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醫學論文參考文獻寫作注意事項
導讀:醫學論文一般需要引用參考文獻,其目的是給讀者提供檢索信息,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方便同行們進行深入研究。我們在臨床科研工作中發現,諸多稿件的參考文獻著錄不規范,差錯較多,現就醫學論文參考文獻著錄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下面是CN人才網為大家整理的醫學論文參考文獻寫作注意事項,歡迎參考~
參考文獻書寫注意事項
1、作者名:所有類型文獻作者名書寫要求都一樣,即至多列出前3名作者的姓名,若為3名以上,中文作者用“等”,英文作者用“et al”。
2、文題:文題后應跟文獻類型,醫學論文常用的文獻類型有期刊文章[J]、專著[M]、學位論文[D]、論文集[C]、電子文獻的載體互聯網[OL]。
3、雜志名:中文雜志名用全稱,英文雜志名應用縮寫。
4、專著:應有出版地、出版社名稱。
5、期刊文獻應注意卷、期不缺項,專著不缺頁碼。
6、引用網絡文獻應有出版年、引用日期和網址。
7、參考文獻內各項目間需標注相應的標點符號。
8、參考文獻數目不宜過少。
9、近5年參考文獻的數量應占一定比例。
參考文獻常見錯誤及解析
第一
文獻缺項,著錄不當
醫學期刊的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及標注均有嚴格的規定,一般采用改良的溫哥華格式。近年來,一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因參考文獻著錄格式不規范或引用不當而延期發表或被退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著錄中的作者名缺少,在不少稿件中發現只寫1位作者后加“等”的情況,因其他作者無從查證而耽擱了及時發表。稿約中明確規定,參考文獻中的前3位作者應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字或相應的`外文。
(2)著錄項目殘缺不全,有些論文缺少題名(書名),亦有缺少刊名、年或卷、期及頁碼等。
(3)在正文中未標注參考文獻序號,無法證實參考文獻的實際用途。
(4)引用不當:未公開發表的觀察資料、內部交流資料及涉及保密的資料等尚未得到公認且不夠成熟,其原理、論點、論據及論證尚需修改或變更,起不到參考作用,不宜作參考文獻。
第二
文獻過多,雜亂無章
主要表現為參考文獻著錄順序與使用順序不對應,標引參考文獻過多而文中使用不全或文中使用很多而文后未標明,這些多數是論文完稿后未對參考文獻進行認真整理所致。
一般而言,論著類論文的參考文獻數目要控制在15條左右,綜述類文章可略多,但不宜超過25條,且要有明確的引證目的。
此外,同篇文章在參考文獻著錄時反復使用現象亦應引起重視,無必要每引一次均重新著錄,即不管文內引用多少次,該篇引文在參考文獻欄內只能占一個位置。
第三
文獻陳舊,可信度低
有些作者認為引用的文獻越久遠,越能說明自己的研究結果可靠,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根據普賴斯指數的原理,引用3~5年內的文獻越多,則普賴斯指數越高,說明論文所涉及的問題越接近當前研究的前沿。
一般而言,文章所引用50%~70%的參考文獻應為近3~5年內發表的文獻,這可以反映作者對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發現所引文獻確實過于陳舊,編輯會建議作者查閱較新的文獻,但作者在查閱新的文獻后可能會改變原來的認識或結論。
如果所研究的問題的確很有價值,且很難查找到近5年內的相關文獻,當然也可以引用超過五年,甚至是幾十年前的文獻,但是一定要在整個研究期間多查閱新的有關文獻,以免忽視近幾年來已被同行證實或解決的某些重大問題,而仍停留在對課題研究的認識水平,出現資源浪費。
第四
著錄錯誤,編碼亂序
1、姓名書寫錯誤。姓名書寫錯誤多見于國外作者姓名,國外作者姓名時應以姓在前,名在后,姓要寫全,名用縮寫。此外,在文獻著錄時不必將MD,PhD寫出,更不能將它誤為姓或名。
2、順序編碼錯誤。正文中未按引用文獻的先后順序連續編碼、正文引用文獻序碼與文后著錄編碼不符、標題或摘要中出現文獻序碼、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等。造成這些錯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作者未認真領會稿約中所規定的參考文獻著錄格式或規范要求;②所引用文獻不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一次性文獻,而是轉引抄襲文獻;③作者對著錄參考文獻的重視程度不夠,以為論文的正文寫完就可以脫稿了,往往忽視參考文獻欄目,導致諸多著錄錯誤。
總結
總之,作者要重視醫學論文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及規范使用的重要性,而且應對文后參考文獻進行認真細致的審讀及校正,要對每條參考文獻與原著進行核對,以保證其準確無誤,充分發揮著錄參考文獻的實用價值和作用。
【醫學論文參考文獻寫作注意事項】相關文章:
文獻綜述寫作注意事項11-03
自我鑒定的寫作注意事項09-26
醫學論文開題報告06-24
老年醫學論文01-31
生物醫學論文11-07
考研英語答題技巧及寫作注意事項02-03
參考文獻書籍引用格式(附參考文獻模板)05-26
參考文獻的寫法12-26
中文參考文獻02-28
論文參考文獻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