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佳節六月六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由于居住地區不同, 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
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有回娘家、曬蟲蟲等,民俗有云:六月六,請姑姑。
洗曬節
熱在三伏。夏至節后,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六月六 打個泡子 長塊肉"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曬,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曬秋節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發展至今,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后,其更演變成鄉村旅游提升的“圖騰”和名片。
篁嶺曬秋,掛在山崖上的篁嶺古村,地無三尺平,數百年來,村民早已習慣用平和的心態與崎嶇的地形“交流”。自然條件的局限卻激發了先民的想象和創造力,從而在無意間造就了一處中國絕無僅有的“曬秋人家”風情畫。篁嶺古村數百棟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錯落有序,每當日出山頭,晨曦映照,整個山間村落飽經滄桑的徽式民居土磚外墻與曬架上、圓圓曬匾里五彩繽紛豐收果實組合,繪就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曬秋”壯觀農俗景象、最美的鄉村符號。
可以說,篁嶺既是自然的寵兒,也是人文的杰作,更是造物主遺落在人間的一塊美玉。這里一年四季都是畫家和攝影家的創作樂園。
洗象日
元明清時期,農歷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顯示威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撣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觀。皇上為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并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并由馴象師指導訓練。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宣武門內西側城墻根一帶,舊址即現今的宣武門的新華社大院處,至今留有”象來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墻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為了觀看洗象活動,有錢的人家會提早占據附近酒肆茶樓的好位置,以一飽眼福。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觀象時,大象戲水之聲,觀者的驚訝贊嘆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
伏羊節
伏羊節,是于每年傳統農歷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美食節日之一。
伏羊節大約始于堯舜時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年多年的歷史。2000年夏季,古徐州轄縣蕭縣第一次打出“伏羊文化節”的招牌,得到了徐淮地區羊肉餐館的積極響應,進一步證實了伏羊文化在徐淮地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伏天食用羊肉,暗合“天人合一”的質樸養生理念,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說,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
受伏羊文化的影響,中國的上海、江蘇、山東、安徽、寧夏、湖北、浙江等地也都有過伏羊節的習俗。品味兩漢文化、堯舜文化,紀念彭祖、狐偃,踏青郊游是伏羊節的基本主題。
晾經節
每當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曬,皇史、宮內的檔案、實錄、御制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曬。當年這一天也有“晾經節”之稱,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濕、蟲蛀鼠咬。如舊京的白云觀藏經樓里,藏有道教經書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觀要舉行晾經會,屆時道士們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里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曬。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那時看完洗象的百姓,都會涌到善果寺中觀看晾經,所以寺前也形成臨時集市,非常熱鬧。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曬衣服、被褥。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因此,有的地叫“曬衣節”或“曬伏”。
蟲王節
同其他節氣一樣,六月六這天還有許多專門的食俗。從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藥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舍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藥制作成的暑湯。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制大醬。每到六月六,當天的飯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還有深意,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農歷六月已異常炎熱,莊稼長勢正旺,已是吐須秀麥穗之時,農家要觀察長勢,以卜豐欠。六月六農民還稱為“蟲王節”,要在農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護,五谷豐登。
六月六,老北京還有郊游和賞荷的民俗。為了防熱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廟宇有樹蔭之名勝地及長河、御河兩岸、東便門外二閘等地野游。舊時的二閘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閘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時百姓觀景旅游的勝地。當時通惠河兩側垂柳成行、水波蕩漾,運糧船和各種游船穿梭往來。在二閘的閘口處,還有一個飛濺的瀑布,岸邊還有樓臺亭閣、私人花園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詞》這樣描繪:“乘舟二閘欲幽探,食小魚湯味亦甘,最是往東樓上好,桅檣煙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開,人們也常到什剎海邊嘗蓮品藕。兩岸柳垂成蔭,水中荷花爭艷,在此乘涼消閑吃冰食,別有韻味。
回娘家節
