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云南地方戲滇劇
滇劇是絲弦(源于較早的秦腔)、襄陽(源于漢調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調)等聲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間先后傳入云南而逐漸發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
滇劇是云南勞動人民根據自己風俗習慣和生活,特別是根據地方的語言與民間藝術,融合了外來劇種的精華,經過長期不斷發展形成的地方戲之一。初步調查,云南90多個縣市的廣大人地區都有滇劇,較大的城鎮有業余滇劇組織,昆明郊區原名"牛街莊"的這個村子,就有一個曾經相繼幾代人而現在還存在的業余滇劇組織。滇劇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滇劇的藝術特點
滇劇的表演藝術繼承和吸收了徽、漢、秦腔等劇種。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向有“民族藝術海洋”之稱,滇劇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在農村草臺演出,吸收了民間藝術,具有民族鄉土特色。不少名藝人都有自己的絕招,如李少白飾《審潘洪》中的潘洪,能通過頭上紗帽的高低移位,表現出潘洪驚悸、焦急的復雜心情;花臉卜金山在《梅花簪》中飾禁子,只用一個鎖牢門的動作,使觀眾似乎聽見鎖簧入鎖的聲音,從而表現了他對犯人的同情和對官府的憤恨;又如名須生栗成之,他所扮演的《清風亭》中忠厚老實的張元秀,《馬房失火》中機智沉著的白槐等,個個栩栩如生。尤其是《七星燈》中的孔明,唱工相當吃重,為了表現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須越唱越衰,而身衰心不衰,栗成之都表演得恰到好處,被譽為“滇劇泰斗”。
滇劇的表演善于刻畫人物和富于生活氣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與陸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駿與尹碧蓮,都是通過具有豐富生活內容的動作,表現出人物矛盾的過程,體現角色的思想感情。另一特點是語言生動,通俗流暢,具有民間歌謠的風格,如《秦香蓮》一劇中的許多唱詞。
滇劇的藝術基礎
滇劇在云南民間廣泛流行,擁有眾多玩友、票友。不少文人學士也是滇劇愛好者,由于他們的參與,對滇劇劇本的創作、加工,聲腔和表演藝術的提高、改進起了很大的作用。云南原住居民人數最多的白族和彝族,有本主和土主崇拜習俗,各村寨都有本主廟或土主廟,廟內均有戲臺。每年春節以后至農歷三月農事輕閑,便成了廟會的集中時期,幾乎村村都要輪流唱戲,各戲班都生意興隆。
一些滇劇特有的劇目在藝術上有濃郁的云南文化色彩,在內容上也強烈地反映云南的社會狀況。1884年中法戰爭,帝國主義侵略的觸角已直接伸向云南,全省民眾群情激昂,護路、護礦,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逢勃開展,繼之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亦得到云南志士的積極響應,滇劇成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重要手段。為適應民主革命形成的發展,便產生了滇劇改良活動,一批反映云南歷史和現實題材的劇目出現。
滇劇自出現之日起就是大眾型、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大理、玉溪的群眾一直都很喜愛這種劇種,但相對于花燈來說,滇劇要求更高,更城市化,表演更難,對劇本的要求也更高。同時,滇劇作為云南省主要地方劇種,歷史悠久。尤其是鳳慶滇劇,在其發展過程中,在出人、出戲及滇劇音樂的創新上都有自己的貢獻,在云南省有較好的影響,是研究滇劇歷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6月,滇劇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云南地方戲滇劇】相關文章:
云南地方戲昆明曲劇01-17
山西地方戲曲蒲劇05-31
江蘇地方戲蘇劇12-27
山東地方戲柳子戲12-13
上海地方戲曲淮劇01-02
地方戲曲劇種呂劇12-13
河北地方戲曲哈哈腔01-08
古老地方戲曲山東梆子12-13
云南傳統戲劇云南壯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