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土壤學研究生就業方向介紹
導語:土壤學是以地球表面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層為對象,研究其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關系的科學,是農業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下面讓小編為你介紹一下土壤學專業就業前景與就業方向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土壤學專業,該專業是“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本學科是以地球表面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層為對象,研究其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關系的科學,是農業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土壤學是界于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之間的一門獨立的學科,與環境科學也有密切的聯系。除農業外,它又可服務于水利以及工業、礦業、醫藥衛生、交通和國防事業等。
一、土壤學專業就業前景
資源與環境問題是當今人類社會發展中所面臨嚴重的問題,倍受社會關注,農業資源利用專業的重要性也逐漸凸現出來。我國是農林科技人員短缺的國家。有關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共3060.5萬人,其中農林專業技術人員僅80.4萬人,占2.6%。全國每萬畝土地僅有0.8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每萬畝森林僅有0.53個林業專業技術人員。發達國家農業科技人員在人口中的比例為萬分之三十到四十,而我國則是萬分之一,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與我農業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然而,一方面是農林生產線急需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大家不愿意到基層去工作。
近幾年農林專業的就業出現了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況,再加上政府這些年對于農業的深切關注,曾倍受冷落的農林專業已越來越顯示出黑馬的潛質。所以,本專業的畢業生只要愿意到基層去,就業前景就不錯。
二、土壤學專業就業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就業領域包括:
畢業生可到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資源、環境、生態、土地、信息管理等眾多領域從事教學、科研、管理或生產工作。
土壤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1、熱愛祖國,熱愛土壤科學;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2、系統掌握土壤學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熟悉所從事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獨立從事土壤學方面的科學研究、教學、指導生產和相關管理工作的能力。
3、必須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翻譯本專業的文獻資料,并具有較好的寫、聽、講能力。能在工作與研究中熟練使用計算機。
4、身心健康。
二、學習年限
本學科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包括論文答辯),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按規定修滿44個課程學分、完成必修環節和論文工作,并通過論文答辯,可提前畢業或延期畢業。根據實際情況,經本人申請,導師同意,可適當縮短或延長學習年限。經學校批準,允許研究生分段完成學業和休學創業。
三、研究方向
根據國家與社會發展需求、本學科特點以及現階段學科內導師專業特長,本學科現確定 以下4個研究方向:
一級學科名稱 | 農業資源利用 | 學科代碼 | 0903 | |
二級學科名稱 | 土壤學 | 學科代碼 | 090301 |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圍及內容 | |||
1、土壤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 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壤資源管理、農業信息咨詢、精準農業等方面的應用。 | |||
2、土壤微生物學和分子微生物生態學 | 用分子微生物生態學手段,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研究微生物與其它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 |||
3、土壤污染物轉化的微生物學過程和生物修復 | 主要研究土壤以及其它環境樣品中污染物的微生物轉化機理;研究污染環境的修復技術。 | |||
4、土壤養分轉化與土壤微生物 | 主要研究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形態轉化、養分的有效性以及微生物轉化機理。 |
四、課程設置
碩士研究生應完成44個學分,其中課程學習42學分,學術研討與學術報告2個學分。
1、學分要求:碩士研究生必須修學學位課程和必修課程,滿足選修課程的學分要求。取得本專業學士學位的碩士研究生經導師審查同意,可免修非學位課程中學士階段必修課程。
2、課程學習要求
為使研究生掌握本專業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必須十分重視課程學習,特別是學位課程和非學位課程中必修課程的學習。
課程學習可根據課程性質采取教師講授、師生討論、學生自學、讀書報告等多種形式。任課教師應著重啟發研究生深入思考與正確判斷,培養他們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跨學科(門類)選修課程。
五、培養方式
1、導師負責制
實行導師負責和學科集體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指導教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指導教師應教書育人,關心研究生的成長,
引導他們走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師長,虛心學習,積極進取,做到教學相長。
2、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并重
碩士生要通過課程學習以掌握系統堅實的基礎理論和本專業的專門知識,通過論文寫作培養從事科學研究和擔負專門研究工作的能力。
要特別加強研究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包括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
3、建立研究生學術報告會制度,每周舉行1次。通過研究生相互之間的研討和切磋,切實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
六 培養環節
1、個人培養計劃
本專業研究生入學后應在導師指導下,根據研究生的個性特點、基礎條件、研究方向等具體情況,填寫《揚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經學科負責人審定后報學院和研究生處備案。培養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如需變動,須經批準并報研究生處備案。
2、課程學習