六月六,晉南地區稱為“回娘家節”。傳說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一年晉國遭災,狐偃外出放糧,說好六月初六日回家過壽。女婿決定乘狐偃祝壽之機,刺殺丈人,以報父仇。女兒探知此事,趕回娘家報了信。狐偃放糧歸來,看到了民間疾苦,后悔未聽親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錯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還當眾承認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團聚。傳到民間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一些地方,六月六,出嫁的老少姑娘也要回娘家歇夏。“六月六,請姑姑”,人稱“姑姑節”,看來與這個傳說也有一定的聯系。
天貺節
六月六還被稱作“天貺節”(貺,kuàng,賜贈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趙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日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的不少地方,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種用面粉攙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看來,這炒面與這“糕屑”應該是一個意思。
禾苗節
“禾苗節”,這天正好是在農歷的六月初六,湖南桂東人亦叫“六月六”。
“六月六日曬衣物,不怕蟲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鴨子”,“六月初六,吃雞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過“六月六”節的民諺很多,慶祝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桂東把六月六作為 “禾苗節”這種別有特色的民俗卻鮮為人知。
《中華長江文化大系》中有記載,“世界上的每個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中國各民族歷史悠久,當然更不會例外。作為一個農業國的農業民族,長江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對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與稻谷相關的節日,如禾苗節……”
筆者來到號稱十萬畝林區的.桂東東洛采風。偶然了解到這里完整地傳承了這個古老的“禾苗節”。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東洛鄉就會有人自發組成一支“禾苗節”民俗隊伍,當天這小村子里一個大操坪里鑼鼓喧天,嗩吶嘹亮,十幾人舞起稻草龍,上下翻騰,或回首擺尾,或左旋右轉,……稻草龍后面跟著一條長長的隊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豐熟(收)米,右手提著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著一只仔鴨,右手提著一些祭祀品。朝著農家走去。
“禾苗節”民俗隊中的稻草龍每到一戶農家,這家就會放鞭炮迎接,稻草龍進屋去向神龕點三下頭,六只仔鴨也要向神龕點幾下頭。隊伍里有人給屋主送上一包豐熟米,預祝這戶人家好收成。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從大門后拿出一包害蟲來,如青蟲、白葉蟲、打屁蟲等,(事先捉到的害蟲用紅紙或南瓜葉包好),放在游船仔。意即包里的害蟲是蟲王,把蟲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蟲隨著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龍在悠揚的嗩吶聲和節奏明朗的鑼鼓聲歡快起舞。不論鄉鄰們住山側還是住山腰,“禾苗節”民俗隊都得全部走齊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稻草龍離開農家。農家會在山炕垅段,田間地頭,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豐登。有的也會殺一只鴨子取血噴于方幅草紙上,制成小旗插在田頭地角,備酒燭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確保豐收,俗稱“祭田神”。《桂東縣志》中有記載。
“禾苗節”民俗隊伍一行,在每家每戶走遍之后,大家登上離村子不遠的佛道并存的寺院道觀——回龍仙。在那里向菩薩和太上老君畫像虔誠焚香燃燭,呈祭果、殺仔鴨……大禮祭祀。畢后,把游船仔里的害蟲集中起來在一塊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壯并獲得豐年。
《宋史》有記載。“帝以蝗災,令刺舉監司不才者,疇若同臺監考察上之。”又言:“湖、廣盜賊,固迫于饑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風峒寇……”南宋史上,湘南一帶曾鬧過多次大蝗災。那時桂東(黑風峒在桂東境內)還沒建縣(1211年建縣),根本沒有各種農藥來滅治害蟲。莊稼被蟲災害得顆粒不收,農民被逼得背井離鄉。《南龍志·地理志》記載:“……漢語曰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禳災祈禱,預祝五谷豐盈……”。后來,人們為使農田得以豐收,避免蟲害,只有祈求神靈庇護。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加六亦為“六六大順”之意,是個最吉利的日子。從那時候起,桂東東洛民間中一直完整地繼承著這饒有風趣的“禾苗節”。
祭神節
祭大禹,祭禹儀式直到宋朝還在舉行,蘇軾《過漆州涂山》一詩自注云:“淮南人傳禹以六月六日生日,是日數萬人會于山上。”可見盛況不減。
祭觀音或逛廟會,四川部分地區將六月六廟會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其中成都東山一帶(青白江、金堂等)有六月六爬云頂的習俗。六月六日云頂山盛為熱鬧,是日數萬人會于云頂山上,眾人燒香祈福,好不熱鬧。
此外,這一天還有祭祀其他神靈的。如南宋朝廷祭崔真君誕辰,或谷神,或魯班等等。
半年節
鄂東黃岡地區部分縣市的一個傳統節日,當地稱為“半年”,與小年差不多的一個節日。
鬼挑瓜節
在潮汕地區,相傳涇河龍王因名相士袁守誠指點漁民選地下網,每網皆盡,一怒之下前往長安與之賭賽。為了賭賽取勝,龍王不惜改變降雨時量,終因違犯天條,遭人曹官魏征于夢中綁赴斬首。又因唐皇李世民曾答應龍王拖住魏征不讓其赴斬龍臺,不料魏征能夢游出行,罪龍終難免一死。只是涇河龍王死不服罪,一口怨氣難以下咽,夜夜于唐皇寢宮外呼號喊冤。龍王向玉皇大帝告狀:唐王原答應救他,言而無信。玉皇大帝令將李世民拘入地府,他陽壽已終,求地府閻王給添壽,閻王不許。地府中管“魂簿”的判官崔旭(他是魏征的表兄)見皇上遇難,用“掉包計”頂替同姓名的人,為李世民添了十年陽壽。李世民為報此恩,許下愿:“進瓜入幽冥”。
在潮汕,傳說六月初六這一天,地府的鬼魂會跑到陽間挑西瓜回去消暑。但小鬼懶惰,往往抓人代挑。因此,潮汕人在這一天有諸多禁忌:不到親朋家串門,否則將會給親朋帶來不祥;晚上不能出門,更不能在野外露宿。
這一天,潮汕人還有個習俗:如果恰逢親人死去的第二年頭,家屬就應該在這一天為死者作法事,超度死者靈魂。這稱為“過橋”。舉行儀式時,必須備辦西瓜、三牲等,然后用米粉蒸制七塊兩三寸寬、七八寸長的“橋板”和幾個“橋墩”,以及一端寬一端窄的“狗舌”,將這些東西在逝者靈前搭起一座橋,這就是傳說中的生死橋━━奈何橋了。橋頭置放“狗舌”、瓜果、三牲,然后才焚香點燭誦經。
如果為老人準備壽衣,也要在這一天將衣物拿出來曬。
【傳統佳節六月六】相關文章:
六月六傳統節日翻經節01-01
青海傳統民俗熱貢六月會02-06
傳統節日農歷六月初六天貺節01-01
少數民族哈尼族傳統節日“六月年”09-01
布依族六月六12-26
贊美六月的句子05-14
六月初六曬書節11-30
六月初六是什么節日07-17
六月六日是什么節日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