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關于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一、員工工資薪金所得:
1、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五險一金”-扣除數)×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扣除數:從2011年9月1日起全國統一標準為3500元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在下面的“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率表”中查
實發工資=應發工資-“五險一金” -應納稅額
例:張三的月工資收入為8000元,他繳納的“五險一金”是500元,那么他適用稅率表級數2(8000-500-3500=4000元,4000元在級數2),適用的稅率是10%,速算扣除數是105
當月應納稅額=(8000-500-3500)×10%-105=295元
當月實發工資=8000-500-295=7205元
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可以在EXCEL表用下面的公式計算(把扣除“五險一金”后的工資數放在EXCEL表A1):
=ROUND(MAX((A1-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0),2)
2、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率表:
級數 |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含稅級距) |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不含稅級距) |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
1 |
不超過1,500元 |
不超過1455元的 |
3 |
0 |
2 |
超過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
超過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 |
10 |
105 |
3 |
超過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
超過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 |
20 |
555 |
4 |
超過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
超過7755元至27255元的部分 |
25 |
1,005 |
5 |
超過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
超過27255元至41255元的部分 |
30 |
2,755 |
6 |
超過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
超過41255元至57505元的部分 |
35 |
5,505 |
7 |
超過80,000元的部分 |
超過57505元的部分 |
45 |
13,505 |
二、員工全年一次性獎金所得:
1、個人一次性獎金所得稅計算公式:
先將雇員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適用公式為:
應納稅額=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例:張三的年終獎收入為60000元,那么他適用稅率表級數3(60000÷12=5000元,5000元在級數3),適用的稅率是20%,速算扣除數是555
年終獎應納稅額=60000×20%-555=11445元
實發年終獎=60000-11445=48555元
特殊情況:如果在發放全年一次性獎金的當月,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即,月工資低于3500元),應將全年一次性獎金減去“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后的余額,按上述辦法確定全年一次性獎金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適用公式為:
應納稅額=(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例:李四的月工資為3000元,他的年終獎收入為10000元,那么他適用稅率表級數1(10000-(3500-3000)=9500,9500÷12=791.67,791.67元在級數1),適用的稅率是3%,速算扣除數是0
年終獎應納稅額=(10000-(3500-3000))×3%-0=285元
實發年終獎=10000-285=9715元
注: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該計稅辦法只允許采用一次
個人一次性獎金所得稅可以在EXCEL表用下面的公式計算(把年終獎金額放在EXCEL表A2):
EXCEL計算公式:
=ROUND(SUM((A2>6000*{0,3,9,18,70,110,160})*(A2-500*{0,3,9,18,70,110,160})*{3,7,10,5,5,5,10}%),2)
2、全年一次性所得獎金以下六個區間會導致“多發少得”:
18001元~19283.33元
54001元~60187.50元
108001元~114600元
420001元~447500元
660001元~706538.46元
960001元~1120000元
例如,18000元的年終獎應納稅額是540元,實發年終獎是17460元;而18500元應納稅額是1745元,實發年終獎是16755元,發的多反而拿的少
三、其他類型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1、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級數 |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 |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
1 |
不超過15000元的 |
5 |
0 |
2 |
超過15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
10 |
750 |
3 |
超過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
