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調研社會實踐報告范文
曾經繁榮一時,給流經地帶來星羅棋布名勝古跡的京杭大運河,歷經時代的變更如今有著怎樣的風貌?是否已從明清衰落中恢復元氣呢?帶著這些疑問2012年1月19日建筑工程學院11級建筑學7班的全體成員來到聊城市東昌府區舉辦“古運河歷史、現狀與保護”的調研活動。
活動伊始同學們“兵”分三路,10人一組,分組進行隨機訪問,問卷調查,搜集資料。最后在班長、團支書的`帶領下一起參觀運河博物館。跟著一組實踐員的腳步可以發現市政府巧妙規劃,把東昌湖、古運河、陡駭河水系連通起來,兩岸綠化程度很高,實現了城—河—湖一體的景色。實踐員們參觀了很多有名的古建筑,如與岳陽樓齊名的明代建筑光月樓,成語“獨占鰲頭”的出處鰲頭磯等。大都保存完好,一直對外開放。有關運河的一切市民都熟稔于胸,對答如流。二組實踐員把之前精心準備的問卷發給沿岸邊散步的居民,問卷涉及古運河的歷史、發展、變化等內容,涉及更多的是關于古運河的開發與保護。他們積極配合,很快120份問卷如數收回。統計結果發現80%以上的市民對歷史有了解,75%的市民對它的保護表示滿意,一部分認為還有待提高。與此同時三組實踐員在圖書館找到了當地的縣志,搜集大量古運河背景的文字資料,跟大家一塊分享。
最后在古運河博物館集合參觀。博物館陳列著運河帶給聊城的一系列文明成果,如皮影,戲劇,陶器,三國詩人曹植雕像,仿做的赤壁戰場等。同學們看到保存完好的生物化石時發出陣陣贊嘆聲。一位博物館負責人說道:有關運河的一切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瑰寶,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去保護它們,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可是宣傳力度還不夠.
據悉,隨著古運河申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不僅政府注重運河文化保護,而且聊城大學也專門成立運河文化研究所。越來越多人的加入為“沿襲歷史文明,融合古今文化,發揚水城特色,打造運河名城”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起到了增磚添瓦的作用。
【古城調研社會實踐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寒假社會實踐調研報告范文01-30
社會實踐調研報告01-30
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范文12-02
山區的社會實踐調研報告范文01-22
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范文03-04
暑假社會實踐調研報告06-01
社會實踐課題調研報告12-29
寒假社會實踐調研報告12-28
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調研報告范文05-24
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范文4篇11-24