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的飲食文化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是一個多山的省份,以喀斯特地貌為其主要特征。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坡陡,河谷深邃,好多地方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那么你對于貴州的飲食了解多少?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貴州民族的飲食文化,希望能幫助到你!
貴州民族的飲食文化 篇一
一、貴州的自然環境和少數民族的分布狀況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是一個多山的省份,以喀斯特地貌為其主要特征。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坡陡,河谷深邃,好多地方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由于這種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差異較大,歷來有“十里不同天”之稱。在貴州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除漢族外,還生活著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瑤、仡佬等多個少數民族,此外還有部分待定的人們共同體。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相對集中的省份,但是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不像內蒙、新疆、西藏、廣西那樣由某個單一少數民族為主體大聚居,而是和漢族雜居相處,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大體說來,黔東南為苗族、侗族聚居區,黔南、黔西南為苗族、布依族聚居區,還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區,雜有白族,黔東北為土家族
聚居區,而仡佬族極為分散,呈零星分布狀態。正是由于這種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狀況,各少數民族的飲食生活習俗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受其它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影響,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二、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紛呈的名特菜點。
居住在貴州的眾多少數民族,以農業經濟為主,兼營畜牧業和養殖業。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異的。大體說來,居住在平壩、河谷地帶的土家、布依、侗、壯、水等民族,水稻為主要的農作物,他們則終年以大米為主食。而居住在山區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極少,主要是旱地,以種植薯類和玉米、麥類為主,故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以小麥、玉米、土豆、蕎麥等粗雜糧為主食,很少時間能吃上米飯,只是在近幾十年才有較大的改觀。
貴州地區的崇山峻嶺和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廣闊的森林,給各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飲食資源,勤勞、智慧的各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調制出了許多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名特菜點。