20 |
3750 |
4 |
超過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
30 |
9750 |
5 |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
35 |
14750 |
注:
A、本表所列含稅級距與不含稅級距,均為按照稅法規定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所得額;
B、含稅級距適用于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于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2、勞務報酬所得: |
||||
級數 |
每次應納稅所得額 (含稅級距) |
不含稅級距 |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
1 |
不超過20000元的 |
不超過16000元的 |
20% |
0 |
2 |
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
超過16000元至37000元的部分 |
30% |
2000 |
3 |
超過50000元部分 |
超過37000元的部分 |
40% |
7000 |
3、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
A、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800)×20%
B、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1-20%)×20%
4、財產轉讓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收入總額-財產原值-合理稅費)×20%
5、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應納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每次收入額×20%
四、個人所得稅避稅方法:
1、巧用公積金避稅: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工薪階層個人每月所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是從稅前扣除的,也就是說按標準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是不用納稅的。同時,職工又是可以繳納補充公積金的。所以,一般職工提高公積金繳存還是有一定空間的,工薪納稅人巧用公積金避稅是合理可行的。需要強調的是,利用個人繳納補充公積金進行避稅時有兩個問題要注意:一是納稅人要在所在單位開立個人補充公積金賬戶;二是納稅人每月繳納的補充公積金雖然避稅,但不能隨便支取,固化了個人資產。
2、利用年終獎金實現避稅:
稅法規定,實行年薪制和績效工資的單位,個人取得年終兌現的年薪和績效工資按納稅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但雇員取得除全年一次性獎金以外的其他各種名目獎金,如半年獎、季度獎、加班獎、先進獎、考勤獎等,一律與當月工資、薪金收入合并,按稅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這無疑為納稅人提供了避稅的方法。根據國稅發[2005]9號文優惠政策的規定,納稅人可以以犧牲一部分半年獎、季度獎、加班獎、先進獎、考勤獎作為代價,要求單位發放年終獎金,實現避稅。注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而言,該計稅辦法只允許采用一次。
3、通過企業提高職工公共福利支出實現避稅:
企業可以采用非貨幣支付的辦法提高職工公共福利支出,例如免費為職工提供宿舍(公寓);免費提供交通便利;提供職工免費用餐,等等。企業替員工個人支付這些支出,企業可以把這些支出作為費用減少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個人在實際工資水平未下降的情況下,減少了部分應由個人負擔的稅款,可謂企業個人雙受益。
4、積極利用通訊費、交通費、差旅費、誤餐費發票進行避稅
我國稅法規定:凡是以現金形式發放通訊補貼、交通費補貼、誤餐補貼的,視為工資薪金所得,計入計稅基礎,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凡是根據經濟業務發生實質,并取得合法發票實報實銷的,屬于企業正常經營費用,不需繳納個人所得稅。所以,筆者建議納稅人在報銷通訊費、交通費、差旅費、誤餐費時,應以實際、合法、有效的發票據實列支實報實銷,以免誤認為補貼性質,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避稅的效果。
5、利用級差、扣除項目測算,合理納稅籌劃,爭取利潤最大化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分級次減除必要費用,每次收入不足4 000.00元的,必要費用為800.00元;超過4 000.00元的,必要費用為每次收入額×(1-20%)。在取得相應業務后,可根據收入額合理籌劃,訂立相關合同,爭取利潤最大化。
6、利用暫時免征稅收優惠,積極利用國家給予的時間差避稅:
個人投資者買賣股票或基金獲得的差價收入,按照現行稅收規定均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這是目前對個人財產轉讓所得中較少的幾種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項目之一。納稅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股票或者基金進行買賣,通過低買高賣獲得差價收入,間接實現避稅。但因為許多納稅人不是專業金融人員,不具備專業知識,所以采用此種方式時需向行家里手請教,適時學習相關知識,謹慎行事。
7、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政策,用現在比較通用的說法叫作稅式支出或稅收支出,是政府為了扶持某些特定地區、行業、企業和業務的發展,或者對某些具有實際困難的納稅人給予照顧,通過一些制度上的安排,給予某些特定納稅人以特殊的稅收政策。比如,免除其應繳納的全部或者部分稅款,或者按照其繳納稅款的一定比例給予返還,等等。一般而言,稅收優惠的形式有:稅收豁免、免征額、起征點、稅收扣除、優惠退稅、加速折舊、優惠稅率、盈虧相抵、稅收饒讓、延期納稅等。這種在稅法中規定用以減輕某些特定納稅人稅收負擔的規定,就是稅收優惠政策。
8、利用捐贈進行稅前抵減實現避稅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規定
