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保險機構養老金投資調查樣本 產品多元化布局征途漫漫
國內年金投資市場即將迎來新成員!!!
經過近4個月的征求意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職業年金基金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標志著職業年金正式起航。
中國人壽養老保險副總裁張林廣表示,職業年金未來市場潛力巨大,規模估計將達2萬億元,將重塑養老金管理市場的競爭格局。
面對巨大的市場蛋糕,基金公司與保險機構紛紛摩拳擦掌,欲分得一杯羹。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養老險”)董事長杜永茂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職業年金能有多大發展空間,一方面取決于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更多配套措施,激勵更多企業積極為員工繳納職業年金,另一方面則是養老金產品的創新進程,能否吸引大量職業年金參與投資。
然而,隨著資產荒格局延續,養老金產品同樣面臨著資產配置難題。
一家養老險機構投資總監直言,其所在的機構養老金產品70%以上資金都投向固定收益類產品,但這類產品缺乏足夠的利率風險對沖工具,只能通過交易策略去規避部分風險,但這種做法未必能取得理想的分散風險效果。
在他看來,養老金產品在規避風險方面存在的掣肘,某種程度將影響職業年金的投資熱度。
相關媒體記者獨家獲悉,為了進一步拓寬投資范圍解決資產配置難題,人社部相關部門已向多家養老金產品管理機構就拓寬養老金產品投資范圍征求意見,部分養老險公司建議將國債期貨、CDS、利率互換產品納入投資范圍,作為對沖固定收益產品利率風險的工具。
“目前,這項新政還在征求意見過程,養老金產品投資范圍最終如何調整,仍需要人社部相關部門論證決定。”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養老金產品征途】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養老金產品的誕生,源自企業年金產品的經營瓶頸。
在人社部發布“23號令”、允許企業自行開展企業年金繳費投資后,不少養老金公司迅速搶占企業年金受托、賬戶管理與投資業務。
但他們很快發現,這項新興業務有點“吃力不討好”。
究其原因,養老險公司需為每家企業設立專門的年金專戶組合,派遣專業人員開展投資管理和服務。其結果是單家養老險公司同時管理著數百個企業年金專戶組合,需要雇傭大量專業人員(含投資經理),且多數年金專戶組合規模僅有5000萬-6000萬元甚至更小,無法實現多元化資產配置和集約化管理。
鑒于此,2013年人社部借鑒歐美養老金運作經驗,允許保險公司設計養老金產品供企業年金投資,實現各家企業年金資金的歸集與統一投資管理,讓各個小規模年金賬戶集合起來,通過規模效應開展多元化的資產配置。
這令國內養老金產品由此步入較快發展期。
以平安養老險為例,當前平安養老金產品共有32款,其中20只產品進入運作階段,資產管理規模近400億。與此同時,平安養老險還開發了業內首款實現流動性管理的開放型信托型養老金產品,以及優先股投資養老險產品、FOF型養老金產品和目標收益型絕對收益養老金產品。
在業內人士看來,養老金產品的創新發展,主要得益于人社部對養老金產品投資范圍的設定相對寬泛,除了基礎性投資品種——貨幣、固定收益、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人社部相關部門還賦予養老金產品開展優先股、FOF、債券計劃、信托產品等投資權利。
平安養老險資產配置部副總經理羅慶忠透露,當前平安養老險采取了全覆蓋的產品戰略,從低風險的貨幣型到高風險的股票型,還有另類、混合型、FOF等產品。
“未來,平安養老險將研發多資產策略與創新型資產配置產品,比如風險平價、風險預算產品。從產品線上幫助年金投資實現資產配置的多樣化。”羅慶忠如是稱。
此外,出于對投資風格的細化,絕大多數債券的風險特征相當類似,未必能真正幫助養老金產品分散債市系統性風險。為此平安養老險計劃借助養老金產品相對寬松的投資范圍,針對信用債、利率債等細分產品設計不同投資風格產品,進一步分散風險。
投資范圍的寬泛,一方面加速養老金產品創新步伐,另一方面也令相關部門對業務創新持更加審慎的態度。
記者獨家獲悉,人社部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專業委員會正牽頭委托平安養老險等機構研發年金TDF(目標日期基金),目前這項課題已經在產品方案與運營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識,相關機構正與中國保險業協會溝通開展政策方面的設計。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年金管理模式主要分兩類——DC模式(繳費確定型)與DB模式(收益確定型)。而TDF的產品更加適應DC管理模式。
“TDF產品能否落地,還有兩個關鍵的配合政策:一是個人選擇權是否放開(由個人選擇養老金機構養老金產品),以及配套投資機構的默認選擇。二是國家在個人稅收方面給予更多優惠。”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養老金產品發展起始于2013年末,主要還是依托企業年金發展十余年后的產品化需求,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相關部門短期還不大可能全面放開個人選擇權。
【資產荒下的投資抉擇】
盡管養老金產品投資范圍有所拓寬,但在資產荒沖擊下,如何獲取優質資產滿足較高投資回報,仍然對養老金產品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羅慶忠向記者表示,所謂“資產荒”,更多是一個相對概念,主要表現在當前資產端回報率低于資金端的成本或收益要求,這也折射出資產配置的深層次問題——僅僅依靠某類資產或某個區域資產投資,已經無法滿足客戶需求。
在他看來,養老金產品要邁過資產荒這道坎,需要從5個方面入手,一是實現跨區域、跨市場、跨資產的分散化配置;二是從單一類資產設計,向多資產策略產品設計拓展;
三是改變以往養老金產品過多倚重某類資產投資的投資經理,形成以組合管理為導向的管理模式;四是加大對業績回撤或偏離的監控管理;五是盡可能說服企業方調整產品收益率的過高預期。
“鑒于債券投資收益走低且股市波動較大,當前平安養老金產品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不會對絕對收益型產品做出倉位限制,并嘗試性地提高多策略產品與海外產品的配置(若政策放開),但非標產品投資比例不大會超過30%。”他進一步表示。
平安養老險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董文卓透露,平安養老險開發的國內第一款目標收益型養老金產品就屬于多資產策略的創新,將投資期限拉長至3年,封閉管理并給予絕對目標收益,目前來看第一期產品6月成立以來已實現3.2%的絕對收益(年化近10%)。
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除了產品創新,更多保險公司開始采取舉牌上市公司尋求中長期投資高回報。
一家保險公司投資部人士解釋說,以往保險公司養老金產品配置股票,主要看未來2-3年市場變化趨勢與投資機會。但隨著經濟發展轉型與增長周期拐點來臨,越來越多保險公司開始關注未來10-15年的投資趨勢,他們更傾向舉牌投資一些能應對多個經濟周期變化、經營現金流較高、長期具有較高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實現養老金與險資的長期穩健回報。
但是,隨著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引發市場爭議,這種資產配置路徑似乎漸行漸難。
“目前,我們正考慮加大養老金產品海外投資的力度,尋找海外優質資產并讓養老金產品在期限負債匹配的情況下,獲得更高回報。”上述養老險機構投資總監表示。但他擔心的是,隨著人民幣匯率近期波動較大,相關部門會對金融機構海外投資加強資本管制,導致某些海外投資難以成行。
【保險機構養老金投資調查樣本 產品多元化布局征途漫漫】相關文章:
試點保險機構“以房養老”產品鏈條日趨成熟02-09
區教育結構布局調查報告10-02
產品授權委托書樣本07-22
產品調查報告03-16
多元化婚禮誓詞08-01
個人投資調查報告05-09
投資者調查報告04-27
個人投資理財產品怎么選擇08-21
產品市場調查報告05-03
膜生意的多元化的創業故事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