大米不僅是貴州多個民族的主食,還被制成多種風味食品,其中以米粉最具代表性。米粉呈面條狀。一般居家食用的米粉,制作簡便,其湯用熟豬油、紅油、姜蒜汁和醬油、食醋等配制而成,用大碗盛湯,然后放入燙熟的米粉和鮮嫩蔬菜或炒熟牛、羊肉即可食用。米粉顏色雪白晶瑩,口感香軟細滑,不生濕熱,不燥火,這一點比面條優越,是一種老少咸宜的食品,多用于早點及便餐,對上班族很適用。有時工作忙,來不及做飯菜,煮上一大碗米粉,即可充饑,又可解饞,方便實惠。外賣的米粉在湯汁的制作上要考究些,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飛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負盛名。
糯米飯也是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喜愛的食品。糯米飯蒸熟后,另加豬油在鐵鍋里煎炒,起鍋后,將另備好的炒花生仁、蛋絲、香腸片、酸蘿卜顆粒、食糖做餡子,捏成飯團,即可食用。糯米性溫平,久食糯米飯及糯米食品有養胃、健胃之功效。糯米飯團還被侗族青年男女作為社交的禮品和食物,每當趕坳(或稱“坡節”)的日子,姑娘們就帶著糯米粑飯團(一般是12個,閏年則13個)贈給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團圓和美之意。糍粑也是貴州各少數民族喜愛的食品,用糯米做成。漢族一般是中秋節吃糍粑,而各少數民族則是在春節吃糍粑。其制作方法是先將糯米浸泡一段時間,待其充分吸水膨脹后,用甑蒸熟成糯米飯,將其倒進石碓里舂打,稱為“打糍粑”,打到不顯米粒時為止,然后將其摶制成大小不同的餅狀。除自家食用外,糍粑還是春節饋贈親友的佳品。此外,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壯族的“五色飯”,也久負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各族人民還以本地出產的粗雜糧制成佳味食品,威寧蕎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扒鞔蠖ㄒ恢,威寧畢節苦蕎粑”,是在貴州長期流傳的一句民諺。這說明威寧、畢節一帶自然條件差,人們生計艱難,一般人家只能以苦蕎度日。聰明的彝族人民卻用苦蕎制成了佳味食品蕎酥。相傳蕎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領奢香夫人為給明太祖朱元璋獻壽所創制的壽餅,每個重八斤多,餅面圖案是九條飛龍圍繞一個“壽”字,取“九龍捧壽”之義。朱元璋品嘗后連聲稱贊:“南方貴物!南方貴物!”蕎酥的制作過程是先將苦蕎面篩選出最細的一層,按一定比例配以紅糖、菜油、雞蛋及少量的白礬、蘇打、白堿拌勻。餡料用小豆、紅糖、熟菜油、熟豬油、芝麻、玫瑰、瓜條等制成。將餡心包入蕎面后按壓成形,然后送入烤爐烘烤。蕎酥色澤金黃,清香撲鼻,酥軟可口。蕎酥以其獨特的風味和物美價廉,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貴州地區的少數民族,除回族因其傳統習俗禁食豬肉外,其余各族均以豬肉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豬肉除一般的煎、炒、燉、煮成菜外,各族人民還創制出了許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湯”。即殺年豬后,將豬內臟洗凈切碎,加上邊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鍋,邀親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調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湯”,主客團團圍坐,喝酒吃菜!捌蕼蔽兜朗瞩r美,酒到半酣,主人還唱苗歌、侗歌殷勤勸酒勸菜,氣氛十分熱烈友善。筆者曾有幸在一苗族同事家品嘗“剖湯”,留下深刻的印象。
侗族的“洗澡肉”也別具一格。殺年豬后,遷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鐵鍋,盛清水燒煮至開,將切好的生肉片沿鍋邊放下,主客圍坐,各人面前置一放鹽和糊辣椒面的調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鍋面,就算煮熟了,將肉片拌上鹽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勸酒勸肉,雜以戲謔嘻鬧,酒香肉肥,歡聲笑語不絕。
