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男人職場三大心理障礙
升遷:等不及啦! 25歲-35歲的職業男性假若不懶惰,并且足夠自信,就能在職場中保持著昂揚的戰斗力。
一名普通職員渴望被團隊和上司認可;倘若他正率領著這只團隊,他渴望被同行和社會認可。 固有的自尊和自強支撐著職業男性的野心――拼搏,并贏取更多的稱贊和掌聲。
28歲的小許是一名工作勤奮的廣告設計員,他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了工作上,去年以來漸漸接手的一些大型設計依然讓他郁郁不得志。 他埋怨說:“我在這里已經呆了兩年時間,不少跟我一起進公司的人都得到了升遷機會。我做得并不比他們差呀。”
這名畢業于北京某高校設計專業的高才生已經走過了3家公司,最終都因為苦于無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選擇離開。“現在我依然面對這樣的窘境,我感覺公司上層似乎對我的工作成績視而不見。” 這種煩惱在職業男性的圈子里具有普遍意義:才華不被重視,抱負無法施展,奮斗成果被一再忽略,一個人的才氣、激情和斗志被這些煩惱一點點耗光。
男人倘若在40歲之前還沒有“出頭”,也許就意味著徹底失敗,這種人為的界定成為強勁的心理暗示,使得職業男性更易在挫折面前喪失耐性。 據專家分析,年輕人普遍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心理是引起其心態嚴重失衡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我國一些企業的游戲規則不夠完善,普遍欠缺科學的用人制度,造成年輕人缺乏充分的發揮空間。
全國人才流動中心秘書長陳軍認為,殘酷的社會競爭讓年輕人急于證明自己未嘗不是好事,這對工作和社會都具有積極推動的作用。但年輕人如何保持一種自然、寬容的心態更為重要,凡事不要苛求。 “一個只會埋頭工作或只會察言觀色的男人不可能真正成功,應該學會如何在兩者間找到微妙的平衡,從而讓所有的努力都事半功倍。” 身子:顧不得啦! 職場如戰場,空前慘烈的現代競爭逼得男人們不得不低頭向前,任何一次成功都以損害身體、消耗精力為代價
面對健康和事業,男人們固有的征服本能往往使其忽略前者,從而患上“集體病”。 做IT的孫先生就“喜歡”和自己作對,剛剛30歲的他已經開始謝頂。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一年有11個月扎在辦公室開發軟件,另一個月基本消耗在各種IT展會和業務洽談上。玩命的工作方式使他成為公司項目負責人,但他的身體也同時發出警告。 “今年我的胃病復發,很嚴重,可我沒空住院,主要是丟不下工作。”
生活就是工作,現在要是不玩命,幾年后肯定被淘汰。“我只有撐下去,撐到40歲,攢筆錢退休。”孫先生的幻想也是大部分IT業精英人物的夢想。當今,他在中關村里仍像一只永遠無法停轉的陀螺,為了勝出,必需比別的陀螺轉得更快。
隨著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用人機制日益靈活多樣,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也迅速提高,使得職業男性必需承載越來越重的生存壓力,特別是在一些與市場聯系緊密的行業中,如IT、信息、媒體、房地產、營銷、投資等,40歲以下的職業男性中有90%以上都感慨自己不堪重負。“40歲以前拼命賺錢,40歲以后花錢保命”成為一些職場男性遵從的至理名言。
失業:瀟灑少啦! 失業,一個令中年職業男性聞風喪膽的詞,一旦它過渡到完成時態,即可輕易剝奪一個人的所有幸福。 在一些大公司或大企業,假如你的職位是經過多年拼搏才抓到手的。那么,失業就是一枚子彈,足以在剎那間擊碎你不堪重負的`脊梁。
曾經在一家制藥企業工作5年多的王棟,在今年8月嘗到了失業滋味,35歲的他說自己天天晚上都絕望得想哭。“我有家,有妻子,有孩子,曾經是一名優秀的技術員,當裁員消息傳來時,我感覺天都塌了。 ”王棟從此頻繁穿梭于人才市場,可要找到比從前條件更好或相當的工作已經相當困難了。挫敗感和失落感越來越強烈。
一貫實行終身聘用制的日本男人最怕的是失業,現今這種失業恐懼癥正在向中國男人滲透,好在我國許多企業、公司的用人機制已經越來越充滿彈性,從業者的就業觀念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固守和離開都也不再是一個人能力和素質的衡量標準。
35歲以上的職業男性對失業、跳槽未嘗不能接受,但卻為其留下巨大隱患。按王棟的說法,這一年齡段的男人精力、體力不大可能與年輕人相比,再就業的機會不如以前多,而且在付出技能強化成本后,能否派上用場也未可知;一般這個年紀的男人都有家室,失業會讓他們感到突然兩腳懸空,陷入絕境。
對此,全國人才流動中心秘書長陳軍認為,這一年齡段的職業男性應該在工作中樹立危機意識,以積極心態面對失業,即使遭受重創,也要努力爭取各種機會,全方位充實自身的知識和技能。
http://www.shddsc.com/【盤點男人職場三大心理障礙】相關文章:
盤點男人想結婚的理由12-30
職場人小心潛伏的心理障礙01-09
職場敬酒禮儀盤點01-17
男人職場的著裝禁忌07-04
職場男人怎樣減壓07-04
職場男人的集體病06-30
職場里的“養眼”男人01-24
盤點職場晉升的小秘訣03-03
盤點如何混熟職場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