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金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這就是說,個人在捐贈時,必須在捐贈方式、捐贈款投向、捐贈額度上同時符合法規規定,才能使這部分捐贈款免繳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為:捐贈限額=應納稅所得額×30%,允許扣除的捐贈額=實際捐贈額(≤捐贈限額)。
(二)2008年5月23日國家稅務總局針對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發布了《關于個人向地震災區捐贈有關個人所得稅征管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8]55號)
通知規定,個人如果通過指定機構向災區捐助錢物,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可按規定標準在稅前扣除。具體規定如下:首先,個人通過扣繳單位統一向災區的捐贈,由扣繳單位憑政府機關或非營利組織開具的匯總捐贈憑據、扣繳單位記載的個人捐贈明細表等,由扣繳單位在代扣代繳稅款時依法據實扣除。其次,個人直接通過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向災區的捐贈采取扣繳方式納稅的,捐贈人應及時向扣繳單位出示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開具的捐贈憑據,由扣繳單位在代扣代繳稅款時依法據實扣除;個人自行申報納稅的,稅務機關憑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開具的接受捐贈憑據依法據實扣除。最后,扣繳單位在向稅務機關進行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扣繳申報時,應一并報送由政府機關或非營利組織開具的匯總接受捐贈憑據(復印件)、所在單位每個納稅人的捐贈總額和當期扣除的捐贈額。
(三)對于地震“特殊黨費”
國稅發[2008]60號文件規定,廣大黨員響應黨組織的號召,以“特殊黨費”的形式積極向災區捐款。黨員個人通過黨組織交納的抗震救災“特殊黨費”,屬于對公益、救濟事業的捐贈。黨員個人的該項捐贈額,可以按照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依法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扣除,這是合理可行的。
9、理財可選擇的避稅產品的種類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斷推出了新的理財產品。其中很多理財產品不僅收益比儲蓄高,而且不用納稅。比如投資基金、購買國債、買保險、教育儲蓄等,不一而足。眾多的理財產品無疑給工薪階層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慎重思考再選擇便可做到:不僅能避稅,而且合理分散了資產,還增加了收益的穩定性和抗風險性,這是現代人理財的智慧之舉。
(一)教育儲蓄的免稅和優惠利率
儲蓄存款在很多工薪階層的全部流動資產中占到的份額多達80%,但是加上征收利息、銀行收費等使存款利率壓縮到很低的水平,本來就很少的利息扣掉5%的稅金后所剩無幾,對于工薪階層來說實在不劃算。面對儲蓄存款利息收入高達兩成的稅收成本,利率優惠幅度在25%以上的教育儲蓄將是工薪階層很好的理財法寶。
(二)選擇免征個人所得稅的債券投資
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國債利息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免納個人所得稅。其中,國債利息是指個人持有我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即國庫券利息;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是指個人持有經國務院批準發行的金融債券而取得的利息所得。2007年12月,1年期記賬式國債的票面年利率為3.66%;10年期記賬式特別國債(八期)的票面年利率為4.41%;3月期的第十九期記賬式國債的票面利率為3.38%,均收益較好。選擇投資免征20%個人所得稅的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和國債既遵守了稅法的條款,實現了避稅,還從中賺取了部分好處,因此,購買國債對大部分工薪階層實為一個很好的避稅增收渠道。
(三)選擇正確的保險項目獲得稅收優惠
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居民在購買保險時可享受三大稅收優惠:1.個人按照國家或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機構繳付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不計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免于繳納個人所得稅;2.由于保險賠款是賠償個人遭受意外不幸的損失,不屬于個人收入,免繳個人所得稅;3.按照國家或省級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繳付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存入銀行個人賬戶所取得的利息收入,也免征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相關文章:
個人所得稅法計算方法08-12
2016年惠州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07-29
個人所得稅速算扣除數的計算方法11-18
2014最新勞務報酬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02-19
年終獎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是什么08-12
年終獎金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201708-01
最新版年終獎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08-04
2017年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08-05
2017年終獎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