彝族的“坨坨肉”也特別有名。其制作方法是將豬肉切成大塊,大者可達半斤左右,用大鍋燒煮,佐料是辣椒、花椒、姜、香料、鹽、醬油之類,與漢族的紅燒肉類似而更粗放、古樸。煮熟后方蔥花,或圍鍋而吃,或以大盆舀上桌面,以肉佐酒,隨意受用。“坨坨肉”一般在過年過節或待客時食用!跋丛枞狻、“坨坨肉”的制作及食用方法,與古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相類,大有古人風范,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質樸、豪爽、好客的品格。
苗族的“腌胙肉”也久負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將肉洗凈晾干,把粳米炒熟舂成粉,用一口小缸,鋪一層粉,放一層肉,層層鋪放,缸口用芭蕉葉封住,將缸倒置于地,缸口糊以黃泥,一般經過大半年就可取食,不必再燒熟。也有腌制長達二三十年的,在孩子出生時腌一缸肉胙,等到孩子長大結婚時才用來待客。啟封后的肉胙,透明發亮,堅硬結實,顏色鮮黃,吃起來清香爽口。胙缸的多少往往被認為是家庭貧富的一個重要標準。
布依族的腌骨頭具有特色。腌骨頭的制作原料是以骨頭為主。殺年豬時,把豬的排骨、腳骨等部位剔刮下來,但不要把瘦肉都剔光,要帶上三分之一的瘦肉,再加上少許肥肉,用斧頭將骨頭砍成碎屑,然后用石碓舂爛成末,再配以食鹽、碎姜、干辣椒面、五香粉之類佐料,攪和拌勻,裝入壇中,半月后即可食用。吃時,多用糟辣子油炒,放少量水稍燜一下即可。腌骨頭鮮脆幽香,酸中帶辣,十分爽口,吃起來回味無窮,讓人難以忘懷,是待客的理想佳肴。
貴州地處長江、珠江兩大水系上游,河流眾多,溪澗密布,魚類及其它水產食料十分豐富,其中不乏名品,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鯢。大鯢主產貴州,俗稱娃娃魚,以其叫聲似小兒啼哭而得名。娃娃魚肉味鮮美,為上等佳肴,貴陽的八寶娃娃魚、紅燜娃娃魚長期以來一直是黔味菜肴的代表作。娃娃魚還對貧血、霍亂、痢疾、瘧疾和癲癇等癥有一定療效。娃娃魚現在已經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嚴禁捕捉和宰殺,但人工孵化、放養已獲得成功,這為更多的人能夠品嘗娃娃魚展現了美好的前景。
侗族的“腌魚”別具特色。其制作方法也頗為奇特:將鮮魚剖腹取盡內臟,用食鹽水浸漂,然后用蒸熟的糯米飯(或炒熟的糯米)、辣椒面、花椒、米酒、生姜、大蒜、土硝、加草木灰水和鹽拌成混合飯,裝入魚肚內,再用混合飯擦拭魚皮后裝入木桶,上面覆蓋水芋葉或棕葉,筍殼葉等,加壓石塊,一兩個月即可開桶取食,但以腌兩年左右者為最佳。也可用泡菜壇子腌制,但效果不如透氣的木桶好。食用時取出蒸熟,其色澤金黃,骨刺已酥脆,連肉一起嚼食,味道十分鮮美,是待客佳肴。侗家請客時,腌魚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如果沒有腌魚,不管其他菜肴多么豐盛,也覺得美中不足。
苗族的“憋湯”,也是別具一格的風味食品!氨餃庇醒虮餃团1餃珒煞N,而以夏季的羊憋湯為最佳品。“憋湯”的制作方法是:殺羊后,取其粉腸、肺臟,略洗一洗(大都不洗),切碎,拌以鹽、酒、香料。待鍋中油水滾沸后,將切碎的五臟六腑倒進去,蓋嚴,俗稱“憋”。待煮熟后,再把羊血、羊膽沖進去,又蓋嚴,片刻后,揭開鍋蓋,此時,香氣四溢,即可食用或敬客!氨餃笔敲缂掖图央,如客人嫌臟不吃,主人會不高興,不把你當貴客看待!氨餃笔且环N傳統食品,宋代朱輔的《溪蠻叢笑》中就有記載:“牛、羊腸臟,略洗擺羹,以饗客,臭不可近,食之則大喜! “憋湯”營養豐富,藥用價值極高,許多苗族老壽星都得益于“憋湯”。牛憋、羊憋也可干鍋燒制,筆者曾在黔東南的劍河縣品嘗過羊憋,其味微苦,香辣爽口,是佐酒的佳肴。
侗族、苗族的“打油茶”,不僅是日用飲料,也是待客佳品。其制作方法是:先用茶油將粳米和茶葉煎炒至焦黃并散發出香味時,放進清水燒沸,舀在碗內,再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炒黃豆、炒花生仁、米花、糯米粑顆、蔥、姜片等,即可敬客。油茶香濃可口,既充饑又解渴。自家食用的油茶制作簡便,即將少量剩飯煎炒盛入碗內,放上米花,沖上茶水就成,一般用作中午或傍晚勞作歸家時的飯前小食,聊以充饑。
貴州地區各族飲食文化,在“味”的方面也有獨到之處。辣味是西南地區飲食的共同特點,云南十八怪的諺語中就有“無辣不成菜”一條,不過,滇省的辣比起川黔來,還是要遜色一籌,這就主要體現在辣的程度和辣的風味上。川省是油辣帶麻,黔省是香辣帶酸。黔味菜的香辣帶酸,有其特定的歷史地理因素。貴州地區歷來缺鹽,食鹽之需,全仰外省,主要靠川鹽,因而鹽價昂貴,廣大貧苦人民只能望鹽興嘆,特別是居住在深山腹地的苗、侗等族,食鹽長期奇缺。勤勞、智慧的苗、侗等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摸索出了以酸代鹽,以酸補鹽的烹調藝術,所以,苗族、侗族的酸味菜特別有名,如酸湯魚、酸菜魚、酸菜豆米湯等。酸菜的制作也很簡單,即將青菜洗凈,放入缸內用淘米水浸泡兩三天即成,酸菜制成的湯菜風味獨特。