課程學習是本學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任課教師將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采用教師講授、師生討論、學生自學、讀書報告等多種形式,著重引導閱讀、啟發思維和訓練寫作,培養研究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實踐和教學實踐
本學科研究生在學習期間應參加社會實踐和教學實踐。社會實踐主要是指參加社會調查、承擔校內外的科研、調研、咨詢、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等活動。教學實踐指以本科生為對象開展試講、輔導課堂討論、指導實驗和輔助指導畢業班學生畢業論文等活動。至少參加一門本科生課程實驗的輔導,其中講課4學時以上。
4、學術活動
本專業研究生應積極參加校內的各項學術活動,并在導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參加校外的專家講學、學術會議等學術活動。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必須參加10次以上校內外學術活動,其中包括主持一次研究生學術研討會,主講2次以上學術報告。每學期至少作一次與論文有關的研究報告或讀書報告(具體辦法詳見《揚州大學關于建立研究生學術報告會制度的意見》)。在讀期間,至少在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發表一篇以上學術論文后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七 考核方式
1、本學科研究生的學位課程、必修課程的考核主要以考試方式進行,選修課程考核以考試或考查方式進行?荚嚪绞娇梢钥谠嚮蚬P試。
所有課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計分,60分為合格。以同等學力或跨學科考試入學的研究生補修本科階段主要課程必須考試合格。
2、社會實踐的考核由主辦社會實踐活動的單位提供書面證明,對教學實踐的考核由2名授課指導教師提供書面鑒定。研究生畢業前須填寫《揚州大學研究生實踐環節考核表》,由學院進行核定后方能畢業。
3、學術活動考核由研究生填寫《揚州大學研究生學術活動記錄表》,學院根據每學期研究生學術報告會計劃審核研究生的學術報告情況,合格者方能畢業。
4、在學位課程與必修課程基本結束之后,本學科將結合論文開題工作對研究生進行中期考核。以同等學力入學者必須在完成補修課程并且考試合格后方可進行中期考核。具體辦法詳見《揚州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辦法》。
八 學位論文
1、學位論文工作是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主要環節,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細則》和學校的有關文件的要求進行。
2、選題。研究生入學后應在導師的指導下首先確定研究方向,并通過廣泛查閱和收集,建立較為系統和完備的文獻資料和研究資料兩個基礎平臺。在此基礎上盡早確定具體研究課題。研究課題必須具備科學性、學術性、創新性和可行性,應盡可能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
3、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應在本學科范圍內公開進行,由學科負責人任組長,本學科研究生指導小組全體成員參加對開題報告的論證。開題報告的內容應包括:課題的研究意義、 國內外現狀分析、研究目標、研究內容、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極其可行性研究、課題的創新性、計劃進度、與其進展和預期成果、與本課題有關的工作積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績等。
4、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研究生獨立完成。在論文題目確定后,用于論文準備和寫作的時間一般不少于一年。論文要求理論正確、觀點鮮明、文獻詳實、思路清晰,文體格式符合《揚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格式要求》。論文答辯與學位申請。研究生完成所有培養環節后,方能申請論文答辯。論文答辯、學位申請等環節按《揚州大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工作細則》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九 學位專業課程和必修課程簡介
1、高級土壤學:主要介紹土壤地理分布、土壤形態、土壤有機和無機組成分、土壤中發生的物理和化學過程、土壤發生學和分類學、土壤中主要養分元素轉化、土壤資源利用和管理等。
2、高級植物營養學:主要介紹高等植物的礦質營養功能、與各代謝過程間的關系,特殊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包括高等植物的礦質營養吸收、體內運輸及其代謝、講授植物在營養過多或不足情況下的特殊反應機制、不同營養元素在植物吸收過程中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等。
3、土壤微生物學:以分子微生物生態學為基礎,主要介紹土壤中微生物高度不均質分布特點、群落結構及其多樣性、群落結構與生態學功能之間的關系、土壤管理措施以及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微生物與植物生長、土壤微生物在污染物清除和環境修復中的作用、工程菌構建及其應用潛力、土壤微生物基因資源等。
4、土壤地理信息系統:主要介紹空間信息基礎、空間數據結構、空間數據庫、空間數據采集與處理、GIS空間分析原理與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產品輸出、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標準化、GIS新技術與“數字地球”等內容構成。其中,空間數據結構、空間數據庫、GIS空間分析原理與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統設計等為課程的中心內容。
5、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主要講解土壤生物的生態學及其活動對植物生長與環境的影響,主要內容包括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過程、引入基因修飾生物對土壤和環境的影響、土壤和環境生物技術、生物群落動態和過程、微生物與其它生物之間的信號傳達機制、入侵生物與土著生物之間的關系、土壤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與生物之間的關系等。
6、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復:主要論述了土壤的性質和環境容量、土壤環境質量和可持續利用、土壤?植物系統污染物的化學行為及其生態效應、有機污染物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理論基礎、動物修復理論基礎、生物修復工程技術、生物修復工程設計以及生物修復技術的應用。
7、分子微生物生態學:分子微生物學基礎、分子微生物生態學研究方法、不同污染物處理工程設施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構建、工程設施中微生物系統運行問題的診斷、工藝設計中的微生物學、案例分析等。
【土壤學研究生就業方向介紹】相關文章:
書法研究生就業方向08-01
鋼琴研究生就業方向07-21
材料專業就業方向介紹08-20
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就業方向建議10-18
讀信息技術就業方向介紹02-16
博士的就業方向07-19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介紹及就業方向07-09
動漫設計的就業前景與就業方向06-26
能源專業就業方向07-21
化學類就業方向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