畢業論文范文格式05-06
護理學院畢業生的自我鑒定04-03
護理學院畢業生自我鑒定范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