三、多姿多彩的酒文化
貴州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糧食品類齊全,加之地處長江、珠江兩大河流的上游,水質優良,這就給釀酒業創造了前提條件。所以,西南地區歷來是名酒之鄉,不但有享譽全球的茅臺、五糧液,而且各族人民利用豐富的糧食資源和土特產,釀制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各種佳釀。
貴州各少數民族幾乎家家都會釀酒,各種糧食在他們手中都可以釀出酒來。一般說來,居住平壩、河谷地帶各族,多釀米酒、而且糯米酒為最佳,如侗、布依、壯等族;居住山地者多用玉米、紅薯、土豆、青稞等來釀酒。但在相當長的歷史事情內,大米、糯米都相對缺乏,故多以玉米、紅薯等粗雜糧為之,平時居家只用一般都是雜糧酒,米酒多用于年節和喜慶日子的祭祀和待客。這些自釀的酒,一般度數不高,可相對加量飲用。少數民族同胞好客、豪爽的品格從酒文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侗族、苗族的攔門酒,就別具情趣。有貴客到苗寨、侗寨,主人就在寨門口搭起牌坊彩樓,寨中姑娘們身著節日盛裝,到寨門外排成兩行迎接客人,每個姑娘手里都舉著裝滿米酒的牛角依次向客人敬酒。一牛角可盛一斤多米酒,如果客人不懂規矩,用手去碰牛角,就得將牛角里的酒全部喝下,三下兩下,客人就會被醉倒在大門外,故稱“攔門酒”。正確的做法是,當姑娘們敬酒時,用不著客套,只需垂下或背著兩手,仰脖伸嘴去接,這樣一個姑娘敬一口也就算過關,不致被醉倒在門外?腿诉M寨后再按禮節喝酒吃飯。到苗家作客,進餐時不能先端飯碗,首先由主人給每人斟兩杯酒,主客同飲,各自干杯,再由主人敬酒。敬酒必須要兩杯,主人雙手端酒杯,依長幼順序喝酒。這樣按正反時針方向依次敬兩圈后,再以對歌的方式繼續喝酒。對歌可自找對象,一問一答,輸方喝酒,這時氣氛就變得比較隨和自由了,可以邊吃飯邊喝酒。當喝到一定時候準備收席時,還要喝團圓酒,即在座者各自舉起酒杯,先按逆時針方向一一傳交各人喝一杯,再按順時針方向一一傳交喝一杯,由歲數最大者先喝,團圓酒象征著團結和睦。
彝家待客的酒禮也豪放有趣。到彝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三碗自釀玉米酒,待客人三碗下肚后,主人再陪著客人喝酒吃菜。
土家族、苗族、彝族的“咂酒”也別具一格!斑凭啤钡闹谱髟鲜怯衩、高粱、蕎子、毛稗等,先將原料磨成瓣狀顆粒,和水拌勻,木甄蒸熟,攤開晾曬,調配麩曲拌勻,裝入細篾籮內,壅于麥草堆中,加蓋封閉,捂熱發酵,直至透頂,揭開麥草和封蓋散熱。然后取玉米二至三斤,用微火炒黃(不能爆花),投入甕中,以甕容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為限,加上先前制好的發酵料,將甕口塞好,再用柴灰和泥封嚴;蛘甙旬Y置于炕樓上,火熏炕一月左右,這種“咂酒”,味辣回甜,易醉人;蛘咧卯Y于陰涼處,待要飲用的一星期前,窖于高溫的發酵物堆中,甕口露外,這種“咂酒”,蜜甜味濃,勝于葡萄酒,不易醉人。取用時,用冷開水或涼水灌入甕中,浸泡時許,用兩根長約七尺,底部不通,根部四周有小孔的空心竹管,用棕片或紗布包好根部,插入甕底,導出酒液。導酒時,隨導隨注入涼開水,再根據酒味的濃淡分級注入瓶中儲存以備待客。也可以直接抓住竹管吮吸,吮吸時口內“咂……咂”有聲,故稱“咂酒”!斑凭啤睗庥舸颊,清香爽口,是待客的佳品。太平天國翼天王石達開進軍西南,路過貴州大定府(今大方縣),品嘗咂酒后,曾賦侍贊譽:“萬顆明珠一甕收,王侯到此也低頭。烏龍抱起擎天柱,吸的烏江水倒流。”
除一般飲用酒外,各族還根據當地特產制成各種風味酒和保健酒。如用維生素含量極高的刺梨,配優質白糯米酒釀制成的刺梨酒,有健胃補脾、補中益氣,補血助消化之功效。用黑糯米為原料配置成的黑糯米酒,香氣濃郁,酸鮮適口,甘冽醇厚。天麻是名貴中藥材,用天麻釀制的天麻酒,可治療暈眩頭痛,四肢麻痹,風濕和身體虛弱,半身不遂及高血壓等癥。用名貴中藥材杜仲配制的杜仲酒,有健筋骨、強腰膝的作用。這些保健藥酒和風味酒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總之,貴州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給中國的傳統文化增添了奇光異彩,是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風水寶地。在西部大開發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在旅游開發,促進貴州地方經濟的發展中,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貴州民族的飲食文化篇二
貴州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
貴州地處亞熱帶高原山區,得天獨厚地氣候,提供了各種動植物(包括家養和野生)生長的最佳條件,而這些大自然慷慨賜予的動植物,又給各族人民提供了生存和創造飲食文化的原材料,從而形成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貴州民族飲食習俗。
貴州民族飲食文化中較有特色的食辣、食酸和茶文化。
貴州人不怕辣:鹽是百味之本,無鹽則無味,由于貴州歷史上缺鹽,“斗米斤鹽”的時代環境,使辣椒躍居為黔菜的百味之主。
貴州各民族在長期嗜辣的實踐中,創造了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紅油及辣椒、糟辣椒、陰辣椒、胖辣椒、鮓辣椒。貴州人嗜辣,人們往往解釋為因“天無三日晴”,濕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驅濕。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為貴州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宜辣椒生長,而富于創造的貴州各族人民,在長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實踐中,賦予了辣椒更加豐富、誘人的飲食文化內涵,使這種原產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漿果,在貴州高原顯得更加多姿多味。
辣椒的營養和特色含大量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A和B,辣色素等,可以開胃健脾,促進血液循環,可以美容養顏,現代科學證有多吃辣椒還可以預防癌癥。
貴州民間有句俗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穿”!按驌拼币鉃樽呗窡o力,偏偏倒的樣子?梢娝嵩谫F州民間飲食習俗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的生活實踐,使他們創造了多種制酸技術,更由酸而產生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味的菜肴。
貴州少數民族飲食的酸可分兩大類:一是作為飲料和調料的酸(不含市售的酸醋),稱為酸湯;另一種是指酸味食品。 酸湯:有米水酸湯、番茄醬、魚醬等四種。其用料、制作有別,口味,風格各異。
牛別肉:這是生活在黎平、從江、榕江三縣侗族胞所鐘情的.一種傳統佳肴!芭e”是侗語和漢字意譯的結合詞 ,是指積存在牛胃及小腸里尚未消化的草料中壓榨出來的汁液。屠牛時,剖腹后將胃及小腸中的草料取出,經過壓榨、過濾得到一種灰綠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膽汁,入鍋用適量植物油熬煮,就成了其色黃綠,其味清香微苦的牛別,以供烹制牛別菜的特殊佐料。
牛別肉是選用牛腿肉或牛千層肚(又叫牛百葉)洗凈,肉切成絲或剁成末,千層肚切成片,炒或煮熟裝盤,加上蔥花、蒜泥、姜末、陳皮、蕪荽、辣椒面、食鹽等,最后澆上煉制好的牛別拌勻,即成 一道美味芳香的民族風味菜肴。
牛別集百草于一體,并以牛的胃液酸化溶煉后提取的精華,其香味豐富,是人工無法合成的“液體味精”,且可健身治病,具有滋補潤肺,清火提神之功效,故有“百草藥”之稱。
此外,黔東南的侗族種植糯米已有悠歷史,尤其南部侗族地區盛產優質香糯米更是久負盛名。
由于香糯米多是生長在高山嶺水田、土壤、水質、氣溫的特殊性決定其它能施做農家肥,因此是一種無污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更是有便于貯存,方便熱帶、經濟實惠的特點。
“食文化”是中國第一大文化;;吃的核心在于“品質”和“格調”,吃的品質:
。1)原料的品質,
。2)加工工藝的品質,
(3)成形后的品質(色、香、味、美、形)吃的格調,狹義講吃的氛圍、習俗、環境、空間;廣義就是吃的文化。
吃的目的和效果:
。1)原始的吃是維持生命、充饑、溫飽;
。2)現代的吃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健康、美麗、聰慧、長壽。
(3)飲食的過程要快樂與健康!
在人與自然社會發展到今天,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也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人們食用添加劑,催長素等繳素,喂養過的畜禽,工業化肥種植的農作物等等,造成許多兒童性早熟,患肥胖癥等。從中也使人們意識到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以現在人們都愛吃不被污染的魚以及農村熟飼料喂養的豬肉等等。因此開發和利用綠色食品必然成為大勢所趨,這是人們消費心理和身體健康需要使然。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生活標準的不斷提高與改善;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從吃飽、吃好的要求到,菜品豐富,營養健康,延年益壽,增智與美容等。綠色環保,天然養身,一切都要自然,合諧,一切都益于“身心健康”,且在飲食和烹飪加工工藝上更注重過程!霸咸烊,工藝考究,制作料,快樂享用”。烹飪技術是越來越現代化烹飪除講技術工藝外,更要講科學的調配與加工配伍禁忌,菜品除講,色、香、味、美、形以外,還要講營養,健康、衛生和規范。
在進入21世紀,現代工業文明時代,人們是否要認真反思一下,飲食與我們的生活品質,身體的健康成長,生命的質量的密切關系,人類是在進化,還是在退化;“西式快餐”以及一些菜肴烹飪是不科學的通過油烹、煎、炸、爆、炒??在
貴州民族的飲食文化
烹飪過程中,特別是一些疏果??其營養成分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原素,遭到嚴重的破壞,使菜肴營養破壞或丟失,除了滿足吃的口感、美感外,沒有其營養和健康的東西。
許多國內外游客到黔東南觀光旅游,就是為了追求自然,返樸歸真,回歸自然。
而黔菜,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菜,菜肴在烹飪過程多用水烹、水煮,清蒸、燒燉或清用水洗凈后直接涼伴,配上蘸水,生吃這種樸實自然的飲食習俗和烹飪工藝,恰好能竟整的保存菜肴的營養,促進飲食的健康。
飲食提高我們生命的質量
飲食養生: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宜;一切都要辯證施食,因地治宜,具體對象,具體補給;
在養生和飲食文化上,道家法自然,主張多吃山珍和野果;儒家講中正、互補、陰陽調和,補宜拾缺,仁愛互助;佛家提倡素食以修養身心,心胸豁達寬廣。
貴州少數民族就是的習俗,多有歌舞相伴,許多一起快樂的享用,一切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回歸自然,反樸歸真是21世紀發展的一個大的趨勢和潮流,而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的貴州黔菜卻一直都遵循養??制造美味,創造健康,快樂共享,現在特別是一些大城市的白領,高薪階層,更追求健康,營養美麗益智等消費時尚和飲食生活。貴州黔菜因營養豐富,烹飪加工藝簡單,吃法獨特,恰具有“回歸自然、反樸歸真”等特點。故我又叫“貴州黔菜”稱為“貴州菜”其內含義有二。“一、是代表貴州民族特色菜;二、是代表現代貴族生活與時尚潮流”而定位與定義。其內含和用心還有許多??
“醫食同源”,醫經曰:“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情補!闭f的就是我們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就在我們每天的餐桌上,每天的“飲、食、起、居”中。烹飪和飲食要樹立“科學的養生觀”。以提高我們生命的質量。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是有所不同的,在此呢,小黃就給朋友們介紹一下我們貴州侗族的飲食習俗。
侗族是分布于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于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藝術,是侗寨的標志性建筑。
貴州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大致可用“雜”(膳食結構)、“酸”(口味嗜好)、“歡”(筵宴氛圍)三個字來概括。在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 首先我給大家談一下一雜:一雜就是雜異的食源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制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
侗族一般習慣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摶飯”尤為甘美,有“一家蒸飯,全寨剽香”之說。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饑。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 蔬菜大多制成酸萊。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制成火烤稻花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棱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肴。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瓜果有刺梅、獼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制粑粑與粉絲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據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于五百種,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其次就是二酸啦:無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這跟苗族的嗜好是一樣的啦。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亦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竄。”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占半數以上,有“無菜不腌、無菜不酸”的說法。這些酸味菜的特色可以用三點來概括: 1、用料范圍廣。豬、牛、雞、鴨、魚蝦、螺蚌、龍虱、晴蜒、白菜、黃瓜、竹筍、蘿卜、蒜苗、木姜、蔥頭、芋頭?,皆可入壇腌醅。
2、腌制方法巧。先制漿水,加鹽煮沸,下原料續煮,裝泡菜壇,拌上酒和芝麻、黃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時間長。腌菜可放2年,腌雞鴨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魚可放20~30年,非有大慶大典不開壇。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世所罕見。 再次就是三歡:歡騰的宴席
貴州民族的飲食文化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飯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葉子煙最提神,酒歌最好聽,宴席上最歡騰。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藝復雜而細致,品種繁多。例如:加蘇子汁的叫紅侗粑,加楊桐葉的叫黑侗粑,帶餡的叫豆沙侗粑、棗泥侗粑等。宴客時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餞花卉;席上要備暢銷全國的“五味姜”,清香適口的“油茶”,清甜軟糯的“黑珍珠飯”,水牛調制的“酸龍肉”,以及聞名遐邇的“醅草魚”,為的是賓主一起歡聚共樂。 最有特色的要數客人進寨時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酒”,這和苗族的“攔路酒”稍有不同。侗家人在進入寨子的在門樓邊設置“路障”,擋住客人,飲酒對歌,你唱我答,其歌詞詼諧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礙物,恭迎客人進門。而苗族呢是在客人進寨之前,必須按照苗族的規矩喝下用牛角盛的 “攔路酒”。不能喝酒的可要小心千萬不要拿手去碰牛角,背著雙手喝一小口就行,要不熱情的苗族人可要非逼你喝下整整一只角的酒。郎德寨并不大,但是他們的蘆笙場卻非常有名,當蘆笙響起的時候,渾身戴滿精美銀飾的苗族女子就會圍著跳舞,令人大飽眼福。哪么進入侗寨入座后又是換酒“交杯”,鄰居或自動前來陪客,或將客人請到自己家中,或“湊份子”在鼓樓中共同宴請,不分彼此.酒席上還有“雞頭獻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攏飯”、“喝轉轉酒”等規矩,歡中有禮.文質彬彬。清人詩云:“吹徹蘆笙歲又終,鼓樓圍坐話年豐,酸魚糯飯常留客.染齒無勞借箸功。”正是侗寨歡宴賓客生動情景的寫照。 最后就是四謝:謝廚師
侗族人敬重廚師也是其飲食文化中一個奇特的內容,在許多宴席上客人與廚師都要對唱,互相致謝。如一首《謝廚歌》就是這樣唱道:“廚師師傅常操心,睡半夜來起五更,坐了幾多冷板凳,燒手燙腳費精神?廴舛殉甚庺~背,蘿卜切成繡花針,內雜小炒加木耳,豬腳清燉拌香蔥,蛋調面粉做酥肉,蜂糖小米做粉蒸。巧手辦出十樣錦,藝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里生百味,多謝廚師一片心!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等。
講了這么多,我自己都有點嘴饞啦,是不是有朋友要問一下,貴州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好菜呢!是嗎? 其實啊,貴州的好菜確實不少,比如:酸湯魚、花江狗肉,都是貴州少數民族菜的代表啦。
朋友們,當你走完公園省貴州,品嘗到一道道民族特色的美味佳肴,陶醉于山水美食,可別忘了回家的路,我們呢歡迎你再來貴州做客。酒逢知已,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人生盛宴,悲歡離合總關情。酸甜苦辣寒,五味勝嘗,品味人生是禪,善于吃喝玩樂是酷。
好啦,貴州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到這。
【貴州民族的飲食文化】相關文章:
貴州少數民族過中秋的習俗12-14
貴州省民族鄉保護和發展條例06-13
豐富的香港飲食文化02-25
廣州的飲食文化習俗05-31
河北飲食文化02-07
上海飲食文化02-07
北京傳統飲食文化02-07
安徽傳統飲食文化02-06
多元臺灣飲食文化02-06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習俗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